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otearoa (长白云之乡)
看板TW-history
标题Fw: [观点] 瓶子是垃圾还是古物?台湾山区警察驻在所
时间Tue Feb 22 21:14:05 2022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Y5E39Jf ]
作者: Aotearoa (长白云之乡) 看板: historia
标题: [观点] 瓶子是垃圾还是古物?台湾山区警察驻在所
时间: Tue Feb 22 21:10:28 2022
引自芭乐人类学: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17 2022.02.21
瓶子是垃圾还是古物?台湾山区警察驻在所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郑玠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员)
捡垃圾变成去丢古物,Youtuber霞喀罗古道的炎上事件
近日Youtuber「Celine&Cynthia -不只是旅行」,协同商业登山团「台湾368」,号召粉
丝至霞喀罗古道净山。这个活动立意良善,但在YouTube影片中,却看到她们误将马鞍警
察驻在所的日治时期酒瓶当作垃圾带下山丢掉。此事件引起登山界与文史界相当大的讨论
,绝多数人批评Celine与Cynthia对於历史与登山伦理的无知,痛心她们对文物造成的破
坏。但也有些人认为这些数十年前的垃圾仍就是垃圾,丢掉并没有不对,又质疑既然驻在
所被认为是重要遗址,那为什麽没有人来做研究呢?这样对立的看法,已经有很多专家从
登山者、考古学科,以及文化资产管理的角度提出意见,本文就不再重复。这篇芭乐文,
将会以个人在八通关古道沿线警察驻在所的研究为例,说明山区驻在所的历史,以及考古
学调查能够带来的资讯。
历史考古学与台湾研究
山区日治时期的警察驻在所,最晚约莫是在1944年被废止。换言之,这些驻在所才不过废
弃七、八十年而已,也难怪有些人会问驻在所的遗物是否有研究价值?先说结论好了,当
然有,而且还有专门的领域
「历史考古学(historical archaeology)」来研究此类型的
遗址。讲到这里,那就先来无情工商介绍一下历史考古学吧!但故事要从考古学科的起源
谈起。
过去人类对自己历史的认知都是来自文献,其中最权威的就是圣经,因为它纪录了创世纪
亚当与夏娃以来的犹太君王系谱。17世纪时的爱尔兰主教 James Ussher(1581-1656),
就是根据是旧约圣经的纪录,加上自己的对历法的考证,推测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
23日的礼拜天被创造的,是所谓 Ussher chronology。那人类又是如何发现自己的历史比
文献记载的久呢?一直以来,农人在耕作翻土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奇怪的石头。这些史前
石器往往被认是雷电打击土地而产生的,所以被称作 thunderstone。但很奇怪的是,有
些 thunderstone,是伴随一些早已灭亡的动物化石深埋在地底。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学
者认知到,原来这些深埋在古代地层中的 thunderstone 是人类的工具。而这些人类的生
存年代,竟然比文献记载的历史要早很多。
自从我们认知到人类的古老性(the antiquity of man)之後,考古学科一直是研究有文
字记录之前的人类活动史,或者称史前史(prehistory)的专门。学者们发展出一套方法
,经由田野发掘,以系统化的方式取出史前遗址(prehistoric site)所埋藏的古人遗物
(artifact),并分析这些遗物在地底下的空间关系,以提出对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解。除
了史前遗址之外,考古学方法也被应用於有文字纪录时期的遗址研究上,例如以希腊与罗
马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考古学(classical archaeology)。基本上,历史文献虽然能够辅
助这种类型的研究,但文字纪录的内容,多是关於国家、贵族层级的事务,与考古学发掘
出土的陶器或其他庶民用品的连结较少。
