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rSun (斜阳只乞照书城。)
看板TW-history
标题[情报] 专访:若林正丈与他的台湾研究人生[二之一]
时间Fri May 22 17:41:44 2020
全文刊於: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masahiro-wakabayashi-interview/
专访若林正丈与他的台湾研究人生
受访者:若林正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台湾研究所顾问
采访:大家出版编辑部、故事StoryStudio
翻译:许佩贤/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
Q1:台湾认同与台湾民族主义是影响当代台湾政治的关键因素,也是台湾近现代史中
的重要命题。您在《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附篇四〈台湾的两种民族主义〉这篇文章
中,援引班纳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的概念指出:「『台湾民族主义』现在
仍是『次民族主义』(期待什麽时候可以把『次』拿掉)。」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的时间是 1994 年,时隔二十余年,您认为今日的台湾民族主义是
否仍是次民族主义呢?这个「次」字是否已可拿掉?如果台湾民族主义现今已发展为
成熟的民族主义,您认为促使台湾民族主义成熟化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其中又以何者
最为关键?
若林正丈(以下简称若林):
我在2008年出版的《台湾の政治──中华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书中,提出了关於台
湾民族主义最大纲领与最小纲领的观点。最大纲领是指建立「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
」;最小纲领是指「台湾前途住民自决」。前者是一般定义下政治性的民族主义;後
者之所以可以说具有民族主义思想,是因为主张「台湾前途住民自决」,「自决」的
结果理论上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也有可能选择与中国统一。
但决定此事的,不是北京的政治菁英,也不是华府的政治菁英,甚至也不是台北的政
治菁英,而是台湾住民。这里所说的「台湾住民」,即是台湾公民的总集合体,由这
个主权共同体来决定台湾这个政治体的认同;从政治的层次来说,「台湾住民」事实
上就是nation。因此,我认为「台湾前途住民自决」的口号,就是台湾民族主义最小
纲领的口号。
此外,我认为在1996年总统直选,台湾成立民主体制时,台湾民族主义的「次」就可
以拿掉了。其关键点不用说就是民主体制的确立与坚持。虽然当时经历了很多大风大
浪,但总统直选不间断地举行。不过,我认为台湾选举政治中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之
台湾民族主义,仍然是最小纲领的台湾民族主义。
过去当选的台湾总统,就算是民进党的候选人,为了当选,考虑内外情势,也并未高
举台湾民族主义最大纲领。即便是陈水扁竞选连任时,在选战中也只以「公投制宪」
打了擦边球。关於民进党籍的候选人不得不采取这种战略的政治结构或舆论结构,在
小笠原欣幸教授於去年(2019年)11月出版的《台湾総统选挙》书中有详细分析。
Q2:您在《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书中引用了矢内原忠雄先生在《帝国主义下之台湾
》的这句话「台湾处於日本与支那〔中国〕两团火之间」;并且指出在日本殖民统治
时期作为「想像的共同体」而诞生的「台湾人」,其「台湾认同」对「日本人」的界
线是很清楚的,但是与「中国人」之间的界线并没有被明白定义。
您在1990年代所写的〈台湾的两种民族主义〉,文末则提出这个问题:「在近一世纪
的历史中被培养起来的『台湾认同』是否能在『中国/台湾』的重层认同中找到新的
壁龛而逐渐安定呢?」您当时的回答是:「答案还没出来。」我们想要请问您,在20
20年的今日,您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已然明朗?
