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sfish09 (螯)
看板NCHU-PP87
标题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书摘)
时间Fri Jan 29 22:20:56 2010
本书《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封面(图/时报出版社提供)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岁,弟弟五岁时。
我说过,我是那种糊里糊涂、没想太多就生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还小时,我哪里有
机会想到「孩子需要手足」这麽不切实际的问题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争宠,给
我安静的片刻,我就该吃斋念阿弥陀佛罗,哪还有闲情逸致去考虑什麽相亲相爱、手足之
情。
我的两个孩子年龄差了两岁半,也就是说,当第一个孩子快两岁时,我就怀了第二个孩子
。可是在当时,我能从生活中深深切切地体会到「孩子需要伴」吗?
完全不会。
因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误会一件事--以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够。
这种「以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
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妈妈,晚上睡觉要妈妈,好像世界上的其他东西通通不重要,只要
有妈妈就好。不过,这也是事实啦!
但是,等您一旦体认到「孩子需要伴」这件事时,即使只有一丝丝的察觉,通常生第二个
孩子的最好时机都已经过了。
过了还不打紧,不是说「亡羊补牢,犹未晚已」吗?可是再加上现代人生活步调太紧凑、
还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这样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补了啦。
第二个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对老大来说,老二还只是个样版戏,连吵个架都不行,只能称
为「心灵上的寄托」。所以严格来说,在老大四岁以前,您都可能误以为,有没有手足,
不一定那麽重要。
刚成家时,我们为了生活,总是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问题,日子就
一天一天过去了。
直到姊姊大约七岁,弟弟快五岁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场午觉,没想到那天实
在太累,一睡两个小时根本起不来。不过,做妈妈的就是即使睡着了,心都还系在孩子身
上,从头到尾,我都隐约听见两个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会儿声音出现在
姊姊房间,一会儿两人又到了客厅,一会儿两人隔了老远还在喊话。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
,绝对无法想像,这麽小的孩子,怎麽会有这麽多话可说呢?好似时间如果没有尽头,两
人的对话可以直到海枯石烂,仍不休止。
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书摘)
· 2008-08-06
·
自此以後,孩子愈来愈大,我就愈来愈发现到,姊弟俩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赖性,或是说互
相需要性有多麽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门,两人可以从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采购,我和先生逛得不亦乐乎,孩子其实已经无聊到快阵亡了。突然
,我们转进一家大型电器行,刚好影音室正播放着电影《铁达尼号》。他们早已从书上知
道这个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来(平时不看电视的孩子,这时根本就以为到了迪士
尼乐园),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钟的片段,姊弟俩也兴奋不已。走出电器行之际,
我与先生继续行程,只见他们俩彷佛吃了大力仙丹,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之後的剧情
,甚至编起了各种不同故事发展的搞笑版本,一会儿杰克跌得狗吃屎,一会儿萝丝差点掉
进水里,剩下的行程里,两人乐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样爱孩子,但整日忙着工作的他,如果当初我只准备生一个孩子,他大概也不
会有什麽意见的。某一天,全家晚饭後在台大校园散步,看着姊弟俩在前面殷切对话的小
小背影,不习於表露情感的中国爸爸,竟然用一种像是差点被捷运门夹到,才在最後半秒
内冲进车厢的「好险」心态,呼了一口气,说道:
「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男女教养都同调
我不管教育理论说了什麽,我一直都是用同一个逻辑在教育我的一儿一女。男和女的不同
性别,从来不是我教养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个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欢,於是帮孩子取名
字,也很中性。当他们还是娃娃时,我不会女生就买粉红色,男生就买天蓝色;为他们选
玩具时,我不会女生就买洋娃娃,男生就买小汽车:当儿子跌倒大哭时,我更不会说:「
男生要勇敢。」这是什麽逻辑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吗?做父母的责任很单纯--将孩子教养
成健全的人,这就是我的目标,我甚至没有注意到,他们有着不同的性别。 人应该有的
好品格、好习惯、好态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儿想学空手道,我不反对。女儿运动细胞很好,上山下海难不倒她,我很鼓励。
她说不想穿裙子,我不强迫。十一岁的当口,有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
好的妈妈。因为你都不会强迫我去参加party的时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来这就
是成为最好的妈妈的要件,太简单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学聊天,才知道原来不是
每个孩子都能自己做选择的。
「好动、不喜欢穿裙子」,你不怕女儿太男性化吗?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
该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该接受它。勉强的改变,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对
孩子人生的影响一定是好的吗?
