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Ourmovies
标题[专访] 陈玉勳/魏德圣/李烈/闻天祥/小野/杨佑宁
时间Sun Oct 6 20:54:17 2013
中国时报 (策划:黄奕潆、张士达、张瑞昌/执笔:黄奕潆)
陈玉勳:拍电影就像办桌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500003.html
今年是金马奖第50年,台湾电影百年来因时代不同各展风貌,金马在这半世纪也历经了国
片的盛衰起伏。本月台湾脸书,由陈玉勳、魏德圣两位曾擒金马,并在这两年以作品带动
国片市场的导演,对谈台湾新电影的苦乐与发展。
因台湾脸书专题,陈玉勳和魏德圣两位导演9月间来到中国时报大楼对谈。前者正忙着
《总舖师》宣传,後者则投入《KANO》後制并准备下个拍摄计画。连当时甫上映的《失魂
》,都有陈玉勳尬的一个角色。对电影人来说,如此马不停蹄,似乎昭示着本土电影市场
仍卷动着,甚至更富气象。
曾经迷惘 找不到方向
陈玉勳暌违电影圈16年复出,或许带点指标意义。在转拍广告这些年,仍有许多人鼓励
他再拍电影,但他迷惘:「我找不到方向,老想着到底拍什麽电影,观众才会买单。」曾
拍过《佳家福》等电视剧的他坦言在意市场、喜欢通俗,希望作品能让观众共鸣,但电影
市场太小让他走不出来,也失去动力。
「《热带鱼》票房不算差。」但陈玉勳在这之後没有工作,只靠导演费和编剧费撑了两
三年,有一年连同中国时报青年百杰奖5万元奖金,全年收入也才8万。虽说如此,还是很
多人催他拍第二部,尽管不懂为何得拍电影,他还是完成《爱情来了》,票房却因景气影
响而惨澹。「我不算受到打击,只是不晓得电影能怎麽做?」外界说他因此放弃电影,其
实他头两年都尝试完成一个剧本,可惜的是都不满意。
2008年的《海角七号》创下亿万票房纪录,同年上映的《囧男孩》、《九降风》同样票
房亮丽,许多人大呼:「这是国片之春。」陈玉勳也发现:「真的有市场,市场就在那里
。」
不拍电影 人生有遗憾
「市场有了以後,可以找到的题材变多,之前觉得不太行的东西,现在觉得可以拍了,
有信心会有人看了。」那时陈玉勳脱离电影圈很久,虽认为不拍电影的日子很美好,但到
了一个年纪後,看见大家都在拍电影,不免自问:「有没有东西想拍?如果不拍电影,我
离开人间会不会有遗憾?」
他开始写《必杀技》,筹备两三年资金始终不到位,便喊停。「停了又不甘心,因为热
情已被点燃又熄火。」这一股气上来,让他更想赶快拍电影,於是写了3个剧本,《总舖
师》是其中之一,「剧本写得很快,因为是我的投射。对我来说,这是电影人的故事。拍
电影就像办桌,合力做一桌菜让观众品尝。」
魏德圣的成绩给了陈玉勳信心,而《海角七号》的完成也警示他:「你能想到的题材,
别人也能想到。」热爱摇滚乐的陈玉勳,梦想当个吉他手,幻想一个年轻人南下渔村,和
当地欧巴桑、欧吉桑组织摇滚乐团的故事,不料,故事大纲才写3行,《海角七号》就上
映了,「所以我赶着拍《总舖师》,因为这也是别人可能会想到的题材。」
两位导演 相遇《10+10》
《海角七号》或许是这两位风格迥异导演的交会点。在这场对谈前,他们表示未曾见过
对方,毕竟,陈玉勳太久没拍片了,但他们其实早以短片作品在《10+10》计画中有了连
结。
《10+10》是金马奖执委会2011年提出的计画,让10位资深导演与10位年轻导演分别创
作短片,揭示「台湾电影大团结」。魏德圣和锺孟宏等导演为一个世代,而陈玉勳则和侯
孝贤等为同个世代,首映拍照时,陈玉勳往新导演那一区靠过去,侯孝贤却对他喊:「你
是我们这一排的。」这让陈玉勳忍不住说:「我也是新导演啊!」
只拍过3部电影的陈玉勳认为自己没资格被称资深,不过,自嘲为「上个世纪的导演」
的他,憧憬这些前辈的艺术成就,「我刚开始拍短片时,就写了类似的东西,当时李安是
