作者honkwun (反皮草 拒绝血腥时尚)
看板Teacher
标题[中学] 国文教学讨论
时间Tue May 23 09:46:26 2006
这是我很久以前跟北县一位国中国文老师的信函往来
也是很久以前在kk一个很小的讨论区贴过的文章 拿来分享一下
她在北县传统老式社区(也就是那种年轻人大量出走,只剩下老人跟小孩的地方)
对社经地位不高的学生能给予这样细致的教学 并获得很大的成功
我想 对许多老师来说应该有参考价值吧
----
xxx老师你好 : )
看完去年4月份的xx,心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这一段:
国文是本国语文,从日常沟通到着书立说,使用的程度不同,就出
现所谓「造诣」。国中阶段语文的学习,从「实用性」逐渐加重「
文学性」的成份,再进入"哲学性"的表达训练,是日积月累的功夫
,不是把.........
我很欣赏的地方是,您不知不觉地深入解释了「造诣」。让我觉得
如果一个国文老师对於一个小小的字词都能够自出机杼,说出一个
更有感觉的解释,那麽课本上那些排排站的注释,对教师来讲,似
乎也充满了挑战呢。^^
不知道您在课堂实务上,是否还有其他像这样灵光乍现的解释,有
什麽令人难忘的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 )
另外就是我想问,却又不知怎麽问才恰当的:实用性、文学性、哲
学性的问题,我只是隐约觉得,会写出这种句子的国文老师,应该
是有深厚的心得或看法才会这样讲。也许是她觉得哪些教材哪几课
比较容易诱导学生在什麽样的阶段往前一步(比方 从文学进阶到哲
学? <---其实我觉得这两者的难易度难以画分)
(这边是我理解有出入,後来她解释哲学性的意思跟哲学不一样,
是指文章脉络有严格跟巧妙的逻辑。)
-----
回覆:
虽然不知道你是谁,但我把这段话当成自己在夜阑人静的省视──
即使现在已是阳光普照的时分。
在过去国编本所有国文教材中,对我挑战最大的首推麦帅为子祈祷
文和陈之藩失根的兰花。举个例子:「真实伟大的朴实无华,真实
智慧的虚怀若谷,真实力量的温和蕴藉,」、「在企图驾驭别人之
前,先能驾驭自己」、「使他在诚实的失败中,能够自豪而不屈;
在获得成功之际,能够谦逊而温和」这些经典语句,把生难字解释
清楚,让孩子可以用在日常语文的表达中,这是”实用性”。这样
的语句,是排比句法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可以另找一个想表达的概
念,试着创作相同的句法,或孩子可以从其它文章察觉到相同句法
的写作,都有读来畅快的感觉,这是”文学性”。然而,”伟大”
怎会”朴实无华”?”智慧”怎会”虚怀若谷”?”力量”怎会”
温和蕴藉”?就本文而言,得从1.西方宗教信仰的精神去;2.麦帅
从小所受庭训;3.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对自己生命实践心得的总结
;4.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本能…..等方面去理解,这是”哲学性”的
层次。而这段话更难的是:这是什麽样的逻辑,使得语句是用这种
方式出现?这时,每个老师不同的逻辑就导出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
教学内容,记得我的国中老师对这一课的解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好感动!句子好美!要背下来。数年之後,我第一次读麦帅回
忆录,开始对我的国文老师抱怨起来。你一定想:十四岁的孩子哪
懂得这麽深?当然是要深入浅出的举例和对话,而孩子就其根器去
做不同的体会(数年前,我一个学生当完兵回来看我,他说他的一
个长官让他看到「虚怀若谷,真是有智慧呀!」而他是国中阶段很
”没感觉”的孩子),这就是为什麽其实所有科目当中国文是最难
的,而我们老师的”造诣”却都把它教成”最简单”了,这是国文
老师的妄自菲薄。
这个例子太典型了,或许你会疑惑:不是每一课都这样呀! 我再举
一例:洪醒夫的纸船印象一文。其中有一句「….在童年的无三尺浪
的檐下水道上航行….」,在成人(尤其受过语文专业训练的国文老
师)眼里,一看即懂,一略即过,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它却是第三
代台湾文学作家与前二代很不一样的风格区分所在(这麽说好像严
肃了些,但这是我的坚持),因为它是很洗练的文笔,很典雅的句子
,怎麽说? 就”文学性”而言:他是一个写实句,「在水道上航行」
即已完成表述,「在檐下水道上航行」是第一层修辞,「在无三尺浪
的檐下水道上航行」是更精致的第二层修辞,「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
檐下水道上航行」又是第三层的修辞,堪称上乘。如果在教学时,让
孩子再给第四层修辞,可能会出现「….在愉悦的童年的无三尺浪的
檐下水道上航行….」,也可能出现「….在晦暗的童年的无三尺浪的
檐下水道上航行….」,看起来都是顺畅的语句,但就本文前後文而言
,第二者的逻辑就有问题了,但它却是”哲学性”的问题,这时老师
檐下水道上航行….」,看起来都是顺畅的语句,但就本文前後文而言
,第二者的逻辑就有问题了,但它却是”哲学性”的问题,这时老师
的造诣就很重要了,否则,就失去一个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往上提昇
的机会,但这个小小的机会,其後果就可能大大不同,我说的”日积
月累”功夫。 一般国中国文老师乍看之下,在文学性处理较多,但也
仅只於课文的照本宣科或小猫叫小狗跳的练习,就刚刚这个句子,在
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老师会去处理它,我曾经让孩子讨论和
发表,用这个修辞方式来写「一朵花」,我让孩子发表第一层辞修,
孩子面面相觑许久(因为是国一,他们还不习惯我的教法,过去他们
都是依老师或习作里的”照样造句”练习就了事了),我说「一朵小
花」,就有孩子说「一朵小白花」,「很好,对,这是第二层,还有
没有?有没有第三层?」「一朵小黄花」,「一朵小紫花」,「一朵
小…..花」,「很好,但是对不起,这都是第二层,我要的是第三层
」,「一朵盛开的小白花」、「一朵在山坡上盛开的小白花」、「一
朵从山坡上的石缝中钻出头来盛开的小白花」、「一朵在山坡上的石缝
中钻出头来迎向朝阳盛开的小白花」、「一朵在山坡上费尽千辛万苦从
石缝中钻出头来迎向朝阳盛开的小白花」、…….,当脑力激荡到最後
,我们发现竟然有十几层的修辞,於是,我们再讨论这什麽是冗词赘句
,什麽是无并呻吟,一定要多层的修辞才好吗?”过犹不及”和”恰如
其分”的成语就在此时得到最好的诠释了。这都是文学性的教学,但为
什麽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修辞,背後都有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那是
”价值”,则是哲学性的层次了。 不知不觉已经写太多了,也不知是否
解题了,抱歉。欢迎再提出来一起思辩,我的时间很少,但很愿意就专
业继续讨论.....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9.91.79.114
※ 编辑: honkwun 来自: 219.91.79.114 (05/23 09:48)
※ honkwun:转录至看板 Education 05/23 09:49
1F:推 vesel: 谢谢分享:) 05/23 11:26
2F:推 paushau:推 再多一些这样的实例吧 ~~ 05/23 14:44
3F:推 SmartSolomon:good 05/24 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