现在大家所认为的历史考古学,是最早於北美洲发展出来的一套整合物质与文献研究的考
古学方法,通常关注的是晚近五百年的历史。过去北美洲的考古学专注於史前史,研究印
地安人的发展。但1950年代时,欧洲裔美国人对其殖民者祖先的过往产生兴趣,於是开始
对17世纪初期的移民者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例如英国在美国的第一个殖民地,维吉尼亚州
的 Jamestown。
在那个时期,有一位英国考古学家 Ivor Noël Hume,专长是17世纪英国玻璃瓶的研究。
他被聘请到美国,来执行早期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首府 Williamsburg 的考古学计画。
Noël Hume 於1964年发表的文章"Archaeology is the Handmaiden of History",体现了
那时候考古工作的目的──以田野发掘材料来补足历史文献的不足。但後来的学者,不满
於考古学为历史学服务的态度,强调此类研究中,考古学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
例如 James Deertz 在他的名着 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中强调,历史考古学须从生
活小物中,考察庶民的生活。又或者如 Mary C. Beaudry 点出文献纪录可能存在的偏见,
故考古学家须有一套解读文献的方法,以应用於遗物分析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考
古学在北美洲不再限於欧洲移民的研究,也关注黑奴以及中国与日本移工的历史。此外,
这套方法也被北美洲以外的考古学者应用於考察世界各地晚近五百年来,殖民主义影响所
产生的跨区域物品流通现象。看到这里,各位读者是不是也觉得有着复杂殖民历史的台湾
,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绝佳场域呢?接下来要跟读者们介绍的驻在所研究,就是以历史考
古学的方法进行。
台湾山区警察驻在所的前世今生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为什麽台湾山区有大量(没有身份的)文化资产,包括原住
民旧部落与警察驻在所。如果各位想要更深入了解山区的驻在所历史源流,强力推荐阅读
国立台湾博物馆研究员林一宏博士的名着《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关越道路东段史话》,
以及他的博士论文《日本时代台湾蕃地驻在所建筑之体制与实务》。
长期以来,台湾的深山为原住民的生活领域。早期殖民者,如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基本上
都只在海岸附近活动。其後清帝国以实体屏障来隔离平地与浅山的汉人与深山的原住民,
一直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後,才开始在深山建筑军事道路,但这些路对原住民的影响也
不大。日本帝国的势力就真的有进入深山原住民的领域,尤其是在1920年代,他们有系统
地在山区建立警备道路(如霞喀罗古道与八通关古道),并在沿途设立警察驻在所,以强
势地管理在地的原住民。在取得山区的军事霸权後,日本人於1930年代执行「集团移住」
政策,将居住深山的原住民迁移至浅山或平原。
由於深山已经没有原住民的聚落,那边的驻在所也逐渐废弃。二战期间军费高涨,日本政
府再也没有能力维持深山的驻在所,最终将其通通废止。战後的台湾政治动荡,千头万绪
下,整个社会几乎将山上的历史,以及过去居民与土地的连结全盘遗忘,只有少数登山客
利用原有的警备道路,作为攀爬百岳的路径。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有像杨南郡与王素娥
的登山前辈,开启对警察驻在所的研究,还有後来原住民後裔与学者所进行的旧部落寻根
与考察。
日治八通关古道沿线警察驻在所的考古学调查
之前在讨论霞喀罗古道的争议时,有些人会质疑,既然驻在所的历史很重要,那为什麽不
把古物放在博物馆,为什麽没有人来研究呢?以下的篇幅,我将介绍驻在所的考古学研究
,并说明虽然田野的执行很困难,但研究成果却十分丰硕。大学时期的我是登山社社员,
爬山时常常会经过驻在所遗址。那时候我看鹿野忠雄的《山、云与蕃人》中他在驻在所时
的纪录,一直很好奇为什麽几十年前,山中基础建设反而比现在好很多?2011年当我在选