我的导师,认为我文艺腔太重,果然拍起来很难看,完全不是前辈拍的那种东西。」
喜剧风格 达恶魔境界
陈玉勳一直都被视为喜剧导演,但他从未想过要拍喜剧片,向往的是「有气质的电影」
,却在写《热带鱼》剧本时发现自己身上大众化的因子全跑出来了:「那时香港流行警匪
片,所以我当时想拍的是警匪片。」不料,剧本却往好笑方向走。到了第二部电影,他的
文艺腔没丢掉,连之後被他丢到垃圾桶的剧本,也都是文艺片。
接拍广告後,陈玉勳喜剧印记更强,风格也奠定了。「拍到最後有点走火入魔,人家丢
个东西给我,明明很严肃,我看到的就是笑话。身上细胞都变了。」他认命接受自己擅长
喜剧的事实,益发不正经,并且走到「恶魔境界」,「我的文艺腔终於丢掉了。」
魏德圣:只想把故事说好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500006.html
在陈玉勳和魏德圣对谈前,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先和他们讨论台湾电影前进大陆的困难
。「不要怕!」蔡衍明喊话,向来直率的魏德圣回:「没有怕啊!」制片黄志明也搭腔说
:「没什麽好输的。」这段对话和画面,恰如魏德圣监制的《KANO》的行销口号般:「不
要想着赢,要想不能输。」十足说明个头瘦小的魏德圣和黄志明这对监导搭档,如何在这
些年屡破台湾电影各项纪录,成为产业品牌和指标。
不要想赢 要想不能输
2011年,《赛德克.巴莱》以旗舰型制作和行销撼动电影圈,即便该年大陆的《让子弹
飞》和香港的《桃姐》带着扬威国际的声势挑战金马,但大奖还是留给台湾的《赛德克.
巴莱》,只因韩国知名导演李沧东一句话:「影片难度高,把冷门题材变成主流,值得鼓
励。」在担任文化部长期间大力推动韩国电影产业的李沧东,从自己的经验和视角肯定了
这部电影的「不容易」。
面对外界赞许他的胆量或企图心,或质疑他为此所冒的风险,魏德圣的说法永远简单:
「我只是想把故事说好。」他形容,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兴奋地跑回家而满身大汗,就
只为了告诉妈妈学校发生的趣事,「为什麽不能像那时只想说故事,让人感受你的喜悦,
感动那般兴高采烈?」
只想分享 喜悦与感动
整场对谈过程中,魏德圣不停强调故事是初衷也是核心,他认为没有艺术或商业电影之
分,本质都是故事,分类和意义都是行销附加的。「就算是和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的题材,
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故事而已。不是先有议题才有故事,而是先有故事,才有其他。」他不
免感叹,拍电影不是让它像武器去刺伤谁,或和谁战斗,也不为了教训人,而是让大家从
故事中得到感动谅解,并能从不同角度产生别的想法,「但我们的电影有时会引起两极批
判,满难过的。」
陈玉勳和魏德圣非电影科班出身,也都从电视界基层干起,对当导演没有企图心。「这
不是我的梦想,我是被推着走上这条路。」陈玉勳在王小棣导演那儿实习,後来在蔡明亮
剧组当场记,总想转行,直到当导演接触创作,才尝到滋味,「当工作人员时,难的是持
续的热情和兴趣,但当导演,创作是挑战,能不能有想法和想说的比较困难。」
魏德圣回想刚出入行时做些杂事,「没人说好或不好,总感到沮丧。」唯一的好奇就是
剧本:「写剧本好像很简单,我来写写看。」写剧本说故事是他的动机和成就感来源,剧
本得奖更增强他的自信心,因好奇而跨入了电影圈。
一股气在 拍片不能等
「我是不喜欢拍片环境的。」魏德圣想着刚入行时,拍电影、电视都要熬夜,相当痛苦
,直到现在,他对天快亮的那段时间仍有阴影,总感不舒服,因为过去那常是出班的时间
