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Ourmovies
标题[新闻] 两岸电影制作的逻辑差异
时间Fri Dec 25 14:01:26 2015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9142
前一场讲座「从资金、题材、市场...,看台湾电影未来的更多可能性」谈到,大陆电影
市场因为发展快速,正像个黑洞一样吸纳台湾电影界的人才,未来台湾技术人才的培育
可能形成隐忧。虽说如此,但两岸毕竟民情不同,拍片文化上也有些差异,因此第二场
讲座【两岸电影制作的逻辑差异】邀请两位曾前进中国市场的台湾导演,分别是担任
《小时代》执行导演的高炳权,与担任《左耳》执行导演的连奕琦,分享他们在两岸拍片
的差异之处。
Q .当初怎麽开启与中国合作的契机?
高炳权:当初《小站》拍到一半时接到柴姐(柴智屏)制作人的电话,说有个案子叫《小
时代》想找我,这本小说在中国非常有名,虽然我之前没听过,但想想也是机会,可以了
解中国电影到底在做什麽,就先答应了。其实还没进剧组前我先看了小说,但真的没有
Touch 到什麽。我在剧组身分比较偏制作方,导演(郭敬明)是纯粹的作家,制作方当
时不确定他是真的想当导演或单纯只想翻拍自己作品,因此让我尽量教他,这有点代工。
(主持人:当初合约一次谈好拍三部吗?)两部。而且制作速度很快,从接到电话到开拍
只隔半年,两部一起只拍了三个月,概念跟偶像剧很像。
连奕琦:过去与豆导、黄志明、苏照彬等人合作过,再加上《甜蜜杀机》(大陆卖 3000
万人民币)票房不错,陆续有人找我,只是我选择与熟的人一起开发案子,进度虽然慢,
但我也在熟悉中国开发电影项目的流程。会接《左耳》完全因为苏有朋,当初拍完《甜蜜
杀机》时他就说想当导演,也持续向我请教。制作方有几个案子让他挑,最後他选择《左
耳》,我自己不知道这部小说多红,也是听苏有朋转述的。他来找我时正好在拍《徵婚启
事》,我说要拍就一定要找一位好监制,後来一位前辈介绍了黄志明,但他当时还在观望
,要我一起当执行导演他才接,他认定我不会接,没想到我答应了。
Q .当初《甜蜜杀机》由福建恒业发行,你有去大陆宣传吗?
连奕琦: 没有,都在拍《徵婚启事》,早知道会卖就去了。《甜蜜杀机》会卖苏有朋占
很大因素,举个例子,拍《左耳》时只要出外景,围观的人都是一个营(八百人)起跳,
大家都想来看五阿哥,若往二、三线城市更可怕。
Q .在接触案子时有什麽顾虑?
高炳权:故事不是我的菜。但柴姐建议我站在制片方角度,而且机会难得,《小时代》这
种等级的预算很难遇到的,加上我也不用扛票房,就当作学技术。
Q .当初有设什麽条件才签约吗?
高炳权:当时主创团队其实都是台湾人,包含制片、摄影、灯光、收音各组都是。我一直
觉得在台湾拍片很温暖,便当也特别好吃,在中国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工作人员来自大江
南北,加上剧组太多了,拍完片後就遇不到,但台湾会留面子,不要得罪太深,所以用自
己人还是比较放心。
Q .跟郭敬明之间如何分工?
高炳权: 执行导演这位置很玄(主持人:不然我们今天干嘛叫你们来),有点像顾问。
每天拍戏前我们会先讨论,若遇到比较大的场面就会提醒他分镜一定要清楚。若是在现场
,我的工作是让他可以安心讲戏,他是很认真的导演,对戏也很清楚,但导演不只讲戏,
还有调度问题,虽然有时候他有特别想法,但大部份还是由我跟 Randy(摄影车亮逸)一
起讨论。其实导戏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他对戏很有想法、也很坚持,後来我跟他磨合出
一种节奏,我觉得戏有问题就只会跟他提一次,但他常说:「高炳,相信我,我是这出戏
的作者。」
Q .现场跟苏有朋如何分工?
