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Scenarist
标题[新闻] 编剧该如何听意见、听谁的意见
时间Mon Feb 20 13:23:03 2017
编剧该如何听意见、听谁的意见
源 | 功夫查理(ID:kungfucharlie) 文 | 功夫查理
http://www.readhouse.net/articles/220293906/
创作者最大的难关,不是没点子,而是要面子。 —— 功夫查理
一个编剧的工作状态,无非就是两种:埋头写,听意见,再埋头写,再听意见……独处和
兼听,是编剧毫无疑问的必修课。
我总喜欢引用”一尺之外,皆是黑暗“来形容编剧的撞墙困境,此时的作者,极其渴望能
有旁观者点拨,带来一点光亮。但天不遂人愿,编剧要麽往往被各种意见带进沟里,要麽
面对纷繁芜杂的意见,不知如何筛选。
但吊诡的是,越是深陷泥潭的作者,越听不进去意见。
这些年做剧本医生,最大的精力不是花在分析剧本上,而在沟通策略——想方设法地走进
编剧心里,去启发他,说服他,而不引发排斥。
以下提炼的方法论,摘自”剧本评估&策划培训体系“的其中一章。希望能帮大夥儿摘下
有色眼镜,取下耳塞,在暗中找到那一点光。
人,永远是这个行业里最重要的资源。
找对的人,是听对的意见的前提。
以我自己为例,我会筛选出泾渭分明的几类读者,从不同的维度,逐个清扫“独立创作”
带来的盲区。
这些意见分别来自——
一、编剧导师
所谓导师,就是经验丰富的过来人。深谙编剧心理、剧作技巧、文字与实拍的转化、市场
接受度……等全维度技术。给你的意见钜细靡遗,譬如有关於具体笔法的——哪里可以用
形容词渲染,哪里必须用台词交代;如何在类型的节奏感和角色性格塑造之间进行平衡;
从制片角度,剧本的可操作性如何,继续推进可能遇到哪些制片关卡;演员会怎麽看剧本
……
靠谱导师往往——
有成熟的作品;换言之,就是成功的编剧或者监制;
有信任基础:你得服他,就是那种第一时间听到你不认的同意见时,你仍然会理智地提醒
自己“再想想”的服(即便最後你决定不听他的);而他也得了解你,对於你的思维习惯
和性格有所认知,能精准还原你的心理误区;
足够上心:真正用心读过你写的东西,不放过一个细节。
量身定制:能客观评估你的实力,并根据当前剧作阶段,提出下一稿可行的修改意见,而
不是让你一步登天;
二 、行业专家
这里的专家,就是对某个特定行业有所了解的人。譬如写律政剧,你去请教律师;写警匪
剧,去请教警察。
而我写的是网际网路犯罪,於是找来了一位程式员基友,请他站在Geek的视角去介绍真实
的世界观,提供有趣的细节,辅助营造真实感。
何谓靠谱的“专家”——
在该领域算是专家,至少半个专家。
具备在“真实”和“戏剧”之间切换的意识,也就是说,懂得什麽细节在电影中是好看的
,至少能判断普通观众看不看得懂。有不少专家在谈到老本行时,会陷入自嗨,井喷各种
细节(譬如跟你解释某一个演演算法的原理),但这些往往缺乏电影感,极难在一部类型
片中详细展现;
如果你的专家还能帮你编一些桥段,分析参考影片……那就是你的福分。
三 、创作拍档
就是能陪你聊、陪你编、还能喷你的创作同仁。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群人(策划会)
。
这样的夥伴,标准无非是两个——
有审美、有创作经验;
够信任,够熟悉,说得出逆耳忠言,面红耳赤吵完之後还能一起喝酒扯淡;
要知道,创作者最大的难关,不是没点子,而是要面子。
大家感受一下小夥伴是怎麽喷我的——
“这女主角脱了衣服在我面前,我也不想上,太他妈作了;你要是搁豆瓣上,肯定被口水
淹死……”
“只能通过喝醉来掏心掏肺,还能再俗点吗?”
“我还没说呢,你就开始找理由,我知道你刚写出来,特别想护犊,但烂就是烂!”