,「我怀疑人生为什麽要这样过日子?」他对拍片工时过长无法释怀,等到自己能够做决
定後,便降低工时,并且尽量不写夜戏。
魏德圣没有偶像崇拜,但从杨德昌工作室进电影圈,影响了他的态度和想法。自己当导
演後,就只想着想说的故事、故事该怎麽拍,可有时光为等资金到位,就会错过那个季节
或时间,但他不想等待也不想错过,「就像勳导说的,第一个不成,怎麽会有第二个?我
就是那股气在,为什麽我要等?」
球队输球 也赢得呐喊
不过,魏德圣也有矛盾:「没机会时,渴望别人给你机会,但机会有了,又怕别人以高
标准检验你。」高标准带给他压力,让他筹备电影都战战兢兢,也不免叹息:「为什麽不
能只是感受电影?」他以过来人心态劝《KANO》导演马志翔:「就做自己想做的。」
《KANO》是魏德圣写的剧本,以一个被台湾遗忘的球队来唤起曾发生在这土地上的棒球
精神,「我们的故事中,有着一段和今年3月经典赛一模一样的段落,让工作人员头皮发
麻。」可是故事是真的:全场5万5千名观众为了一支输的球队呐喊,魏德圣说,那正是我
们要找回来的精神。
李烈:卖座与否 看天时地利人和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500004.html
台湾电影这几年虽然看似蓬勃,有很多年轻导演投入,但这些导演往往在人生经验与技术
执行上都比较生涩,应该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不足,这是从监制的角度需要提醒的。
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大家往往没注意到这点,却反而一窝蜂地想着要怎样拍商业电影,
拍他们自己以为的商业电影。但商业电影并不是把各种所谓商业的元素放在一起,就会变
成商业片。
这几年台湾常常一窝蜂地拍商业片,却忘记了电影最基本的本质:「要怎样把一个故事
讲好,是很重要的。」电影是否卖座往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每部电影都有它自己的命。
但我觉得大家在追求票房之余,应该要把心放回来,把故事讲好,而不是老想着拍一个他
以为会卖钱的电影。
我们都说台湾电影在类型与题材上要多元化,近年来这些不同类型的电影,在票房上有
些成功有些失败,但其实都有各自的原因,我觉得不需要混为一谈。不过,对现在大量的
年轻导演来说,他们必须要先想清楚,针对他们想拍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他们不足的
方面是什麽,并不是说有所不足就不可以拍,而是他必须要找到这方面足够有能力的团队
,来补他的不足,而不是一厢情愿地硬试。
闻天祥:金马奖因公正而荣耀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500007.html
我10岁时就有金马奖的印象。1978年金马奖改变赛制,先公布入围名单再颁奖,会引起媒
体讨论。我因为喜欢李行的电影、喜欢林凤娇,很在意他们有没得奖,就也关心起金马奖
。那一年颁奖典礼请来凤飞飞表演,更让我期待。
过去参加金马奖的,一定要是国语电影,嘉禾、卲氏虽然是香港电影公司,但出品多是
说国语,因此,80年代时常看到一些国语说不好的人得奖,例如叶德娴,这代表金马奖的
开明和宽阔。台湾电影要到新电影时代才又拿到金马奖,那是因为台湾新电影带来了新美
学,这也让我了解原来电影不是只有说故事的魅力而已。
很多人以为金马奖是台湾办的,就应该多给台湾电影鼓励,那就把格局和视野作小了。
金马奖之所以被称为华人世界奥斯卡,便是它的公正性所带给的荣耀。
80年代知名的香港巨星,如周润发,都是因为被金马奖认可才打出一片天。梁朝伟的第
一座影帝就是金马奖给的;更别说张曼玉、锺楚红、梅艳芳等人因金马奖而确定地位;关
