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awfu (岁华)
看板NTUcontinent
标题随笔
时间Tue Mar 12 19:43:03 2002
这是随笔。因此无论在哪里被看到,看到的人对它作多麽严格的讨论
,我想都是没有必要的。我无意在这样的短文里讨论诸如到书店里堆
书是否能提供我们详实的出版业现况,或知识是否凌驾於政治力之上
之类的问题,因此也未曾准备在这里遭遇到关於知识份子的自傲或小
众的偏执之类问题。基本上这只是一份po在社板的随笔,要成为足以
面对大众(指非本社朋友们)的文字尚需要许多增删及求证。因此敬
告网友:这篇东西不限转录,但针对可能引起争辩之处,我认为无须
多生事端的部份已在前面说明。
大陆社书展随想
日前新闻报导,台大大陆社学生举办之大陆书展,展售了禁止贩售的
大陆书籍。初初读到这个消息时相当讶异,原来在我所生活的国家还
是有所谓的「禁书」的﹔再读下去,发现事情跟农历年前後新闻局大
举的查禁大陆出版品有关,更令人哑然失笑。这不是杨照他们高中时
候,後来被称为威权时代的那个年代里才有的事麽,怎麽就在离现在
不远的几个月前,硬是这麽硬生生的来了一遭呢。
再看一看国内其他媒体的报导:「光看书皮上的简体字,还真有点时
空错乱,不知是身在中国还是台湾」,或许是该记者(或新闻稿撰稿
人)不跑文化新闻吧,竟然全然无视於今天简体字在台湾学术界以及
文化圈蔓延的程度,乍见之下慌忙的称之为「泛滥」──原来一种文
字也是可以令人如同洪水般提防,并以泛滥称之的呀。
那麽,让我们来看看这种洪水猛兽般的文字在台湾以什麽形象出现。
随意作个实验吧,让我们随意走进一家书店,找出所有关於经济学理
论(而非教人如何赚钱的经济分析或理财)、社会学,尤其是文化社
会学、当代哲学(维根斯坦、德悉达等等)的书,加起来叠成一堆,
跟以下几类书中的任何一类比一下高度:畅销小说(包括网路小说)
、健康常识(包括瘦身食谱)、理财入门、电脑教育……任选一项比
比看都行,我们会发现前面的社会科学理论书籍,其实不若我们想像
的多,尽管我们似乎听闻过那都是好几个博大精深的学门。量其实没
什麽好提的,若要比较内容,任何一个稍具概念的社会科学的学生都
可以指出其中的不足。许多重要学者的作品并不完整不说,特定思潮
二手的入门书或诠释後的读本更是寥寥无几。
而在此同时,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找一家卖「禁书」的店,简单看一看
就会发现,原来在台湾出版界我们以为极小众的书,无论是李欧塔或
哈伯马斯或是马库色,是傅柯或德悉达,是哲学或是文化哲学,或是
文本诠释,这些我们偶而在书架上看到的「小众」名词,在「出现在
台湾的大陆书」上的却俯拾即是。我可以在一堆简体书之中找到李欧
塔的《後现代状况──关於知识的报告》,一本大概一年销不了几十
本的小书,而跟他有关的书更是不胜枚举。对於某些专门的社会科学
学门,尤其是文化社会学和当代哲学而言,大陆出版品的作者之齐全
、引介之丰富,在台湾是不可小觑的重要知识库藏。
这是为什麽呢?简单讲,出版一本书时有些成本是无论卖多卖少都要
投入的,诸如翻译的费用、美工、制版、第一版的印刷……。这些成
本在经济学上叫做套牢成本,一旦书籍上市就已经不能更改,书商的
出版与否端看这个套牢成本能否回收──换言之,这本书的销路是否
够大,使这些软硬体支出能够打平。在自由竞争的出版市场上,除非
有另外的赞助(如新光吴氏基金会赞助远流出版一系列社会科学丛书
),否则大多数出版商皆会在出版书籍之前作此考量。
彼岸或许是因为在不久前曾经经历过长时间的出版非市场化的时代,
许多出版上的生产力被用於一些并非多数人会购买,却不应任其消失
的书本上。这在经济学上是不符合经济效率的,有许多书的生产量高
於它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或是需求量太低以致固定成本无法回收时出
版者依然出版。然而,这样「无效率」的出版方式却为人们留下了一
个认识当代社会思潮的机会。而反观国内的出版事业,自由开放的市
场机制下,大多数出版社以利润为导向的结果是,满足娱乐需求及偷
窥心理的书能大为畅销,各个学识领域内较为普及的通识书籍也还能
出版,至於大家眼中比较冷僻的书籍就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充足的资料
,更遑论一些可能时有晦涩时有艰深的当代学术界重要着作。
自由开放的市场当然很好,它让我们可以买到大部分我们想要的书。
然而其中一小部份可能开启某些人视野,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思潮的书
籍,却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被淘汰了。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它们卖不
了那麽多的钱。我们怎能想像,当我们的中学生走进书店,介绍当代
哲学思潮的书籍只要几只巴掌就能遮住而内容又不齐全时,这样的社
会能出现了不起的哲学家?如果我们相信知识的拓展来自累积之後的
新生创发,那我们会难以想像社会科学在台湾的前途。作为念经济学
为本业的人,作者似乎不太敢冲撞自由市场的铁律,而即使我们能对
出版事业施以赞助,也只见政府在大力推广科学教育电脑教育、尽全
力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对这方面问题的力不从心。或许是认为台湾要
以科技立国,人文社会学科上没有属於自己的创见没有关系﹔或许是
社会大众不加注目的书政府也不加留意,无论那些书是否可能对整个
文化有深远影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解释,在许多地方需要借助於外
力是由学校内或是媒体上都可见到的事实。
那麽,在台湾现有的书籍之外,使用一些大陆的出版品作为参考(以
相对质量而言参考二字真是客气的说法)或许也是可行的方法吧,只
要能引进这些书,我们既不用负担出版小众书籍的固定成本,又可以
让需要的小众读者便捷的吸收丰富的相关知识,应该不失为一条良策
。然而,放任自由市场运行,而对社会科学书籍引介及出版之补助成
效不彰的政府,在这时却对对岸书籍的自由进口横加干预,使得许多
大陆书的贩卖在台湾一直不见光,甚至大学生办书展,都会遭到有关
当局的关切。在国内出版界一片自由市场浪潮,且已经造成显着影响
的同时,对外来书籍的限制以及自由市场的妨碍固然显得有点好笑,
不知原委的情形下对知识的施以暴力更教人摸不着头脑。试问台大大
陆社书展的案例中,何曾有相关学者的只字片语,向有关单位或媒体
,以及民众说明这些书的内容以及其重要性。对自由出版市场造成的
遗珠不加补救,反对唾手可得的进口资源横加阻挠,固然令经济系学
生大惑不解﹔政治力优先而不过问知识的内容,更是让自以为是读书
人的我们恐慌。
我们不敢假设在对书籍进口这样横加阻拦的背後是政治上的意识型态
造成了区隔,更不敢想像不问内容的「关照」一个学生书展是所为何
来。或许更不敢猜想的是,如果政治思维对知识的限制已是如此,我
们要何时才能请求政府在现行政策及体制下更为尊重学术的开放及交
流,并且为人文社会学科内完整而专精的引介尽一份心力。
--
文学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其间充满了奇癖,执迷,和自以为是的苦难。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4.21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