弟弟出生了,与姊姊性别不同,发展也不一样。而且正巧姊姊喜欢的、擅长的,他全然看
不出天份。运动细胞一向没有姊姊好,胆子没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虽然这些都
是世俗赋予男生「应该」要有的性格特质,我的想法还是一样,基因遗传是固定而不能改
变的东西,如果硬要将制式想法加诸於孩子,可能我们还没改变他,就已经先毁了他的自
信心。
从小姊弟俩玩玩具,我从不对玩具归类性别--娃娃是女生玩的,车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
分喜欢不喜欢,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个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为她们穿衣
服、脱衣服、选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吗?
如果您介意的话,也千万隐藏您那嫌弃「孩子所爱」的态度。父母厌恶、嫌弃、嘲讽、贬
低孩子喜欢的东西,这件事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极大的杀伤力。
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还没走稳,就被父
母绊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当口,幼稚园中班年纪的儿子把我拉到一旁说:「我想买那个娃娃
,可是爸爸说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会生气,怎麽办?」
父母常常为孩子的未来,太过担心。
以为小时候爱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会娘娘腔。
以为小时候不喜欢洗澡的孩子,以後就会臭死。
以为小时候打打闹闹的女生,长大後就会嫁不出去。
以为…… 父母太多所谓的「以为」,其实多数都是过渡现象,都是庸人自扰。而父母如
果又拿这些「以为」的压力来限制孩子,有时候,它反而成为扼杀孩子天生的兴趣、专长
和自信心的帮手。
五岁不喜欢穿裙子的女儿,十一岁时已经懂得打扮自己。三岁不爱好运动的儿子,八岁时
是全年级的跑步高手。
这个夏天,我和女儿才为了她要不要买比基尼泳衣而争吵。
别误会妈妈老古板--是我说好看要买,她却说如果我买了她也不会穿。其实她是不了解妈
妈的自我补偿心理:妈妈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儿穿也可以过过瘾啊。
不久前逛街,儿子大概看到了什麽,又想起了什麽,突然对我说:「妈妈,你还记得那些
大眼娃娃吗?她们好自以为是哦!我从前怎麽那麽喜欢,好好笑。」他对於自己以前的想
法,也觉得不可思议。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发展轨迹,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支持。尤其那些没有一定对错标
准的事,不要乱下断语。
女儿和儿子,性别虽然不同。但在我的心里,不论是教养的态度、价值观的传递、未来的
期望和对他们的祝福,永远都在同一个天平之上--
他们都是妈妈和爸爸永远的宝贝。
帮孩子做公关
公关?别以为我养孩子像经营公司一样认真。不!我没有。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父母的举
手之劳。从怀了第二个孩子开始,我就开始念一些有关迎接小婴儿的故事书给老大听。特
意买很多吗?念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谈话吗?我没有。这其实是心理战。您以为孩子笨
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麽吗?什麽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念些与小婴儿有关的故事书,我也是云淡风轻。我只管念我的故事书,什麽
也不说,什麽也不刻意强调;如果孩子有问题我就回答,没问题我就算尽到责任。其余的
,我不会「有的没的」想一大堆。
现在的妈妈都知道,怀第二个孩子时,就要先对老大做心理建设,「妈妈生个弟弟,以後
就有人陪你玩了。」这种空头支票别乱开,孩子哪能预先想到「等婴儿长大要很久」呢,
而且可能还没享受到一起玩的乐趣,就得先开始让出原本属於自己的玩具了,还不包括那
无形的「妈妈的爱、爸爸的爱」。不是说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吗?所以这些未来的事,
还是不说为妙,让孩子自己去发掘那份惊喜吧。说不定,根本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呢。
这是我从书上看来的,觉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个孩子要从医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
