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nathan8907 (skrillex)
看板PSY
标题[新知] 煤气灯效应
时间Sat Apr 23 21:57:43 2022
你听过「煤气灯效应」吗?
你知道有些人
会用贬低、孤立别人的方式,来控制对方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
什麽是「煤气灯效应」!
在前一阵子的「王力宏和李靓蕾事件」
有些人可能辗转听过「煤气灯效应」这个心理学名词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王力宏就是用这个方式
在控制对方;也有些人会说,这跟PUA的机制差不多
那今天,我们不会去比较它跟PUA的相似度
也不会去套用这个案例
而是会把焦点放在「煤气灯操控法」本身
因为它可能比我们想像的
更容易出现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在这支影片中,我们会介绍它到底是什麽?
为什麽有人会用这种方式操控别人?
如果真的遇到了,又可以怎麽处理?
【「煤气灯效应」是什麽?】
「煤气灯效应」,英文是Gaslighting
源自於1938年
英国剧作家「汉米尔顿(Patrick Hamilton)」
所写的《煤气灯下》(《Gas light》)
这个剧本後来在1940、与1944年
陆续被拍成两部同名电影
电影里描写的是,丈夫格里高利
为了侵占妻子宝拉家中的财产
藉由一系列心理的手段
让宝拉相信自己精神失常,没有行为能力
格里高利运用的手段
包含:故意让家里的煤气灯忽明、忽灭
然後对宝拉说,煤气灯明明是好的
你会觉得它坏掉,是自己神智不清!
或是,偷偷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宝拉的包包中
再生气地指责太太,为什麽要偷他的东西
後来,宝拉渐渐开始相信
自己的精神状况可能真的出现了问题
电影上映之後,「煤气灯效应」被引用
成为一个心理治疗的术语。指的是
一个人因为不断被别人质疑
所以他开始不再相信自己原本对世界的感知、看法
甚至扭转自己的记忆,任由自己给别人摆布
【煤气灯效应的常见手段】
根据美国家庭暴力热线的网站
煤气灯操控法,有五个常见的手段
首先,加害者会不断「否认」受害者所听到的
所看到的、或是记得的事情
有时候也会「假装不记得」受害者所说的事
然後指控对方「你老是记错!」
「你真的很爱编故事!」
在沟通中,加害者非常善於「转移话题」
例如,当受害者试着想澄清时
他们会质问受害者说「你又在跟我闹!
是不是又是你那个某某家人,叫你这麽做的?」
如果无法成功转移焦点,加害者会直接「拒绝沟通」
反过来指控受害者说「你只是想误导我!」
或是说「我不想听这些!」来结束对话
当受害者说自己很受伤的时候
加害者会「贬低」这些情绪反应
认为是受害者太小题大作、太敏感了
有时候,加害者的攻击,还会融合一些刻板印象
例如,「你们女生就是那麽神经质!」
「你们黄种人就是贼头贼脑」之类的
久而久之,受害者可能会被潜移默化
不知不觉地内化这些标签,渐渐变了一个人
【为什麽这样的手段有效?】
在刚刚的讨论中,有些人可能会问
这麽夸张的做法
怎麽可能会有效?
当事人都没注意到吗?为什麽不逃开?
很多现实生活的案例中
煤气灯效应常常会出现在亲密的
或是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当中
例如,加害者可能是比较强势的伴侣
家人、朋友、或是公司里的上司
我们可以想像,公司里的主管对属下说
「你能力那麽差,去外面一定找不到别的工作!」
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下属可能会努力加班
但是过劳、工作效率下滑,他又被骂
久而久之慢慢失去自信,开始相信自己很烂
不敢离职去找其他工作,任由主管摆布
或是,在亲密关系中,比较强势的一方
可能会处处嫌弃伴侣
但又跟对方说
「我是为你好,才点出你的问题,不然谁要你?」
被贬低的一方,可能基於关系中的信任、跟感情
真的开始相信自己不够好
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没自信
什麽事都要问过自己的伴侣
即使意见不同,弱势的一方也往往会认定
是我记错了、是我想错了
在过去的临床案例中
很多受害者都是「渐渐」被控制
但自己不一定有意识到,甚至从头到尾都没发现
一开始,受害者可能会觉得「对方真的是为我好」
或是认为,对方的批评只是一时情绪性的发言
但当加害者的手段越来越剧烈、频繁
受害者可能在能够逃离前,就丧失了判断真实的能力
最後就难以逃脱加害者的操控
有些学者认为,「煤气灯效应」要同时以社会学
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
因为加害者可以成功操控
可能包含权力不对等、刻板印象
或是个人心理层面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从加害者的角度来研究
为什麽他会用这种方式,来操控别人呢?
【加害者究竟在想什麽?】
首先要澄清,我们并不是想「合理化」加害者的所作所为
为了讨论方便,这边我们也要先排除
那些明显为了害人而做的行为
像电影《煤气灯下》里的格里高利
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财产
单纯地就是为了害人,而做出害人的事
但根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煤气灯效应里
有些加害者并不是刻意要把别人搞疯
可是他们有意无意间,还是会开始用这种
「煤气灯操纵法」去控制别人
对别人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
那到底为什麽会这样呢?
