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Ourmovies
标题从本土到国际,台湾电影市场的转型与再定位
时间Mon Jan 7 19:22:44 2013
http://tavis.tw/files/15-1000-13341,c171-1.php
文‧ 赵士麃(CUE电影生活志)
2012年,国片在台湾本土市场上百花齐放,许多影片卖座纷纷破千万票房,但金马奖不如
预期,於後,市场上开始讨论今年的台湾国片已经不复去年气势,看不到如《赛德克‧巴
莱》气势磅礡,或是即便许多人颇为意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气势如日中
天横扫中港台。台湾电影越来越往格局较小的「小清新」为主,地域性强,似乎难以走出
台湾市场。另一方面,若从近几年国外影展入围的粗略统计情况来看,今年的入围的片数
在总体数字上也不如过往。好似国际影展舞台,台湾电影的艺术地位逐渐随着新生代导演
的辈出而退位。然而,这些推断或许都过於单一片面,而忽略台湾本土电影转型以及国际
影展区域特性等等的细致互动讨论。
从「台湾电影网」中「台湾电影参加国际影展活动历史统计」 的资料显示
(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136_265)今年台湾在国际影展入围的片数,是为近
五年统计数字里最少的。截至2012年11月2日的统计资料,本年度民国101年入选国际影展
国片部次共有70部,较去年122部,前年111部,甚至是民国98年的125部以及97年的91部
都来的少许。而参加国际市场展的国片部次,也为近9年来最低。不过,关於国际影展的
得奖状况,是否能够与销售市场成为正比的关系,其实还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即使台
湾在国际影展得奖或是入围的片数不如以往。
反观国内,很明显感受到台湾电影票房资料的确逐渐在近几年,找回自己的国片观众。像
是关於台湾本土文化的《阵头》,国际入围虽然缺乏,但是结合本土文化的议题,也让电
影超越3亿票房。饱受批评的《犀利人妻:幸福男,不难》以及《痞子英雄:全面开战》
挟着本土剧观众的气势,票房也迈向1亿5千万的关卡。其他诸如:《BBS乡民的正义》、
《逆光飞翔》、《女朋友。男朋友》,也都在小清新的潮流里,虽然国际入围并不多,但
也都开花结果上看5千万的本土票房。然而,如《甜。秘密》虽然与《逆光飞翔》一同入
围入围韩国釜山影展,然而《甜。秘密》国内仅有1百多万的票房成绩,国际影展的加持
并无助於台湾市场销售。
因此,国际影展的参展与入围甚至得奖,似乎与影片本身於国内票房两者间难以划上绝对
的等号。在国际通路上,国际影展的参展与获奖,牵涉其中的更有复杂的品味选择、区域
特性以及导演路线等不同层次的思考与影响,这些也都关系到能否影片是否能在国际市场
销售。
其实台湾影片在国际影展入围算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不过近年得奖的项目逐渐减少,主因
在於台湾目前整体制片方向改变。过去台湾新电影浪潮以降的艺术片频频得到国际奖项肯
定,虽然为台湾电影奠定了国际上的艺术地位,然而也因此逐渐离台湾观众越来越远。若
要公平地说,并非新电影本身不好,正确来说应是观众并没有随着大量国外获奖的电影而
一同成长,反而逐渐失去观影的兴趣。仅有少数因为某些国外奖项的名气与宣传而有奇蹟
似的票房,却不得不承认,台湾仍没有让国片产业维持运作的基本盘观众。不可讳言,这
也同时牵涉到台湾电影推广与美学教育不足的其他因素,在此先不讨论。
回顾这几年国片市场回温热烧,目前国片导演、制片人乃至於制片公司大多以商业、娱乐
为导向的电影作品为最优先考量,目的也是期望先将台湾电影市场重建立起来,先求找回
台湾的电影观众,累积至一定数量,再制作出艺术与商业兼具的电影。目前或许应该宏观
来看,视为一个电影产业转型的过渡,不须太过批判。因此,近几年国际影展的入围片数
