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Ourmovies
标题[专题] 侯孝贤:拍片有眼光 让台湾电影走出去
时间Sun Nov 24 10:31:01 2013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8314070.shtml
【联合报╱记者王雅兰、项贻斐、苏咏智、陈于嫱/专题报导】 2013.11.23
本报邀请台湾电影各界人士、包括学者、业者、导演、後制等多样化人才,适逢金马50,
共同为台湾电影许下一个远景。
金马奖第50届,它同时也是台湾电影史的缩影,而台湾电影也正式承先起後的关键年代
,台湾电影制作量、票房成绩都较前10年倍增,但国片销不出去、多半不赚钱,很快将面
临投资人缩手的隐忧。另一方面金马奖的风华正盛、巨星云集,对台湾电影的实质帮助,
是否还能多做一点?
让国外影迷都能看懂…台湾电影应如何走出去?
李亚梅(学者与电影业者):拍国际水准影片
台湾的片子要能走出去,不外乎下面三种可能:第一是国际影展得奖的艺术电影。不过在
侯孝贤与蔡明亮之後,看不到接班人,前景堪虑。第二是在台湾卖座、引起其他地区买过
去试试看的影片,类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或「海角七号」。第三是拍国际水
准的类型影片,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
侯孝贤(导演、金马奖主席):建大型电影园区
台湾市场小,不易建立电影工业,但台湾电影人可以站在主流的对面,由边缘角度思考,
更能看清楚有什麽是主流市场不会和没做过的,从内容与题材影响主流电影,因为拍电影
最重要的是「眼光」。
兴建大型片厂或电影园区可吸引人来台拍片,但前提是要有特色且便宜,要在实景(有品
质的实盖建筑或可组合的建筑等)、软体配备(CG背景资料图库等)、交通运输等各方面
和大陆片厂不同才有吸引力。
林添贵(阿荣片厂负责人):不能只有台湾人看懂
台湾电影要走出去,就不能只拍只有台湾人看得懂的电影。自「海角七号」後台湾电影提
升,成本很少低於3千万,大片也有几部,加上数量比以前多,一年总体产值较之前大幅
增加。现在进大陆市场除了合拍,也可引进,灵活度大很多,将来也可以共同投资电影,
总之交流愈多,机会就愈多。
李烈(监制):不要只想着卖钱
最近碰到不少年轻导演,大家都把「拍出一部卖钱的电影」当成目标,但拍片不能光只想
着要卖钱,真正重要是说出动听的好故事,让大家感动、能够认同。我对国片的未来抱着
乐观,有些我们发展得很好,如华人影坛男性新秀,台湾是最主要输出地。我希望未来台
湾女演员也能够被华人影坛重视,另外片厂的成立也是必要,我觉得在未来几年其实可以
做到,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应该继续努力,给我们的新秀磨练、成长的机会。
苏照彬(编剧、导演):编剧优势加把劲
说实在台湾电影工业满惨的,中影卖掉後台湾电影只剩个体户,甚至於靠疯子(不干电影
也不会饿死的人)在撑,能走到今天已证明靠着个体户,台湾电影火光也能继续。但若要
从个人拉高层次到健全体制,还得靠一、两家大型公司出现,一年固定数量的拍片,市场
才能活络。
华人导演像李安已做到顶了吧!光靠他一人也拉不起台湾电影工业,如果拿大陆市场比做
好莱坞,台湾可以像英国一样以同文同种优势直攻市场,重点是我们也得要有编剧、导演
、演员或音效等各种优秀人才,我看台湾编剧优势在下降,大家还得加把劲。
杜笃之(录音师):储备电影界人力
创作力与精致周到的工作态度是台湾电影的优势。电影没有商业或艺术,只有好看和不好
看。两岸都卖的「小时代」、「被偷走的那五年」後制都在台湾做,重点是台湾技术品质
好,别人自然会来。
把制作电视节目用来储备电影人力市场,日本是最好例子。政府鼓励HD电视,可让获千万
辅助金的节目在技术更精进,技术人员有练习平台,未来电影後制接案也可衔接,电影产
业就能留住。至於兴建大型片厂,应顺应市场机制。
黄志明(监制):不能一窝蜂抢拍
台湾电影如何走出台湾市场?大家主要谈的是大陆市场,我觉得类型电影是一条路,比方
说爱情片、警匪片等世界都通,问题是我们对类型片的拍摄不太纯熟,应该先在台湾市场
练好功,才能走出去和各地比拚。
如今台湾最容易卖座的是纪录片和本土电影,电影人千万不能一窝蜂都去拍,该尝试不同
的类型,我们才有未来。
陈博文(剪接师):不能只靠中生代
金马奖对电影创作者是一种鼓励,但对提升电影工业没直接关系。台湾电影资深技术人员
像廖庆松、李屏宾或杜笃之等都经过很好的养成教育,和上百部影片磨练让技术纯熟,在
两岸三地才有口碑。但台湾再不培育人才,优势可能短期内就被人才多、钱也多的大陆赶
上,不能只靠中生代在撑。
可惜台湾念电影的学生多半想当导演,我找到一个剪接师人才,结果他去导了「逆光飞翔
」(张荣吉)。
「海角七号」後电影环境有改善,但几部国片卖座只是表相,应把目标放在国际或大陆市
场,选择国际性题材。政府补助後制单位,应补助昂贵重要的器材,若只是一部片几万元
,没太大意义。没有拍片量,兴建大型片厂很可能关门,不如想办法让全台戏院票房透明
化,让台湾电影在大陆映演更有保障。
李良玉(台湾文创一号副总):要有大格局思考
台湾电影很多在地化,大多是台湾影迷所熟知,要推向国外,有一定难度,在情感及画面
上,或许可设定更让人易懂。如「赛德克‧巴莱」有英雄主义,又是动作片,在商业包装
下,亦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就是一部能走出台湾到国际的电影。而「阵头」相对难,因在
地文化特色浓,让国外影迷不容易理解。
台湾市场小,要走出台湾,必须要有大格局的思考,清楚市场在哪里及定位,让投资人不
赔钱。
张三玲(国际影展推手):电影角度要多元
台湾电影创作的环境自由,缺点是多半属小品,以往台湾电影多属「导演制」,近年转向
「制片制」,不管是题材、内容等都是「Team work(团体工作)」,美术、摄影、服装
、音乐及剪接等各环节都能提出意见。如果继续朝此方向发展,电影的角度就更多元化。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233.111.22
1F:推 aini6323:推 11/25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