先买个老大喜欢的小礼物。当阵痛开始,我准备往医院冲时,它老早就放在要带去医院的
随身包包里了。
当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儿回家时,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边,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
事地从医院带回来的包包里拿出它:「这是小弟弟要送给大姊姊的礼物,快看看是什麽。
」只见她也喜孜孜、认真地去跟小婴儿说谢谢、亲亲他的额头。
当弟弟还小,只会睡在娃娃床里咿咿啊啊叫时,每次姊姊从幼稚园放学回家,我都会对她
说:「今天弟弟在家里好想念你哦!」或是留着什麽好吃的给姊姊时,我会说:「弟弟说
要买薯条给姊姊吃。」
「老大难道不知道,刚生下来的小孩不会买礼物吗?小婴儿也不知道薯条是什麽吗?」真
有这麽好骗?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骗,尤其是这种善意的谎言,通常孩子不会多想。可能妈妈自己说完
,都一副「骗死人不偿命」的心虚模样,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脸,就知道什麽叫「天真」
。他们就是打心里相信,毫无怀疑。
说真的,我哪里会知道这些小小的举动,对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种直觉:当姊
姊亲弟弟的那一刹那,她心里很在意那个礼物吗?我一点也不觉得。对老大来说,眼前这
个小不拉叽、活生生的小东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贵的礼物。如果我现在要生第三个孩子,
这个「小婴儿买礼物」的动作我还是会做。即使小学中高年级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婴儿
不会买礼物又怎样,我甚至可以想像他们接到礼物时的表情。只要让孩子体会到爱,就够
了。
现在,姊姊都快十二岁了,但平均每隔两年,我就有机会听到她跟我说起这个老掉牙的故
事,但她总是乐此不疲:
「妈妈,我还记得,弟弟从医院回来的那一天,你们在房间,我从外面好小声地走进去;
弟弟好小,你抱着他喝你的奶,我也有喝过你的奶吗?弟弟吸奶的样子好可爱哦……」
姊姊说话的神情,彷佛小婴儿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里,却全是姊姊当时的模样。不到
三岁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着这个「未来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时光可以倒回--那
一刻,我一定要记得将她抱进怀里,温柔地、一个字一个字对她说:
「妈妈爱你,永远不改变。」
停下来等等孩子
朋友告诉我,她那个性憨厚、乐观的小三儿子,有一回在周记里老师所定的题目中写着:
他最觉得沮丧的事,就是每天听到父母说--快点,快点!
早上快点起床、在车里快点吃早餐,因为上学快要迟到;晚上快点吃饭、快点做功课、快
点洗澡刷牙、快点上床睡觉……年纪这麽小的孩子,却察觉到那份周而复始、不得不赶的
无奈和无力。
父母也很无奈,是什麽造就了这种「赶、赶、赶」的环境?上一代的悠闲到哪里去了?当
然,那时学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儿来的才艺安亲班,没有多少父母会帮孩子检查
功课,连电视的卡通时间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点到六点,也没人将上班到晚上八、九点看
成常态。
当今的父母无奈之际,也请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改变之外,「赶」是否已俨然成
了现代人溶进血液里的基因,无法自拔?
带着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对一切总是那麽好奇;宠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
至是天外飞来人行道上的一只小虫子,都可以让孩子着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
然发现自己,对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对一件事有兴趣,但停留不到两秒钟,父母是不是就催促着快走?「真有事情要赶路
吗?」不见得,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父母没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观察根本还未
获得满足,就被父母催着离开现场。
我们要不要做个实验:下回带孩子到动物园,试着当一个不催促的旁观者,看看孩子一种
动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动跟父母说:「走吧。」即使一场巡礼只看了五种动物又如何?轻
轻松松过日子--尤其在该轻松的时候,不是我们都想要的吗?
