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recession (little-boy)
看板NTU-Archery
标题小菁英投资战
时间Thu Apr 24 14:24:26 2003
转贴自本期商业周刊
---------------------------
文●李采洪、林亚伟
每天清晨八点多,豪宅林立的台北县大台北华城社区道路上,上百部送小朋友
上学的高级轿车与三十辆专属巴士车划破寂静,通过三道警卫岗哨,直驶大台北华
城的最高点秀冈山庄内有如欧洲城堡般的康桥双语小学。学生下车後,搭上十三公
尺的长长电扶梯进入教室、开始一天八堂课的生活。
康桥小学图书馆的窗外是蓊郁的青山,及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别墅。四月的一个
上午,一群四年级学生在图书馆上阅读课,几个小朋友顺手拿起英文的《时代》
(TIME)杂志,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的看起有关美伊战争的报导。
台北第一所私立双语学校康桥小学去年七月才招生,九月开学时就有一千名小
学生,学生数是同一学区的公立小学直潭国小的三倍。一千个康桥学生的背後,是
一千个期待下一代成为未来菁英的家庭,为了培养小菁英,父母愿意付出数十倍於
一般公立小学的学费。一般公立小学每学期学费大约是一千六百元,但康桥每学期
注册费加月费要十万元,是公立小学的六十二倍。
康桥小学在台北的高级住宅区华城社区的最高处,海拔约五百公尺。顺着华城社
区道路往下走,离康桥小学约三十分钟车程,就在新店净水厂附近,另一所位於山
区的公立直潭国小,全校只有三百个学生。早上七点半,直潭国小的学生也陆续抵
达学校,爬上八十一阶的石阶进教室上课。直潭国小山环水抱,是九年一贯教育的
标竿学校之一,校内还有射箭场,像一所大自然里的森林小学,孩子看着独角仙、
锹形虫长大。学校标榜的「自然心、人文情、创新意、能力行」,和山上的康桥小
学招生广告上「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点上」、「预约成功人生」诉求,形成有趣的
对比。相对於康桥小学的家长都是社会菁英,直潭国小学生的家庭背景很能反映
社会真实学生有三分之一住华城社区,三分之一住直潭社区,三分之一是原本住在
山上的原本居民,浓缩了台湾社会的上中下阶层。
现代家长们面对这两所环境优美,但风格、收费天差地别的学校,做出什麽
样的选择?去年康桥小学开学後,「双语」教学的魅力除了吸引台北县、市和桃园
地区家长,有二十二个直潭国小的学生,将近一成的孩子转学到康桥。一学期後,
有八个学生表示不适应回到直潭国小,等於有十四个学生决定提前走向菁英养成之路。
英语造就菁英
职场上,薪水最高加码五成
双语学校如雨後春笋般兴起
创办康桥小学的康轩文教机构董事长李万吉指出,国内父母对双语小学有很大
需求:「台北地区再开个五所双语小学,招生照样会爆满!」二年多前,台湾开始
有私立双语中、小学的设立,如今台湾已经有台北县康桥、台中常春藤和华盛顿、
斗六维多利亚、新竹清山等强调中、英文上课时数各占一半的双语学校。不仅如此,
还有许多双语学校正如火如荼筹备中,例如,台中地区即将有普林斯顿、爱弥儿、
稻禾、丽泽四所双语学校提出申请,只要通过,很快就会设立。
所有双语小学的简介,不约而同出现这麽一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上」。
英语,被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视为孩子迈向成功的最佳助跑利器。十几年前,台湾
菁英流行把孩子送到英语系国家,造成一波小留学生潮,也因为父母无法随身照顾
而衍生许多教育的後遗症。这两年,双语教育成为台湾菁英阶层的另一种选择。但
是,学英语,究竟与成功的关联度有多大?
中华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理事长张瑞明说,英语是一个可酬因素,一个加值的筹
码,雇主会因为这样的能力付出更高的薪水。根据他的经验,在劳动市场上,一个
有专业又有英语能力的人,薪水最高可加码五○%。而同一个职务,在外商与本地
公司相较,最高薪资的差异可拉大到二五%。怡富大中华区共同基金行销总监宋文
琪认为:「人才是全球化的,这可以说出英文有多重要。别以为在台湾公司当头就
行了,这是鸵鸟心态,假的出人头地。」
中国大陆经济体崛起,让许多人不禁问道,中文未来是否会成为世界的第二个标准
语言。不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认为,目前全球共同的语言仅有英语一种,要使中文
成为国际间主要的流通语言,还需要五十年的时间。
即便学英语与成功与否有高关联度,但「起跑时间」要从小学开始吗?