有部分心理学家认为,煤气灯效应
其实是「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白话来说,他们会用这些手段
有可能是为了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焦虑
或是害怕,有时候甚至没发现,自己在操控别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就是,假设有一对夫妻
其中一方因为自己工作表现不佳,害怕会失去饭碗
如果他失去收入,那家里经济陷入困境
明显就是自己害的
所以这时候,他可能有意无意的
就会贬低自己伴侣的能力,只要对方烂一点
或甚至一起出问题,那家里没钱的责任
看起来就不会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控制是为了逃避痛苦?】
刚刚的那个举例,可能听起来感觉有点抽象
同样是逃避自己的痛苦
有一些临床案例,就相对比较好懂
例如,有些加害者
本来就完全无法忍受任何「跟自己不同的声音」
或是极度害怕自己的世界观被动摇
如果别人不同意他
那他心里就会产生极大的恐惧、与焦虑
而克服这些焦虑的方法
就是让任何「意见不合」的可能性,完全消失!
所以他会对受害者,做出各种人身攻击
像是「你疯了!」、「你已经失去理智了!」
直接否决一个人表达意见的能力
而不是针对表达的内容做讨论
甚至,煤气灯效应的加害者
也会试着让周围的人都相信,受害对象真的疯了
或是患有某些精神疾病
如此一来,就算受害者敢发声,也没有人会相信他
也就是说,煤气灯效应的加害人
他们的主要目的,不一定是想毁掉另一个人
有些加害人自己,可能也曾经是创伤事件的受害者
又或是性格有某些障碍
导致他们极度需要他人的仰慕与认同
觉得自己优於他人、而且缺乏同理心
好的,看完了加害者的角度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受害者,来看看
如果遇到别人在用「煤气灯」控制自己,要怎麽办?
【受害者可以怎麽做?】
要处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意识到
自己成为受害者了,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其中一个部分
美国家庭暴力热线,曾经整理出13个
成为受害者可能会有的徵兆
因为有点多,这边就不一一念出来
大家可以去资讯栏看
但简单来说,这些徵兆大概就是「开始怀疑自己」
「常常不开心」「连小事都出错」
「老是要跟人道歉」「帮别人找理由」等等
专家建议,如果很不幸的
发现自己好像成为受害者了
可以试着找一个自己可以信赖的家人、朋友
或心理师,谈谈自己目前的状况
另外,在人身安全许可的条件下
可以试着蒐集证据、纪录自己所发生的事
像是,拍照、写日记
这样,如果下次再面对质疑时
受害者就可以确认,是自己记错了呢?
还是别人想要混淆视听?
最後,专家强调
在关系中「设下界限」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需要徵求他人同意
即使是再亲密的关系都一样
但这边能提供的,都只是很粗浅、很概略性的方法
每个受害者面对的情况,可能非常不同
所以真的深陷其中的话
还是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谘商服务喔!
【我们的观点】
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有注意到
虽然电影《煤气灯下》的剧情
常常被当作煤气灯效应的经典例子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往往没有那麽戏剧性
但同时,使用煤气灯操控法的人也不一定是十恶不赦的罪犯
有些人自己可能,就是需要寻求心理治疗的潜在族群
而我们觉得,这可能正好就是,煤气灯效应最可怕的地方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句贬低的话
但是当这样的「贬低」可以达到某些目的
一段关系就会越来越失衡,被贬低的一方
也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自我价值越来越低
越来越容易被操控、也越来越难脱身
跟家暴很类似的是,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
需要面对的情感、经济因素
可能比外人想像得要复杂得多
对受害者来说,要脱离一段有害的关系
真的很不容易
他之所以很难走出来,很可能是他一直抱持某些希望
觉得对方是为自己好,甚至觉得自己理亏、有错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直接跟受害者说
「你就离开他就好啦!」很可能会让身处其中的人
感觉到更深的无助
因为在经历长期的创伤折磨
其实当事人不一定还有办法去辨认或承认自己的状况
像电影里面的宝拉
就是因为长期跟外界失去联系,所以最後迷失了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身边有这样的朋友
或许可以试着避免给出「太理所当然」的答案
并藉由耐心的陪伴,帮助当事人渐渐辨认
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别人的心理操控
内文来源:
https://youtu.be/Q-oZT-phNQ8
参考资料:
→1938年舞台剧《煤气灯下》(Gas light)的维基百科:
https://bit.ly/3xJ5TsU
→美国家庭暴力热线(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关於「煤气灯效应」的介
绍:
https://bit.ly/3MqqTJg
→美国家庭暴力热线(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对於「煤气灯效应」的应
对方法:
https://bit.ly/3MoDrAA
→「What is gaslighting?」文章:
https://bit.ly/3Me0RbY
→「以社会学角度了解煤气灯效应」之文献 Sweet, P. L. (2019). The
sociology of gaslight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4(5), 851-875.
→「加害者的内在心理机制与目的」文献 Abramson, K. (2014). Turning up
the lights on gaslighting.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8, 1-30.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维基百科:
https://bit.ly/3OsujwO
→如何辨认煤气灯效应并寻求帮助?:
https://bit.ly/3EBaDlE
→卫生福利部的家暴防治网站:
https://bit.ly/3MpEvnI
心得:煤气灯效应最特别的地方在於,加害者自身可能是无意识的,
甚至有可能本身也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可以多了解这个问题,
在问题发生时能更加察觉这件事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42.77.198.61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PSY/M.1650722267.A.46B.html
1F:推 darkwalker: 推 04/27 18:35
2F:推 emgirl: 谢谢分享 05/09 13:28
3F:推 MercySeat: 推 05/11 00:26
4F:推 ching335: 推 08/29 22:29
5F:推 fancyfancy: 推有帮助、感谢分享 10/03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