择博士论文主题的时候,就决定趁暑假期间,来评估一下驻在所考古学研究的可能性,毕
竟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说巧不巧,当时就独自一人跑去了最近很夯的霞喀罗古道
,只不过没多久後这个步道就坍方了;後来也就选择规模更大,位置更深山,研究起来困
难度又更高的日治八通关古道警察沿线驻在所。
日治八通关古道位於布农族的传统领域,西边的入口是南投县信义乡的东埔村,东边入口
本来是在花莲县的玉里镇,现在步道口是在卓溪乡的南安。这条道路从东埔沿陈有兰溪南
岸,循山腰缓慢攀升,在大水窟跨越中央山脉。其後再沿拉库拉库溪南岸缓缓下降,直达
东部的出口玉里镇。以大水窟为界,道路区分为西段与东段,在东段还有四条支线深入拉
库拉库溪流域。日本人在道路沿线,建立了警察驻在所来监看区域内的布农族部落(图一
)。这些驻在所除有警察驻紮外,还有他们的妻子与幼儿(图二)。驻在所规模有大有小
,小的只有五、六人,但也有像八通关或大分那样的大规模驻在所,有多种警察办公室以
外的设施,例如保健室、蕃童教育所与养蚕室等。
https://i.imgur.com/nTg1laG.jpg
图一:大分驻在所。图片来源:东台湾展望。
https://i.imgur.com/CLI6doK.jpg
图二:华巴诺驻在所职员及家族。图片来源:东台湾展望。
任何考古学研究都不是只把古物取出来,放在博物馆展示那麽单纯,驻在所的研究亦同。
作为学术从业人员,我必须设定驻在所研究的目标。碍於篇幅的限制,本文我主要会介绍
驻在所居民「日常生活」的层面,尤其是饮食的部分(foodways)。刚刚提到除了警察人
员,驻在所的居民还包括他们的家人与孩子,因此我们可以说驻在所除作为军事设施之外
,也是日本人的寻常家户。日本帝国将妇女与幼儿带到遥远、缺乏资源且被敌人围绕的八
通关山区,他们的殖民手段之一,藉由的展示日本家庭所代表的「文明」,希望能够「教
化」区域的布农族人。帝国固然耗费了很多的资源来建立以及维持驻在所的运作,但令我
好奇的是,在驻在所的围墙之内,也就是原住民看不到的层面,日本政府是不是同样投注
大量的资源来维持居民的生活水平呢?毕竟位於深山的驻在所,所有的东西与食物都是从
山下运补而来。
这样的问题,的确有可能藉由考察驻在所积累二十余年的垃圾取得答案。找到要解决的问
题後,便需要设计相对应的田野方法。一般来说,大家对考古学工作的印象,是把遗址分
隔成一格一格的「探坑」,以其为单位逐一发掘,通俗一点就是「挖土」。不过八通关山
区的驻在所并不能采典型的考古学方法进行,因为这些遗址位於深山,光走完整条古道就
要七天,还要携带帐篷、睡袋与食物;任何考古工作必须详加计画,量力而为。另一方面
,驻在所废弃也不过七、八十年之久,遗物可能大多存留於地表,并不需要探坑发掘。
设定好田野方法後,来自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人
类学系,以及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的成员组成团队,分阶段上山进行田野调查,
总共累积天数超过九十日。第一阶段的田野工作是选择古道东西两段,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遗址进行测绘与地表调查。测绘的目的是纪录驻在所平台与留存的遗构,并确认遗物的弃
置状况(图三)。地表调查则是在现地观察、纪录这些遗物的类型,建立初步的数位标本
资料库(图四)。
https://i.imgur.com/t2bgAUC.jpg 图三:华巴诺驻在所进行测绘。
https://i.imgur.com/WsUYYdM.jpg 图四:驻在所遗址的现地调查。
对於驻在所遗址与遗物状况有一定了解後,第二阶段工作便是在各遗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遗物,记录其空间资讯後,带回实验室清洗、照相与测量,目的是建立一套实体的比对样
本,以及其後的元资料(metadata)。另外,研究团队也在古道的西、东两段,各选择一
个规模中等,扰动较少的驻在所(暂且称之为A与B驻在所)进行全面性的遗物纪录。在现
地将遗址范围内所有的遗物进行记录。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掌握A、B驻在所有可见标本
的数量与类型等资讯。田野工作以外,我也需要从日治时期的登山纪录、广告、新闻报导
、游记与其他相关文献中,爬梳出与标本研究有关联的纪录,作为遗物分析时的参考。
驻在所居民的饮食生活,是简朴还是丰足?
