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elungman (:3)
标题[转录]芒德勃罗:沿着博物学传统走来(6)
时间Mon Oct 18 05:05:39 2004
※ [本文转录自 Keelungman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标题: 芒德勃罗:沿着博物学传统走来(6)
时间: Mon Oct 18 04:59:06 2004
作者: DarthRaider (...........) 看板: BBMak
标题: 芒德勃罗:沿着博物学传统走来(6)
时间: Sun Oct 17 22:23:08 2004
阵发湍流
芒德勃罗关於流体湍流问题的研究始於对经济学的研究之後,1963年秋季他在哈佛大
学听了斯图尔特(Robert Stewart)的一次讲座,了解到流体力学研究中讨论阵发(间歇)
(intermitt ency)现象,同时知道了苏联学派关於湍流研究的一些最新结果,如柯尔莫哥
洛夫1941年与1961-1962年两个阶段的创造性工作。芒德勃罗立即有一种冲动:试图转向
湍流研究。他觉得这些观念对於自己并不算新鲜事,大约10年前自己在研究通信噪声时
,就碰到过类似的现象。他认为湍流中的许多问题与分形有关(当时还没有“分形”这个
概念)。他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在其他领域做的工作“翻译”成流体力学的语言。
众所周知,湍流是困扰科学家百年之久的老大难问题。流体运动显然满足纳维叶-斯
托克斯 (Navier-Stokes)方程,但这无济於事,这个方程根本无法求解。多少年来人们从
解析的角度做了各种努力,均未获重大进展。芒德勃罗则是从几何形状入手的,他声称
自己不断观察关於湍流的绘画、照片,考察湍流的速度记录,甚至倾听湍流(将资料转化
成音频信号),还用功率谱等手段测量湍流,以获得基本的几何直觉。利用自己对其他奇
异性问题研究的经验,他形成了一些猜想,但并不能证明它们。直到1967年他才发表关
於湍流的文章《偶发湍流 》(Sporadic turbulence),1968年发表《论阵发自由湍流》
(On intermittent free turbu lence),1972年发表《有关阵发湍流能量耗散的对数正则
假设的可能细化》,1974年发表《自相似级联阵发湍流、高阶矩的发散性与载体的维数》
,1975年发表《论各向同性湍流》,1976年发表《阵发湍流与分维》,1977年发表《分
形与湍流:吸引子与弥散》等。
芒德勃罗对湍流的研究不是从基本方程入手进行严格数学分析,而是从宏观上、从几
何角度观察,先获得几何直觉,构造核心概念,再一层一层作定性分析。这一思路是“将
自相似技术应用於湍流的几何学”。芒氏明显地受柯尔莫哥洛夫1941年文章风格的影响
,他说:“方程(指欧拉方程和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并没有帮助我们理解柯尔莫哥洛夫
,同时柯尔莫哥 洛夫也没有帮助我们解方程。”
芒氏首先从湍流级联(cascade,也译级串)中的自相似出发,在这方面着名气象学家里
查逊仍然走在前面。1926年里查逊就引入了与级联有关的旋涡等级层次(hierarchy of
eddies) 的概念。1941年哥尔莫哥洛夫、奥布科夫(A.M.Obukhov)、翁萨格(Onsager)和魏
扎克(von Weiza..cker)沿此路线作出重大贡献,不过一般情况下这一组研究只冠以柯尔
莫哥洛夫的名字。
芒氏作出“湍流运动的奇异性本质上是分形”的重要猜想。从其它方程导出的已知的
奇异性不足够以解释直观上我们看到的湍流的特徵,於是他猜测:基本方程的湍流解,
一定牵涉到新的类型的奇异性,并且可能就是分形。特别地,他说:“纳维叶-斯托克斯
方程的解如果存在,就是事实上的极限分形。”他进而猜想,欧拉方程解的奇异性,也
是实际上的分形。 这样一来他发展的分维概念就有了用武之地。直观上看,纳维-斯托克
斯方程的解要比欧拉方程的解光滑些、少些奇异性,於是可以猜测欧拉方程的解的维数
比较大一些。芒氏承认,证明这些猜想,都远远超出了他的解析能力。实际上对於微分
方程也是如此,以前人们只知道不动点、极限环和极限环面(torus),经过浑沌的洗礼,
才知道还有另一种非周期定态运动。当时芒德勃罗直觉上猜测流体方程应当具有新的奇
异性,的确是一个创见。
在研究湍流阵发现象时,他贯彻了“自相似教义”,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概念“乳凝