台大资讯管理系助理教授吴玲玲解读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
的「人生八大发展历程」理论发现,六到十二岁时(学龄期)是一生中发展「能力」
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好,也就是一再操练往後需要的技艺,可以培养
出日後很好的学习能力,具有勤勉的特质;但如果发展不好,不和谐的性格就会产生,
也就是所谓的惰性。
学龄期是关键
王先生每年花两百万培养孩子
「把钱花在教育上,最值得!」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点。国内一家唱片公司王姓负责人对独生儿子的教育投资,
就相当惊人。王先生的儿子目前念美国学校七年级,每学期学费大约要四十万元,王
先生和太太培养孩子成为未来菁英的方法是:读万卷书之外,还要行万里路。他们从
孩子小学一年级起,每年暑假必定全家一起出国游学,还带着外籍英文老师同行。王
先生认为,很多美国文化和风俗习惯,英文老师比家长更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这样一趟游学之旅的总花费大约花上新台币一百多万元。也就是单是学费和游学费用,
王家每年要投资两百万元。如果到孩子念到美国学校十二年级,大约得花两千万元。
在父母有计画的培育下,王先生的小孩走过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东南亚
各国,也参观过不少美国的知名大学如哈佛、史丹佛、柏克莱等。王先生希望儿子
「广纳百川,接触面多、视野广。」王先生也很清楚,未来的菁英不能只懂英文,
而是要中、英文都精通。所以他让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先念复兴小学,接受中
文教育,到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才转念美国学校,「他是中国人,接受中国文化伦
理教育是打好教育基础的第一步。」
王先生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先学英文之後,都排斥学习中文,因为学中文比英
文难。「中文是最难学习的语言和文字,中文先打好基础,再学第二种语言,就很
轻松。」王先生说,中国字从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到一点一勾,都有笔顺,不照着
笔顺写,写起来的字就不工整、不漂亮。所以,「写中国字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
训练。」他从孩子开始学写字时,就亲自教国字的笔顺。
为了让孩子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上美国学校,王先生从孩子小二下学期起请外籍的
英文教师。挑选英文老师的过程颇费周章,先是王太太费心的打听一般家长心目中的
名师,挑出其中三位,一一试上之後,再挑选出孩子最能接受的英文老师。最後挑中
的英文老师,钟点费比一般外籍家庭英文老师收费高一倍。「把钱花在教育上,是最
值得的。」王先生强调。
「教育移民」中国
到大陆学国际观、布人脉
一学期学费就要三十五万
相对於让孩子留在台湾接受双语教育的风潮,现在台湾兴起另一种小菁英培养
思维,把孩子送到大陆读书。
杰星娱乐事业总经理丘秀珠是希望孩子到中国培养国际观的父母之一。她的小
孩今年从所谓的贵族学校薇阁小学毕业後,九月份将转到上海念国际学校七年级。上
海国际学校学费每学期约一万美元(约新台币三十五万元),为了孩子到中国念书,
丘秀珠去年十一月就为儿子在国际学校「挂号」,同时她也做好「教育移民」的打
算,将和孩子一起住到上海。
丘秀珠有不少朋友将孩子送到美国念书,但她认为下一代未来市场在亚洲,让
孩子到上海念书,从小接触大陆人,可以更了解他们的思维。不仅如此,孩子从小
和有背景的中国下一代成为同学,可以提前在中国打下人脉基础。
丘秀珠的好友、馥园餐厅副董事长杨淑满已经是把想法化为行动,她的大女儿
目前在北京大学念医学院,今年,杨淑满打算让高中毕业的二女儿也到北京念中医
药大学。杨淑满觉得,大女儿到中国读书之後,视野变广,宽容度也增加,例如,
大陆教授说台湾学生「比较有钱,不会念书」,她只能容忍、用行动证明。「这样
的投资是值得的。」杨淑满的女儿大学毕业後,打算再到其他国家深造,培养国际观。
菁英与「众生」
从小在象牙塔里长大的孩子
出社会面临不能适应的窘境
培养孩子的国际观,台湾的菁英阶层有不同的思维,双语学校和到中国当小留
学生是近年兴起的两股风潮。对於想把孩子送出国当小留生却担心孩子到头来「只
懂英文不懂中文」的父母,一半时间学英文、一半时间上中文的双语学校,刚好可
以解决父母这方面的困扰,同时也可以培养出具备「美、中、台」三地优势的语言
能力。
对於双语小学,台北师范大学儿童英语研究所所长张湘君持肯定态度。但她认
为,私立双语学校的收费高,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好,孩子难免会和同侪比较,连
能不能出国游学都会造成比较的压力。张湘君建议,想让孩子读双语学校的父母,必
须有长期计画和预算。否则孩子回到一般学校,难免造成心理落差。她提醒,菁英是
少数,「众生」比菁英多太多,一直在贵族环境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後可能是菁英,也
可能要带领一大群「众生」,但因为成长的环境太少接触到一般人,较难设身处地,