若林:
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终究不是身为外国人的我,而是台湾的选民及将来的选民。只是
,我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说,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是关於「台湾前途」的一种拟似公
投,选民就算不想也不得不思考此问题或相关问题。
因此,和二十几年前总统选举刚开始时比较起来,「心里有数」的人增加了很多。我
认为总统选举所具有的政治自我教育及国民形成的意义,比台湾选民自己想像的更加
重要。
Q3:在新版《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中译本,收入了两篇您近年完成的文章:〈矢内
原忠雄与殖民地台湾知识分子──殖民地自治运动言论同盟的形成与解体〉,以及〈
叶荣钟的「述史」之志──晚年书写活动试论〉。这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台湾抗日运
动温和右派人士在战後面临的命运及其余生,与全书其他篇章合而读之,更清楚望见
「台湾本地地主资产阶级」如何步上历史舞台,以及从舞台退场的整体脉络。我们想
请问您,是在什麽契机之下开启这段研究?
若林:
我在 2018 年秋天以「叶荣钟の歴史への意志──戒厳令下で『台湾民族运动史』を
书くこと」为题,在东京的台湾协会演讲。此次演讲的纪录刊载於《台湾协会报》(
2018年12月15日),也发表在我自己的部落格「台湾研究自由帐」。在演讲的开头,
我提到了我研究这个主题的个人动机与研究上的动机。虽然有点长,但还是引用如下
。
为什麽我想要研究在我年轻时曾经见过二、三次,而连对台湾有所关心的各位
都没什麽听过的人呢?其实这里有非常个人的因素。叶荣钟先生在1973年3月6
日的日记中写道:
「上午十时河原偕若林如约来访,谈到中午犹未去,内子乃做炒米粉饷客,饭
後一时四十分方辞去。」
我在自家书库找到这份资料,「犹未去」几个字映入眼帘的刹那,连我自己也
知道自己瞬时满脸通红。该说自己年轻不懂事吗,连到人家家里拜访的礼貌也
不懂,一直待到中午还赖着不走,这一幕青春时代的难堪,被记录在叶荣钟先
生的日记中,说有趣是很有趣,但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
但是,我并不是只是因为不好意思才开始研究他。看到这一段日记时,我也已
经有相当年纪,从1980年代起研究战後政治史,对战後台湾人走过的历史也有
一定的认识。当年被河原先生带着第一次去见叶荣钟先生时,我知道他曾是林
献堂的秘书,非常了解192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的相关人物及内幕。
然而,实际上读到这一段,与难为情的震撼同时想起的,还有当时只以这样的
眼光看这位前辈,就是只把他当成情报提供者的想法,现在想来实在非常失礼
。後来,我对战後台湾政治史中台湾人所经历的道路、各种苦涩与喜悦有了一
定程度的了解之後,我觉得当时自己的态度不太正确。
为了了解战前各种运动,所以想请教他,虽然也没有什麽不对,但是,这个人
也有战後的岁月,没有把这件事好好考虑进去,只想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情报来
写论文,这种态度还是不对。因此,我想至少应该好好研究叶荣钟的战後岁月
,也有一点像是在向他道歉的意思。我自己有这样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年轻时研究抗日运动的那些人,那些不是拿着刀枪反抗,而是透
过近代式的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对殖民统治进行批判活动的人们,他们在台
湾脱离日本统治後如何生活下去、如何不得不生活下去,我应该好好地将这个
问题放入自己的视野。因此我开始研究叶荣钟。
至於〈矢内原忠雄与殖民地台湾知识分子──殖民地自治运动言论同盟的形成与解
体〉这篇文章,我在转任於早稻田大学之前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任教,2009年东大
教养学部要举办创立60周年的纪念研讨会,我被邀请去做报告,这是我写这篇论文
的直接契机。此次研讨会的内容後来刊行成册出版(鸭下重彦等编,《矢内原忠雄
》,东大出版会,2011年),其中也收录了上述拙文的「缩小版」。
这篇文章在研究上的问题意识与前述研究叶荣钟的动机一样,也就是希望理解过去
参与抗日运动的那些人,那些不是拿着刀枪反抗,而是透过近代式的政治运动、社
会运动,对殖民统治进行批判活动的人们,他们在台湾脱离日本统治之後如何生活
下去、如何不得不生活下去。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211.72.2.226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TW-history/M.1590140506.A.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