减少,也或许就是阶段性不意外的结果。
除了台湾市场之外,国际版权与海外市场的销售,究竟是否与影展有密切相关,答案当然
是肯定的。毕竟影片在国际影展入围就是曝光,增加国际买家看到影片的机会与知名度。
只是当我们谈起国际影展的时候,还是必须仔细地思考影展本身地域性的限制与影展选片
人的品味。除了不同影展的目标取向,区域观众喜好,影展选片人、策展人的品味也是影
响之一。
若要谈起国际影展与奖项,以区域来谈,较能看出国际市场的特色与局限。基本上,国际
一级影展放在北美与欧洲。北美的市场大多较封闭、排外并且偏向商业娱乐,大概仅有美
国日舞影展(Sundance)比较愿意将焦点放在具议题性与艺术性的影片。不过受限於区域观
众的品味特性,北美市场因其独立制片以及好莱坞工业已经足以提供支持市场所需,对於
台湾而言仍然是比较难以进入的国际市场。
欧洲的区域则有三大影展,坎城、威尼斯与柏林影展,这三大影展对台湾甚至於亚洲影片
,都是以艺术片的角度出发来选片,这也是以往台湾新电影浪潮累积起来的艺术能量於国
际市场的展现,并且将台湾电影以文化商品的方式贩售给欧洲市场与观众。这些欧洲影展
常与市场展结合,集结世界各国买家,让台湾电影以此为平台进入各国市场。就好比林靖
杰导演的《最遥远的距离》,在坎城影展市场展卖出美国、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的版权
。而郑芬芬导演的《沉睡的青春》,则卖出美国版权。同时,《绝命派对》、《一席之地
》、《对不起,我爱你》、《不能没有你》、《指尖的重量》,纷纷於坎城卖出亚洲各国
的版权。另外,即便不是一级影展,荷兰的鹿特丹影展也是展出影片最多、相对自由,也
最关注亚洲电影的另一个主流之外的知名重要影展。
今年度钮承泽导演又以《爱》入围柏林影展电影大观单元,其实就影展特性来看,也在於
其上一部作品《艋舺》,符合柏林影展选片的调性,虽然艋舺在台湾被定位为商业片,然
而以欧洲观点出发,则被视为某种同志情愫的艺术片,也因此柏林影展通常会持续关注此
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这也才让《爱》有了进入柏林影展的机会。因此,影片的国际入围与
参展,有其影展策略的考量,并非完全都仅是艺术取向的选择。
亚洲地区的影展,目前以韩国釜山影展与市场展以及香港电影节所搭配的香港国际影视娱
乐展为大宗,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国际影视娱乐展已经成为仅次於坎城影展影视展,成为
全球第二大影视交易平台。这也同时证明华语电影以及亚洲市场的崛起,台湾电影制作势
必要掌握自己处於亚洲的优势,在风格、文化甚至是明星演员的熟悉度上思考卖相与策略
,增加其在亚洲电影节与市场展的曝光与交易,钮承泽导演《爱》就是一个中台合作的成
功例子。
台湾电影工作者需要知道自己对外与对内的定位优势,以及导演本身要走的路线为何,都
关系到电影本身销售的市场,并非每个导演的影片都是要以国际影展获奖为路线。而每个
影展所能提供的媒合平台也不尽相同。有些导演的影片适合走欧洲影展路线,以文化商品
的方式贩售海外版权,藉由海外版权的销售来回收成本,而不是以国内票房为回收场域。
有些台湾影片,则要以不同文化与地域的品味解读,取得曝光优势,进而帮助下一部片在
国际上的曝光与贩售。
另一方面,不走欧洲影展路线的导演,在亚洲则可积极寻找亚洲区域的跨国合制,从剧本
、选角到制作都极力争取亚洲内跨国合作,并针对亚洲影展与市场展做宣传曝光,挟着文
化相近性或熟悉度,拍片前便先锁定好海内外目标市场,弥补台湾因人口较少所限制的电
影市场。
因此,国际影展并非票房的保证,也并不能保证海外市场的销售,但是清楚定位电影商品
本身在跨文化脉络下的解读,能够帮助电影商品在对的市场具有更好的卖相。台湾电影制
作也不需迷信西方的影展镀金,亚洲区域的兴起,也是台湾电影重回海外市场与销售的重
要关键。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