考古学田野调查与後续的标本分析,的确帮助我们掌握驻在所居民日常饮食。大家最常在
驻在所遗址看到的酒瓶,提供了什麽资讯呢?驻在所的废弃酒瓶虽然绝大部分都没有酒标
了,但部分种类酒瓶上会有文字或商标可作为比对参考。分析的结果显示,驻在所居民可
以喝到的酒类与品牌相当多元。啤酒的部分,就有台湾本地生产的 Takasago Beer 高砂啤
酒;以及日本进口的 Sakura Beer、Kirin Beer 与 Dai Nippon Beer。不过某些啤酒瓶的
瓶身,会有把商标或文字抹除的现象,可能是该酒瓶被重新利用过的证据,让人不经怀疑
过去这些啤酒瓶在山上时,装的真的是啤酒吗?除了啤酒外,遗址中还有发现有红酒、威
士忌与日本传统药酒「养命酒」等(图五)。
https://i.imgur.com/5ahgact.jpg
图五:驻在所遗址发现的啤酒、红酒、威士忌与药酒瓶。
https://i.imgur.com/lL3QJu6.jpg
图六:驻在所遗址发现的清酒瓶与德利壶与杯。
驻在所居民的三餐部份,考古资料显示他们的主食为米饭,搭配装在金属或玻璃罐头内的
腌渍食品,如云丹和塩辛(图七)。山区补给不易,保久食品作为主食的配料并不令人意
外。但其他资料也间接证明,驻在所的居民会以相对复杂方式来料理新鲜食物:例如托马
斯驻在所的石磨是豆腐制作的器材,有专门的锅子来制作玉子烧。在调味料部分,除了有
日式的酱油与味精(图八),还有西式的番茄酱与美乃滋呢(图九)!东西洋调味料的使
用,说明驻在所的家户的饮食与日本内地的家庭几乎无异,都是和洋参半。在一些登山日
志中。还有报导提到,驻在所居民於特殊节日还有寿喜烧、红豆汤、麻糬可吃呢!多元的
酒类与饮食消费,显示殖民政府投注了足够的资源,让这些人过着丰足的生活。
https://i.imgur.com/1ZN9ExM.jpg
图七:驻在所遗址发现的腌渍物罐头。
https://i.imgur.com/Dud8N5e.jpg
图八:驻在所遗址发现的石磨、玉子烧锅、味精与酱油瓶。
https://i.imgur.com/CS5yfpW.jpg
图九:驻在所遗址所发现的番茄酱瓶与美乃滋瓶。
结语,山区遗址的保护还是要靠登山者自重
日治时期警察驻在所的遗物乘载丰富的历史资讯,藉由分析这些遗物的类别、功用与所在
位置,考古学家得以重现历史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驻在所中日人数十年山居生活的型态
。包含驻在所与原住民的旧部落,山区有数以百计的遗址,为考察山区原住民与殖民者历
史的媒介,更是台湾社会的重要资产。位於少有人迹的云深不知处,某种程度上让它们处
於扰动较少的状态。然而,这些遗址目前多不具备文资身分,并没有法源来保护。但坦白
说,即使未来将其全数登录为文化资产,在数量庞大,且地处偏远监看不易的情况下。这
些遗址的保护,还是要依赖来访者的自律。
在这边也再次呼吁读者们,驻在所日治时期遗物最好的状态是於现地、现况保留,让所有
来探访的人可以凭吊过去的历史,未来也有研究的空间。任意将酒瓶或其他遗物当垃圾带
走,或当宝物收藏,甚至只是将其集中一处拍照,都会破坏遗物的「空间脉络」,其作为
文物所乘载的历史资讯就会随之消失,这是多麽可惜的事情啊!
由於手机GPS的普及,以及网路上行程与地图资料的流通,台湾登山的门槛降低许多。又
因为近年的山林开放政策,以及肺炎阻碍了海外旅行,登山活动,包括郊山、纵走、溯溪
与野营等,俨然成为时下的风潮,参与的人数,以及相关的产业皆以倍数成长。有更多人
愿意亲近山林并不是坏事,但除了将山区的地景解构成山头、等高线与溪流;登山者更应
要意识到,我们所攀爬的山林,在百年前是有人居住的。若不是殖民者的作为,这里仍然
是他们孕育後代的家园。因此,在进入山区,a.k.a.原住民传统领域时,须带着尊重的心
态,才不会有破坏文化资产的行为,伤害旧部落後裔感情的事件发生。共勉之~
附注:想知道更多关於山区文化资产的调查(不限於考古学),可参阅即将於2022年3/30
出刊的《台湾山岳》特辑:走向记忆所系之地——拉库拉库溪流域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61.58.111.129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historia/M.1645535433.A.4E9.html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转录者: Aotearoa (61.58.111.129 台湾), 02/22/2022 21:14:05
1F:推 MilchFlasche: 推科普 02/23 17:29
2F:推 purue: 推 不过靠自重的终究不会长存 03/06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