锦鹏的《胭脂扣》在台上映前,差点被片商乱剪,因得了金马奖,得以保留原貌。得到金
马奖不会推进票房,却对演员和电影都有推力。
认清本质和目的很重要,金马奖对电影的推动,来自一种态度。当合拍片蜂起、追求商
业性,却因还在磨合期不见火花时,像《不能没有你》这样独立电影的出现就显得感人,
如同80年代选择了许鞍华、徐克这样的鬼才导演,也是想找出大家应该注意的方向和现象
。
90年代更昭示了一个国际化、跨地域的时代,金马奖於是从国语电影转成华语电影,如
今成为华人电影的平台。
小野:台湾新电影 传承人文特质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500008.html
中影本来都拍政策片,是一个很难撼动的国民党系统。80年代明骥当总经理时,找我和吴
念真这批写作的去上班,我们那时才20、30岁,很多人说我们改变不了什麽,但正因为它
是包含电影上、中、下游的托拉斯,所以只要一动,就翻天覆地,开辟了台湾电影新时代
。
当时,艺术界已经有云门,文学也有乡土的累积,只剩电影是空白,於是本土的侯孝贤
及国外回来的杨德昌、柯一正、万仁等7位导演,以新的电影语言和社会人文关怀,打破
了过往的禁忌。因为时代走到此时,水到渠成,媒体和社会一面倒支持台湾新电影,从此
奠定了台湾电影的人文特质。
这个时代的导演属战後婴儿潮,在封闭的社会中成长,长大後面对空白的过去,便透过
写作和拍片进行社会实践,也较有使命感。虽然当时没有挺身而出参与社运,却用作品说
明了态度,今日仍可看到侯孝贤等导演参与大大小小社会议题的发声。
现在这批新生代导演,有的是跟随过这群导演,如魏德圣;有的是憧憬这些导演,如林
育贤。尽管社会好像都在商业和票房讨论上打转,但不可否认他们延续了这样的美学和精
神,让电影回到土地的历史文化关系中。
也因为继承了过去前辈的理念,加上社会更开放,所以他们现在更勇於透过作品诉说故
事,甚至亲身参与社运。
杨佑宁:靠创意能走出更多可能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500005.html
我2004年的时候演了第一部电影《十七岁的天空》,那时还是台湾电影谷底,但当时还年
轻没想那麽多,只觉得大家一起做电影很有趣很好玩。虽然非常幸运地得了金马奖最佳新
演员,但光听到入围就很不敢相信了,并没有想过能对自己的未来带来什麽帮助。
後来台湾电影一直低迷,收入没那麽多,幸好我的家人一直很支持,而且自己家里是开
餐厅的,没钱的时候就回家吃,至少饿不死。但电影这件事就好像一个魔咒,会让你不想
放弃地想要再试一次,一直等待一个机会,一直希望台湾电影可以走得更远。
2008年《海角七号》之後,大家对台湾电影的关注才比较高,而且各种网路新媒体,让
艺人跟观众也多了很多互动的管道,台湾电影工作人员也越来越进步。我今年在《大尾鲈
鳗》和《总舖师》两部片都有不错的票房,刚好都是比较本土在地类型的喜剧,像《总舖
师》讲的主要还是人的情感,到了国外还是可以打动不同地区的观众。
台湾电影本来就应该要有更多元化的类型,像是文艺清新类我们本来就很在行了,就该
再多尝试其他方向。像中国电影,虽然那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身为演员最会被吸引的倒
不是市场,而是可以有机会在不同类型的电影里尝试不同的演出。台湾现在也已经有一些
不同类型电影,但真的希望观众也能进戏院支持这些片子。或许我们在资金规模上打不过
人家,但靠着创意还是可以走出更多不同的可能。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233.1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