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g7318480 (梦漫廷)
看板NTUcontinent
标题[演讲] 当代台湾社会族群的内涵与概念 /王甫昌
时间Fri Mar 16 16:05:10 2012
主题:当代台湾社会族群的内涵与概念
时间:2012.03.16 10:20 - 12:10
地点:台湾大学新闻所401室
讲者:王甫昌 老师 (中研院社研所)
-----------------------------------------------------------------------------
一.前言
1.差异但平等?
a.文化差异 + 政治社会平等 (应然面、理想面)
2.族群概念在台湾流行的新近性与重要性
a.族群概念的使用,在台湾社会的人群分类中有所竞争。而其最後如何定为一尊,成为
社会上的主流用语。因此本演讲将针对这个概念的崛起,使用等。
b.伴随着民主的转型而同时开始广泛使用的族群概念。但其使用范围(射程范围)不断地
有所扩充与延伸、上推。然而,族群一概念的台湾社会的形成其实只有存在於近20年
间。
3.一般大众传媒中的"族群"使用方式
a.出现频率的改变:新闻上出现族群的时点,约莫在1987年後。
b.意义:从外国的族群、原住民九族......等,转变成我们现在对於台湾社会的本省人
、外省人、客家人。而到了93年才开始有现在所谓的四大族群。而,87年以後开始出
现的族群使用,并非新瓶装旧酒。而是现在人对於群体差异的看待方式的不同。
二.当代台湾族群使用方式的改变:由学术专有名词到一般化使用
1.50-70年人类学的专业用语:族群一词类比於生物学上的分类。族群是用於原住民下的
分群,为一个对於原住民的次分类,被分类者(原住民)并没自己的群体认定。而其研究
的重点在於族群文化而非族群关系。
2.70-86年人类学的运用:引介西方在60年代的族群分析概念。族群不再为原住民次分类
,而是把原住民九族。研究也开始偏向族群关系(族群不只是文化位置、文化现象,而
是种社会位置、社会关系的宣称)。此外,研究者开始去关注被研究者的自我群体分类
意识。当时也有一批人试图用这概念去套用到汉人中,但被俵。
3.87年後的新用法:赵少康与简汉生的言论(外省籍在政治、经济上是弱势者)及吴淑珍
(3/24在立院提出 "放弃歧视台湾人政策"的质询)。族群意义转变延伸到省籍问题、闽
客、原汉。此外,开始区分弱势/优势族群及其互动关系。
4.90年代中期後,族群类属开始增加。如国际移工、新移民女性......。族群类属虽然有
所增加,但大体上是和87年差不多的。
5.小结:族群的概念从人类学专有名词,演变为一般社会的用法,有了新的社会意义。
三.当代台湾族群概念的新内涵:族群与过去人群分类的连续与"断裂"
1.族群概念的断裂
a.菁英与官方的概念:昔日对於人群的分类是限缩於官方的分类,但是当时的一般人并
不会如此的认同。清代的官方闽粤是用府来分类,而清代移民的认同是用某某县、某
某村的人。当时,同个府一起来的人也常常在械斗啊,当时的人要打架其实不是用府
来分队的啦。
b.地方性的差异与社会整体想像的浮现:我们区分出四大族群,是先预设了一个更大的
台湾想像在上。然而,昔人是缺乏以全台作为想像的,而是相当的地方化的。直到日
治时期20年代,因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才有全岛性的想像(本岛人),以区分於
日本内地人。而到了国府接收後,这种全岛想像又是相对於外省人。
直到80年代,才开始逐渐确立台湾想像作为最上位的想像,从全中国慢慢转变为台澎
金马。在这大架构之下,才开始区分出四大族群。
c.由文化位置到社会位置:现代的族群分类,主要是由相对於其所界定的优势者的"共
同弱势地位"(社会位置)所界定,而不一定依赖共同文化特性。
ex:客家人的内部分类上,北客和南客的差异仍然构成了南北客家人间对於客家人的
想像内涵上是有所差异的。而客家人的这大分类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於中华民族
沙文主义、福佬沙文主义的压迫所生的弱势地位,才因此建构而生。
d.族群间的理想关系:从同化主义转变为多元文化主义。过去强势的文化系统的同化主
义(assimilationism),直到近年来所强调的,差异但是平等的族群多元主义
(ethnic pluaralism)。最早出现这观念,可以上推到93年民进党所提的"族群与文化
政策白皮书"。
四.为何转变能够发生:政治反对运动及其对策
没有记录到,抱歉
五.结论
1.族群的定位:文化团体or社会关系?
2.族群意识 vs 种族主义 :相互竞争关系
3.族群观念的想像与国族想像
4.分类与族群意识是否会随者年轻世代的成长而逐渐淡化?
王甫昌的回应:或许族群产生的并不是时代的意义,而是生命阶段的意义。或许到了你
要决定你如何教你的小孩历史或是认同的时候,族群意识与论述就会再度展开他的作用
了吧。
族群分别并不仅在於文化的差异上,比如说9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北京话了
,相关族群的差异应该是远低於过去的。但有趣的是,现代这种四大族群的建立不正是
在90年代才开始的吗?
苏品铨:请问老师,语言的作用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什麽样的角色?
王甫昌:语言如何成为政治社会关系的互动中,竞争的工具,是可以被我们所讨论的。
语言的自我弱势确认、语言的族群动员.....等。到底语言是个mark、是个区分的原因,
或是一个工具。很有趣的,有很多元素并没有被提起,成为被区分所使用的工具。比如
说在外省群体中,彼此的语言差异其实很大,而原住民族之间语言差距亦如是,然而这
些语言差异并没有成为区分的议题。
本纪录虽已尽力,仍不免有所缺漏。相关论述请参:
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像>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4.181
※ 编辑: hg7318480 来自: 140.112.4.181 (03/16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