在细微处看到别人的需求。
就读直潭国小的融融住在华城社区,他的爸爸就不希望小孩子一直在同质性
太高的团体长大,免得说出:「你爸爸没开宾士车,你爷爷总有开Lexus吧?」这样
的话来。一位家长说,这会让孩子误以为整个社会就是这样的。
相较起来,把孩子送往国外当小留学生的风险很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藉由环境的转换和刺激,却可以让孩子提前学习适应环境和独立性格。放眼国内企业
界的第二代,几乎都当过小留学生,包括台塑企业第二代王文洋、大陆工程总经理
殷琪、和信集团第二代辜仲谅等。
佳能企业第二代、十四岁才刚学会ABC到美国纽泽西当小留学生的董俊毅,
曾度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孤独生活。因为全校只有他一个台湾人,而语言和文化的隔
阂,常让他只能独来独往,这也养成他喜欢安静、独处、思考问题。如今回想起来,
董俊毅还认为,那种适应环境的辛苦绝不比当兵轻松。
一○四人力银行总经理杨基宽两年前也决定让女儿透过环境转换,提升女儿的
思考和适应力。女儿念国一时,杨基宽即送她到新加坡就读当地美国国际学校,两
年下来,杨基宽觉得女儿的好奇心变重,思考独立性也提高了。今年六月,女儿决
定回台湾,但是,她没有参加台湾的学测,可以上什麽高中?万一没有学校念时怎
麽办?「我也没有答案,而且,我打算让她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她可能因而要念比
较差的学校,但人唯有经过不同环境的刺激,才能提高敏锐度和对人性的感受力。」
杨基宽甚至认为,女儿念到高二、高三时,应该休学一年去打工,体验读书之外的
人生。
「混血教育」体质强
孩子从小就能接纳多元的观点
适应力强,能将磨练化为经验
八年前,达一广告董事长徐一鸣把十四岁和十岁的孩子送到美国念书,如今,
老大徐未迟就读柏克莱大学电子电机系三年级。徐一鸣说,以儿子的程度,假如留
在台湾的教育环境中,能念到辅大就不错了。徐一鸣指出,这是「混血教育」(指
中式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混合)的功劳,混血的孩子体质会比较强,混血教育也
会让孩子更能接纳多元的观点、提高适应力。
美国的领导统御学专家华伦.班尼斯(Wa rren Bannis)曾访问七十岁以上及
三十岁以下两个不同世代的各领域领导人,班尼斯发现,这些领导人的共同特质,
是能够不断从个人磨练(指艰困的环境)中脱胎换骨,他们都能将这些磨练视为正
面的经验。班尼斯在《奇葩与怪杰》(奇葩指三十岁以下的领导人,怪杰指七十岁
以上的领导人)一书中指出,这个特质,就是适应力。「适应力是每个人在面对生
命的起伏不定、阴晴圆缺时,仍然仍够活得精彩的能力。……在我们的访谈对象中,
适应力强的人,遇到磨练仍然得经过一番艰苦奋战,但他们不会深陷其中无法脱身,
或者受到限制。他们从中学到宝贵的一课和新的技能,才能迈向新的境界继续学习。
透过不断的挑战、适应及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才能学会如何面对下一次的磨练。」
台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李芃娟指出,就教育的观点,适应力和意志力都
属於智力的一种,适应力好的人,各方面表现都不会太差。直潭国小校长吴顺火也
表示,学生最重要的,其实是态度。拥有开阔的心胸、健康的身体是将来面对一切
挑战的最大本钱。直潭国小三年前毕业的三十位学生,如今有十七位进入公立高中。
吴顺火追踪发现,直潭毕业的小学生,对升学主义会有约半年的调适期,但过去培
养的态度让小朋友能很快面对挑战。
菁英竞赛之外
李家同:国际观往往只是美国观
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最重要
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曾经这麽说:「发展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
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
基础理论,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
以获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一定更能适应进步和变化。」
暨南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李家同也提出一个反思:「英文能力好并不代表一切,
国际观往往只是美国观。」根据「人生八大发展阶段」研究,吴玲玲教授也提醒,在
学龄期的技艺学习不能发展得太过度,否则,会变成只是机械式的重复练习,没有办
法进入欣赏的境界。太过勤勉,最後变成只是狭隘的技艺,这是东方社会较常发生的
现象。
这是一场预约国际菁英的竞赛,每个人都希望下一代赢在起跑点上,但是父母别
只为孩子修筑一座「以世界为范围的象牙塔」,而忘了真正的人生竞赛旅途漫长而
遥远,还有更重要的课题。
--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39.223.28.55
1F:→ sherrypure:最近看到很多这种商业周刊上的好文 推140.112.216.155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