……
喷完了,我就开始拉着他一起想招,一起编。
“应该加强障眼法,让XX去误导观众,悬念感更强……“
”你太爱男主角了,全世界都在帮他,得把一些助力换成阻力……“
”她一开始得误会他,再深一点,後面反转起来,才好看……“
”要让观众看出来他俩已经对上眼了,但两人都不自知,还在斗,观众才会着急,怎麽还
不表白……“
四 、普通观众
就是你身边会进电影院的、不是搞创作的普通观众。你的恋人、室友,甚至爸妈……
他们的价值,有且仅有两个字:验货。
也就是初步判断你的剧本好坏。
没错,想找外人看,先给内人看。根本不需要剧本医生,不需要大监制,不需要编剧同仁
,你就能找身边人,甚至枕边人,快速判断剧作优劣。
他们的观感也许相对模糊,但绝对准确,譬如——
”女主角还是太弱了,不讨喜。“
”这一稿很紧凑,比上一稿好。“
“看到中间我就猜出内鬼了,好明显”
……
通常,如果连普通观众都一致说烂,你就别拿出去丢人现眼,浪费别人时间了。
靠谱的普通观众,标准很简单——
a. 有阅读、观影习惯;
b. 愿意说真话。千万不要因为是恋人,是基友,就只说优点。
至於他们的意见怎麽选择性听取,後文会再阐述。
五 、制片人
剧本只是电影工业流程中的一环,一张指导拍摄的蓝图,很难将一个剧本称之为一个完整
的作品。
作为一剧之本,充分尊重“制片需求”——剧本的整体预算是多少、开机日期、演员气质
、导演风格等跟实际制作息息相关的客观需求——是必须的。
但要把“客观制片需求”和“制片人主观需求”区分开来,前者指的是实际制片层面所要
考虑的全方位限制条件,後者是指制片人各种基於个人趣味和经验而提出来的剧作意见,
很多时候,并不专业。
二逼制片需求带偏一部电影的例子,屡见不鲜,算是炮灰电影的主要病因之一。(被虐过
的编剧记得点赞。)
2. 如何听意见?
只要是在道上混的创作者,这些场景肯定不陌生——
刚写完,但心里没底,根本不知道写得怎麽样;
自己写得很满意,但别人偏偏觉得不好,提出来的问题自己也不认为是问题;
觉得提意见的人,根本不懂自己的故事;不是知音,是二逼;
同时收到几十条修改意见,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如何过滤;
……
想从容应对,就涉及到一些听取意见的心态和技巧,以下是几条浅见。
一、别人觉得有问题,就一定有问题
这些年亲身体会告诉我,这近乎是一条定律。
无论你是给剧本医生、导演、监制,还是给圈外的普通观众看,只要你写得不是风格极其
强烈的文艺片(毕赣程耳流),只要你想写一个给大多数人欣赏的故事,这条定律就成立
。
什麽意思?几乎任何一个正常读者,都有辨别好坏的能力。
好东西,正常读者一定会觉得好;
烂作品,正常读者一定会觉得哪里不对。
因此,当你把作品递出去,不管是谁给出了负面反馈,记得要承认:某个地方出了问题。
不要恃才傲物,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觉得别人有眼无珠。你只要老老实实低头捱骂就好。
至於问题的根源是什麽,这才是值得深思之处。
普通观众、三流策划、二逼制片人,往往会给出他们的意见——“我觉得是人物太薄弱了
”“是主题不够鲜明”……
这时候,也请千万保持清醒。这些非专业意见,有极大的概率,会把你带偏。
脚痛不一定医脚,筛选意见、综合分析、独立判断,才是重点。
这也是为什麽需要编剧导师,或者职业剧本医生。
这是为了提高效率。
大多数非专业读者,很难像剧本医生那样,主动出击,而是需要一些引导性的提问,才能
触发思考,一步步给出真实想法。
譬如,你觉得 ——
“角色的前史怎麽样?有效吗?觉得俗套吗?跟故事的调性搭配吗?”
“你整体观感如何?有没有特别不舒服的地方?哪里让你出戏?”
“十分制的话,你给几分?”
