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Ourmovies
标题[专题] 台湾电影突围战
时间Sat Mar 22 17:37:54 2014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04833
彭博商业周刊 2014/03/21
1931年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南方,一支从来没赢过的棒球队「嘉农」,在日本教练严格
带领下,从原来不被看好的汉人、原住民与日本人鸡尾酒组合,一路站上象徵日本高校棒
球殿堂的甲子园;在一场关键比赛中,队中主力投手吴明捷使劲挥着因受伤而鲜血淋漓的
右手,奋力投出每一球......大萤幕里热血澎湃,台下的观众也跟着频频拭泪,魏德圣
监制的这部结合棒球、励志、历史记忆与国族认同等元素的电影,又再一次击中台湾观众
的心。
2014年2月底於台湾上映的《KANO》(即「嘉农」的日文发音),是2008年以《海角七号
》重振台湾电影市场的导演魏德圣,带领果子电影团队交出的第三部剧情长片。热血题材
加上魏德圣这块金字招牌,《KANO》上映前的包场放映已过百场,电影上映两周後,《
KANO》的票房来到2亿元台币,整体而言票房表现不差。
《KANO》的话题与排场亦是更甚以往。自今年1月到3月,从娱乐、生活风格、职场到财经
杂志,几乎都能看到《KANO》的报道,有些杂志甚至在封面印上斗大的「替台湾争口气」
字样,魏德圣也一跃成为财经杂志《今周刊》的封面人物;《KANO》参与的第一个影展选
在大阪,开幕首映隔日破天荒登上日本单日发行量超过一千万份的《朝日新闻》头版,美
国电影杂志与网络媒体纷纷刊出影评讨论。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倾注了台湾电影人突破困境求复兴的最新思考。在
199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浪潮过後,台湾电影曾经历一段跌至谷底的惨淡时光。而过去六年
以魏德圣为首的新生代导演崛起後,在荷李活与中港合拍片的夹杀下,虽然靠着本土热血
魂的题材渐渐收复本地市场,但面对看似百花盛开、热闹缤纷的表象繁荣,他们也意识到
,本土题材落入窠臼、电影工业发展迟缓、海外市场难以开拓等困境仍有待突破。
魏德圣做出的新尝试就是寻找人类共同的情感。作为果子电影出品的第三部作品,《KANO
》除了延续前两部作品《海角七号》与《赛德克.巴莱》对於台湾历史记忆的挖掘,更多
地试图在本土题材中寻找世界各地都能理解与共鸣的情感;同时也在制作上力求跳脱台湾
电影传统的手工业思维,企图向先进国家的电影工业看齐。
台湾电影不能死守台湾市场,「一直炒本土,你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慢慢没有,类型一定
要紮实去做,最後还是得回归戏剧的魅力,」魏德圣与他的最佳拍档、监制黄志明在《
KANO》上映前一周,一同在果子电影办公室接受《彭博商业周刊 / 中文版》专访时语重
心长的表示。如何说好一个故事,如何就电影本身的故事魅力打动观众,而不只是靠爱台
湾的本土话题动之以情,这正是两度带领台湾电影突围的魏德圣团队,在开拓本土电影市
场与拉高制作格局勇闯海外後,想以《KANO》回答的问题。
《KANO》是台湾电影这六年来第14部在本土市场突破一亿台币的影片。很难想像,不过十
多年前,台湾电影一直处於最艰困的严冬,2001年,国片票房市占率甚至跌到0.2%,形同
於销声匿迹。然而,去年台湾本土片票房市占率平稳回升到13.1%,2011年最盛还上升到
18%,那年金马奖颁奖典礼时,影星刘德华拿下最佳男主角时感性地表示,他看到台湾电
影怎样撑过这十几年最低迷,「现在是我们香港电影最低迷的时候,我也希望我们这群人
