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urioussoul (空灵)
看板PSY
标题Re: [疑问] 害怕娃娃的心态是怎麽产生的?
时间Wed Apr 8 04:48:50 2009
※ 引述《curioussoul (空灵)》之铭言:
※ 引述《curioussoul (空灵)》之铭言:
※ 引述《demona (巴贝瑞安女王)》之铭言:
1F:→ joeeling:如果你认为美国的心理学是主流的话 那的确是以"跨文化"的 04/07 09:43
2F:→ joeeling:的层次在探讨 但如果是看其他地区的心理学则不会那麽强烈 04/07 09:43
感谢您提供了一个精链名词的机会。
传统社心的确不是一个很精确的词,
但我指的就是:北美教科书里面,那些遵循「社会认知」传统的社心。
而在台湾,心理系大多还是使用北美的(翻译)教科书。
所以称呼北美的社心为主流社心的话,应该不至於引起误解。
我第一次的回文是:
「在传统社心中,集体性、社会性、文化性是不是该纳入解释?目前应该还是见仁见智」
我认为这和您所谓的跨文化比较,并没有相冲突,因为这就是将文化纳入解释。
至於是采取何种取径,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3F:→ joeeling:而实际上 若美国心理学不奢望能让理论有跨种族性 那就是 04/07 09:45
4F:→ joeeling:只研究它们自己的文化了 意即你说的文化意向? 04/07 09:47
我的原文是:「主流社会心理学极少观照具有意向性的行动」。
所以我从来没提过「文化意向」这个词。
老实说,对於「北美心理学奢不奢望让理论具有普世性」这件事,
我并不知道答案。不过这可接受公评。
但可能有其他原因,让北美心理学产生非预期性的後果,不管有意或无意。
比如说:挟其强盛国力与庞大的学术社群,外销其心理学知识,进而变成学术上的霸权。
这也是为什麽我们大多使用北美的教科书,而非使用其他英语系国家的教科书。
还有,北美心理学,除却跨文化比较法以外,的确都只研究自己的文化。
这点您并没有说错。
不过北美心理学家,大多假定人的心灵具有心理同一性(psychic unity),
所以我们可透过科学的探究来发现此规律。
就这点来说,很难说它没有普世心理学的意味存在。
至於我所谓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就是:
将自己关连到外部事物的心灵过程、活动等等。
这个字汇常出现在现象学的文献中,有兴趣可自行翻查。
5F:→ joeeling:另外你怎麽认为原po说的是文化性? 我想问的是你怎麽想的? 04/07 09:54
6F:→ joeeling:因为我看不到有文化的意涵在 04/07 09:55
我把原po的文章引来:
我自己猜想可能是因为这些娃娃「似人又非人」、「很像活的却又没有生命」,
所以可能会让人不自觉联想到死亡、屍体、鬼魂附身这类负面的事物,
而由於多数人都对死亡抱着终极的恐惧,
并对任何可以连结到死亡这个概念的东西都加以贱斥,
所以「似人又非人」、「很像活的却又没有生命」的娃娃,
就这麽被些人莫名地恐惧着了。
我的想法如下:
假如文化是意义体系的话,
那麽原po谈及娃娃带有象徵死亡的意涵,又基於人们对死亡恐惧。
所以,人们恐惧娃娃。
我认为探讨由事物或对象所带来的象徵意义,就是一种文化层次的讨论。
而所谓的文化层次,就是在文化的层面上作分析。
至於您打算从什麽学科的观点来看,这就端看个人所好了。
7F:→ lynner:二位讲的文化恐怕不是一样的东西,但原PO所说的东西, 04/07 23:32
8F:→ lynner:的确像是身处於文化之中的理解方式 04/07 23:33
感谢l版友的总结。
虽然j版友未曾对他所谓的文化作解释,但我认为我们的确是有概念上的分歧。
几乎所有关心文化这个议题的心理学家,都会有文化定义的讨论。
因为,不论是日常生活或是科学探究,人们都太常使用这个字汇了。
而且,根据文化研究者Raymond Williams的说法:
文化这个字汇,可能也是西方历史中最错综难解的字汇之一。
所以,有概念上的分歧,的确也不令人意外。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4.89
9F:推 joeeling::) 04/08 10:42
10F:推 chaos0807:) 04/08 12:01
※ 编辑: curioussoul 来自: 112.104.116.211 (08/31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