连奕琦:我跟高炳(权)不一样,我只对导演负责。苏有朋很焦虑现场调度,反而不担心
演员,因为他是演员出身;但从我的角度看,我最怕演员,因为都是素人。其实我们技术
团队很够力,像摄影赵非,帮 Woody Allen 掌镜过三次,基本上不用担心,只要把想法
跟他说就好了;另外原着作家饶雪漫也全程盯场,每个环节都很专业,只有演员需要担心
。当时我会事先理解导演对画面的想法,然後催促他去顾演员,其他的我再跟摄影沟通。
电影是团队合作,摄影自己也有看影片的角度及打灯方式。我举个例子,像赵非是美式逻
辑,希望灯的品质可以控制,但我们无法搭景,因此他经常把拍摄场景变片场,在任何意
想不到的地方吊灯,基本上就是制造一个天花板出来(外景也一样),所以他每拍一个场
景的打灯时间都是八小时起跳,因此我们有两组灯光组,一组必须提前准备。在这种打灯
状况下,我连换镜位都要思考很久,这件事情让我学到很多,是很好的经验。
其实《左耳》若是台湾团队执行,只要花 5000 万台币,最多 70 位剧组人员就够了,但
我们花了 3000 万人民币,150 位工作人员,两岸对规模的想像不一样,成本概念也不一
样。因为小编制,台湾导演组最多 4~5 人,但大陆导演组很庞大,许多戏都有执行导演
,像陈凯歌拍《梅兰芳》时就没有直接跟演员讲话,都由执行导演转达。日本也是,导演
只跟主角讲话,若今天配角能跟导演说上话,那绝对是荣誉的一天。台湾最妙的是导演跟
每一个人说话,连临时演员也是导演教戏,也因此台湾比较不习惯执行导演。过去这工作
可能是第一副导演做的。
Q .所以第一副导演要做什麽?
连奕琦:我觉得执行导演是华人电影圈发明的,老外其实就是第一副导演、第二副导演,
体制很清楚。在这边因为副导演当久了,想当导演没机会,卡在那边很尴尬,就乾脆要一
个高一点的职称。
Q .拍完这些戏带给你们哪些正面冲击?
高炳权:分工细是好事,像我一直疑惑为什麽台湾没有司机编组,开车的都是各组小朋友
,基本上请技术人员就不是来开车的。另外,中国由美术组找景,台湾是制片组找景,美
术找景的好处是前期就能把美术想法加入,台湾则多了一道工。
连奕琦:台湾问题还是预算,我理解美术前期加入的好处,但台湾前期只有导演组与制片
组,导演组忙着改剧本,制片组没事就只能出去找景,等到导演决定一大半,美术、摄影
陆续到位後,可能美术又推翻导演想法,大家重来一次,虽然很浪费时间却也没办法,因
为都在省钱。
说穿了台湾拍片环境还是以导演为核心,这各有优缺点,优点在於拍片是个有机过程,筹
备到最後会发现其实想拍的是另外一部片,这不是在讲笑话,说好听一点是身心灵各方面
都有成长,想法自然就不同了。但在中国,他们不容许导演有太多改变,就算要改还是在
一个框架中改,因为一改就是几百万人民币的事,谁承担?当然他们也有独立制片,像毕
赣,制作方式就比较像台湾。
再举另一个例子,李安拍《少年 Pi 的奇幻旅程》时,为了说服美国人来台拍片,在开拍
前一年自己花钱找美术、摄影大助、特效指导、第一副导等一行人来台勘景,评估台湾能
不能拍片,当时由我带着。说真的,我在现场完全不像个拍片的人,因为他们的问题我都
答不出来,像盖水池,他们问我有没有六尺深的地质报告可以参考,我傻眼,原来他们已
经评估好水池多大,水有多重,这是我在台湾拍片从没想过的。
Q .拍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冲突是什麽?