能撑过去,跑到跟你们同样的目标。」
回顾台湾电影复兴历程,2008年的《海角七号》是指标,但电影负责人、也是台湾现今重
要制片李亚梅观察,2004年後,台湾电影界的气氛渐转,越来越多新导演试着找回跟观众
之间的连结,台湾电影变得更年轻化与活泼化。这些导演中,有些为台湾观众带来贴近生
活与土地的纪录片,例如描述921大地震灾民故事的《生命》、描述台湾老农民乐天知命
的《无米乐》;有些导演则偏好贴近台湾人成长情怀的青春片,例如《十七岁的天空》、
《不能说的秘密》、《九降风》与《刺青》;还有如破例由美商华纳兄弟大规模发行的《
练习曲》,是以单车环岛的主题同时关照个人成长与台湾。
2008年,《海角七号》一举冲出5.3亿台币的惊人票房,至今仍在台湾影史票房榜上名列
前茅,故事主线叙述失意音乐人离开台北回到屏东家乡,在当地遇到同样不如意的女主角
及乡亲,最後大家合力办成一场温馨的演场会;其间并穿插着一段发生在日治时期的爱情
故事。魏德圣以这部大历史的背景映衬,同时巧妙掌握当代氛围的音乐励志类型电影证明
,台湾观众愿意埋单「本土」加「励志」的题材;而他在《海角七号》投下的五千万台币
,打破了当时国片平均一千万的成本预算,丰硕的票房收入给了许多电影投资者希望,也
让後续其他台湾电影有机会越玩越大。
综观这几年在台湾胜出的片型,大致不脱「本土」加「励志」的题材。除了作家九把刀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畅销小说改编,属於2000年後台湾电影一直擅长且持续
耕耘的青春成长轴线;《爱》则是钮承泽与中国大陆华谊兄弟合作的合拍片,是卡司云集
的爱情小品,这两部片在台湾以外的香港与中国大陆也开出很好的成绩。其他像是《翻滚
吧!阿信》、《志气》皆改编台湾真人真事,前者是迷途归返的体操选手重新上场比赛,
後者是景美女中拔河队拿下世界冠军,聚焦於小人物翻身励志的故事,都有不错的票房与
口碑。
其他更多是《阵头》、《鸡排英雄》、《大尾鲈鳗》与《大稻埕》等台湾当地的贺岁片型
,资深喜剧导演陈玉勳的复出之作《总铺师》走暑假档,讲的也是台湾的办桌人情。这些
电影更将《海角七号》以来的本土喜剧推向草根的极致:选材上偏好民俗、夜市与黑帮,
选角上则大量起用台湾乡亲最熟悉的综艺主持人猪哥亮与电视女星林美秀,这些都是台湾
人才懂,「俗够有力」的台湾元素;因而也开发出以前不进戏院看电影的观众群。
声色盒子负责人、金马奖着名音效大师杜笃之指着工作室里的海报,得意笑说,南部很多
戏院为了放映《阵头》,本来几乎要关门的反而换新设备来迎客。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林
文淇则观察到,近来这些草根本土的电影一年接一部推出,已稳定建构贺岁档的类型,成
为填补大众娱乐的一个缺口,接近「秀场」的概念,一家大小进戏院同欢,电影好不好看
其次,看得懂、看得开心最重要。
不难发现,在这波复兴浪潮中,电影中的「本土性」与「爱台湾」情结,一直扮演着关键
元素。随着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且持续飙速增长,紧挨於侧的台湾,面对的
不仅是同语言庞大市场的挤压与诱惑,还有更深层、复杂且敏感的认同焦虑,隐隐牵连电
影文化产业的走向。「台湾真的很自由又开放,连带也带来一种危机感,」华人世界知名
影评人、金马影展执委会行政总裁闻天祥指出,世界各地的民族电影都会有被淹没的焦虑
,台湾特别强烈,一来是族群议题在台湾本来就是个容易发酵的话题,二来台湾不是电影
工业国家的主流;此时,在电影市场上什麽能跟荷李活抗衡?「可能就是『台湾性』,而
不只是『台北性』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23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