”(curdling),与它对应的一个词是“乳清”(whey)。“乳凝”和“乳清”随机地混合在
一起,构成复杂的结构,类似於康托尔集合、谢尔宾斯基海绵。芒氏特别强调,对“乳
凝”这个词不要作字面上的理解,但是考虑到“乳凝”外面的空间包围着“乳清”,倒
是有助於理解问题 。芒氏形成这样的概念,大概受到诺维克夫(E.A.Novikov)和斯图尔特
(R.W.Stewart)1964年论文《湍流的阵发性与能量耗散涨落的谱》(原文为俄文)的影响,
也受到霍伊耳(F.Hoyle)1953年和1975年关於星系团等级层次模型的影响。
芒氏解释说,诺维克夫与斯图尔特合写的文章的核心假设是,阵发性是由级联导致的
,在每一阶段能量都从一个旋涡(eddy)“集中”或者“乳凝”(作动词用)到N个次级子旋
涡(subeddies),旋涡的比例为r,於是有如下分维公式D=logN/log(1/r)。对於宇宙学D
一般小於2,但对於流体湍流D大於2。在1977年的专着《分形》中,芒氏用四页插图表现
“随机乳凝”(random curdling)结构,用以形象地说明流体湍流耗散的一般过程。
经过m次级联耗散後,能量均匀分布在第m层次的γmD个子涡旋上。在三维空间上一
共有γ3m个子涡旋。当级联无限进行下去时,耗散的极限分布均匀地散布在一个维数小
於3的分形“乳凝”(作名词用)上。芒德勃罗将这种湍流称为“分形各向同性湍流”
(fractally homogeneous turbulence)。
利用这种思想芒氏於1976年将柯尔莫哥洛夫的5/3指数改写为5/3+B,其中B=(3-D)/3
芒氏特别研究了乳凝与乳清的结构关系,这时他用到了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逾渗和逾渗壶(percolator)。逾渗壶就是一组自相似的集团(cluster),而集团是由联通
的乳凝组成的。芒氏1974年将简单的乳凝(1/r和N都取整数的情况)分解过程称为正则乳凝
(canonical curdling),後来又考虑令N可以随机变化,对应於每一层次有一个随机数U
,再规定一个机率阈值p,当U大於p时子旋涡湮灭成为乳清,当U小於p时子旋涡存活为乳
凝。当p小於 1/r3时,所有过程都死掉,於是D为0,对於其他情况有非零机率,过程收敛
到一个维数为 D=3-logp/logr的分形上。此模型的好处在於D可以在0和3之间变化。
法国尼斯天文台的弗里茨(Uriel Frisch)教授1995年在专着《湍流:柯尔莫哥洛夫的
遗产》 中高度评价了芒德勃罗关於阵发湍流的思想,实际上弗氏是较早就认识到芒氏思
想重要性的少数人之一。1974年克莱茨南(R.H.Kraichnan)纠正了随机级联模型的一个概
念错误,用速度增量和能量流这些惯性物理量代替了耗散量,使得诺维克夫-斯图尔特模
型发展为β模型。弗里茨在β模型中讲述了芒氏的自相似级联思想。结合柯尔莫哥洛夫
1941年的论文,可以导出速度关系
vl~v0[JB((]l/l0[JB))][SX(]1[]3[SX)]-[SX(]3-D[]3[SX)] .
芒德勃罗、弗里茨、帕里西(Giorgio Parisi,罗马大学)等提出的“多〔重〕分形”概念
对於阵发湍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多分形模型的现象学表示有两个缺点:第一,它
假定存在奇异性,第二,它没有区分正负速度增量。弗里茨从机率的观点重构了多分形
模型,克服了这两个缺点。机率意义上的多分形标度性,并不要求在个体层次上实现任
何分形结构。从这个意义上看,湍流的分形或者多分形描述更多地体现着机率含义,离
精细尺度的几何特徵则越来越远,虽然起初是从几何入手的。不过,进入90年代中期,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式的湍流又成为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开始考
虑极细小尺度上(到了柯尔莫哥洛夫尺度的量级)的非平庸的几何结构,特别关注涡丝
(vortex filaments)的形成以及对於流体动力学和统计特徵的影响。
--
※ 发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61.223.144.102
--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不过是另一个精致的手编藤篮罢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1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