高炳权: 找场景。现在中国剧组太多了,而我们要的景都比较奢华,不仅高度重叠而且
非常贵,可能一个小时要 50~100 万台币,即使我们预算不错,但也花不下去。其实拍片
过程真的是有机的,前期因为不知道能拍出什麽,所以导演很守预算,但拍到後面,他看
了一些片花,觉得那些「虚华」感是他要的,我们就花钱做了不少效果。
连奕琦: 我跟导演。当初导演想拍《蓝色大门》那个感觉,但资方想拍《那些年,我们
一起追的女孩》的感觉,我必须在两者间找到平衡,不让他跟制片对立,因为对立只要一
处理不好,只会互相消耗能量。一度我也不能理解导演想坚持的东西,後来我意识到我只
是执行导演,作品还是他的,虽然他不懂技术,但这部片的精神面他很清楚,不然不会与
我僵持讨论,所以後来我只能试图去达成他想要的感觉;至於制片方的想法,就交给他处
理。
Q .《小时代》大卖後有飘飘然的感觉吗?
高炳权:完全没有,反而很惊讶。说到底我的立场就是制片方,只要制片喜欢都行,而且
郭敬明也蛮听制片人的话,对苏有朋来讲,他比较想拍作品,但我们就是个商品。
Q .《左耳》卖超过五亿台币时,你有很惊讶吗?
连奕琦:毕竟这部电影是苏有朋的,我只是协助,我开心的点在於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当时中国这种成本的电影不可能用新人,但《左耳》唯一的卡司只有导演,其实制片方对
这样的操作也不放心,我後来才知道光线影业的评估只有 2 亿票房。另外,作者饶雪漫
跟导演也有不少拉扯,她投入非常多,电影会成功她占很大因素。虽然意见不一样,但争
吵对成品是有帮助的,因为她提出的问题都是对导演想像的挑战,只要导演有破绽,她的
说法就有道理,导演也被迫要想得更清楚。
Q .在中国拍完电影後,对未来导演生涯规划的想像有调整吗?
连奕琦:以前拍片都要有负债的心理准备,虽然《海角七号》过後变好一点,但现在一年
内会赚钱的国片仍旧不超过三部,所以在台湾拍片无法要求实质回馈,比较多是精神满足
。我当《左耳》执行导演的费用超过我前两部电影的总和,刚拍完还打算发展执行导演专
业,去中国赚的钱回来拍就不怕赔了。现在我若想拍娱乐片,会与中国合作,毕竟两边市
场等级差太多,但回台湾就要拍自己开心的,赔钱我也认了的那种。
高炳权:刚回来时跟小连想的一样,都想发展执行导演专业,後来仔细想想还是要回来写
自己的东西。现在我的想法是要看这个案子适合在哪里,我不会为了合拍写一个不中不台
的东西,而是纯中国或纯台湾,但中国比较娱乐,往类型片发展,台湾要做比较难,但除
此之外的题材都会在台湾拍。
Q .在中国大陆拍片实战後,对於现在在台湾的导演有没有其他做法上调整的建议?
高炳权:基本回到预算问题,你的预算不允许你这麽做,大成本的分工当然比较细,有些
流程跟台湾不一样。对我来说,拍片不一定要苦哈哈,说实话,台湾目前拍片环境还是过
於辛苦,但多元性还是不错,只是资方有时候比较没信心,需要更多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放
心才行。
连奕琦:上一场说到台湾电影是手工业,虽然从产业面上来看有点悲哀,但对导演却是个
优势,想想看手工业的片还可以跟电影工业出产的片一起放上戏院。但若从观众端来看,
却又比较吃亏,毕竟观众要不要捧场是另一回事。在中国,不是主流就很难上戏院,所以
新导演很难被看见。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36.229.142.131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Ourmovies/M.1451023290.A.2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