“你对这个题材的期待是什麽?”
“你会想跟主角谈恋爱吗?”
……
你可以询问你最关心的、拿不准的内容,重点突击。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不要过分地具备引导性,甚至暗示对方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譬如“这场戏故意让XX和XXX产生了一个误会,是不是增强了戏剧性?不错吧?”
面对这种眼巴巴盼望被夸奖的提问,朋友很可能会说“嗯。不错。”
这无非是卖你个面子。不一定是真实想法。
三 、分阶段听建议,搞清楚轻重缓急
超过九成找我提意见的故事,都是完整版的剧本,而其中,超过六成以上的剧本,根本就
不应该进行到剧本阶段——核心立意、角色动机、主题,甚至类型都没厘清。
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儿。船重难掉头,编剧深陷太深,很难跳出来;而动辄数万字,对
於审读者也是颇有压力。
剧本开发节奏,改日再撰文详谈。这里只聊对於“听意见”的负面影响。
简言之,一口气抛出完整剧本,会使得编剧同时听到钜细靡遗的、横跨立意、人物、主题
、节奏、结构……的全维度建议,累积下来,往往数十条,编剧会顿时头大,根本不知道
从何下手。如果舍本逐末,就会缘木求鱼,越改越乱。
解决之道,就是尽量在不同阶段,都听听客观建议。并各有侧重——
策划:定下立项之根本,是整个创作阶段的导航。
大纲:类型、主题、角色动机、关键情节点……
分场:支线故事、关键台词、华彩的细节……
剧本:台词、单场戏节奏、转场……
如此一来,即便意见芜杂,也容易排出轻重缓急,从根本处着手修改。“不是现阶段该较
劲的”,就暂时搁置。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编剧的心态足够冷静、克制,愿意与作品拉开距离。
通常,越是老司机,越懂得克制。
前文提到过,脚痛不一定医脚,而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第一直觉,类似於“脚痛医脚”
,即使是编剧导师也是如此——你不能每时每刻都希望他人能帮你看病、帮你治病,要不
剧本交给别人写得了。
即便在拥有智囊团的皮克斯,导演(通常身兼编剧)也是有最终决策权的,只需“参考”
,而非“遵从”智囊团的建议。
能尽量蒐集多维度的客观意见,已经极有价值。而你肩负着找到根本问题、掌控整体调性
和趣味,让剧作成为整体的重大职责,原因很简单——
“没有人比你更懂你的故事!”
你责无旁贷。
五 、你本人并不等同於你的创意
压制登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
创作者往往都是自我的,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意、作品,当做自己的代言,对於他人的
评头论足,极为敏感。这一点可谓编剧听取意见的最大的阻碍,仅仅是为了照顾创作者的
“面子”,很多审读者的话藏着掖着,或者曲折委婉,最终变成隔靴搔痒。
似乎作者们都忘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大家聊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它的创作者。
换言之:你本人并不等同於你的创意!
“任何一个成功的资讯反馈小组的成员都要切记:要把别人给出的观点看做一种帮助,而
不是一种竞争。如果你用竞争的眼光来看问题,你就会拿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较高
下,如此一来,原本的讨论就会变成你输我赢的辩论赛了。然而,如果你觉得别人是在为
你锦上添花,你就会认为每个观点(即便这个观点并没有实际性作用,只是为讨论增加人
气)都是参与者的一份贡献。智囊团之所以如此难能可贵,就是因为它帮与会者开阔了视
野,让你——至少能暂时地——透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艾德·卡特姆 皮克斯总裁、创始人
当评论者和创作者都一致有此认知後,也就没有了“面子”问题,真正聚焦於故事/创意
本身的讨论就能真正得以展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Scenarist/M.1487568186.A.1FA.html
1F:推 sygnuser: 谢分享。请问还有续集吗,关於剧本开发节奏的议题? 02/20 14:30
2F:推 w854105: 功夫查理是谁啊 02/20 16:28
3F:→ SE4NLN415: 对岸的 02/20 18:45
4F:推 winken2004: 推 02/20 20:48
※ 编辑: filmwalker (123.192.168.82), 02/21/2017 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