去年,全家到海南岛渡假,阳光、游泳、沙滩就是我们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
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问孩子,「你们这样过七天,会不会腻啊?」
「不会不会,这简直就像天堂一样!你不知道吗?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欢
横冲直撞的妈妈,现在才知道孩子更爱宁静。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点,爸爸已经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经发作问两个小鬼:「我们现在
去海滩,好不好?妈妈最喜欢看星星了。」两个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时只会催促
孩子睡觉的妈妈,今天脑筋短路了吗?
於是我们三人留了纸条给爸爸,以防他突然醒来担心我们(其实,这是多虑了),就朝饭
店专属的沙滩探险去了……
从十一点到半夜两点,就我们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卫。 「妈妈,我们来聊天,」女儿
说,「我最喜欢跟你聊天了。」
就着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击声,我俩从小孩是怎麽做出来的,聊到八年抗战後撤
退来台。弟弟呢?他只对小生物有兴趣,从头到尾,只见很远的一个小人点,跑上跑下地
追着沙滩上的螃蟹。妈妈只在偶而抬头看不到小人点时,会突然跳起来大叫一声:「弟弟
呢?」直到孩子又出现在妈妈的视线里,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蒋中正、孙中山
、陈水扁和马英九……当然还有她又喜欢了谁谁谁。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给孩子?停下来
等等孩子吧--我时时提醒自己。从他们两岁到十二岁,我还是不曾忘记这一点。
而现在,我还要再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义--
上帝为每对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着父母来接他们。只是
,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个孩子,就没有再来了。
停下脚步或是放慢脚步,回头看看--孩子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呢。做什麽事都可能後悔,
生孩子,绝对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不管生了几个孩子,我们都要好好把握人生这段最美
好的时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这件事,现代父母,没人不懂;简单明了,不需要解释。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应该知
道,万万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了,不做这件事对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吗?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气急败坏不做,无可奈何不做,无计可施也不做。
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经超过十岁了,我一次也没做过。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厕所。」三岁时…… 「不要这麽胆小,你看弟弟
都自己睡觉。」七岁时……
「你的字怎麽像鬼画符,你哥哥参加书法比赛得奖耶!」八岁时……
「你为什麽不好好读书?看姊姊成绩多好!」十岁时……
还需要我继续说下去吗?这些其实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脸」「爱
哭鬼」「长不大」「真丢脸」「没出息」……是不是听来也很耳熟呢。
这些拿手足之间做比较的话,我们可能从小听到大,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但更可怕的
是--自己可能又摆脱不了宿命的纠缠,不自觉地再从嘴巴里冒出这样的话,一代传一代…
…
我常有这样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会遗传的。今天如果我会用这种方式对待我
的孩子,回头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被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过呢。
但是,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来搪塞的藉口。
摆脱不良宿命循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觉地起来「对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
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这样长大的」当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说:「用手足做榜样,有何不可?」
可是我说: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父母开口的重点不是榜样,只是批评、贬低、
毁损,甚至只是出气。
如果只是单纯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只保留这种句型的前半段,将後面比
较性的字眼拿掉,虽然我也不是很赞成,但至少破坏手足感情的杀伤力就不见了。这种拿
手足当比较的批评,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潜在凶手。说到这里,如果您还是无法体
会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话的重要性,试试将心比心看看罗:
「爸爸,你每个月赚多少钱,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开宾士车。」
「妈妈,学校营养午餐真好吃,比你做的便当好吃多了。」
「先生,早点下班回家,张忠谋不用上班也赚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点,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娇。」
其实,这里一样可以将其後比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对话,也并无不妥。然
而一旦加入了比较,对事情不但没有帮助,还有你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严重反效果出现。
我们家姊姊水性极好,五岁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岁了,连洗澡水冲
到头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们家弟弟从小自己睡一个房间,不哭不闹;姊姊八岁了,只差
没开探照灯睡觉,却还常半夜喊叫找妈妈。
这时我在情急之下,什麽不该说的话都可能说。但脱口而出的绝不会是「你看姊姊如何如
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麽清楚明白的动物啊!姊姊如何,弟弟会不知道吗?弟弟如何,姊姊会不清楚吗
?还等得到父母来多嘴?说了也是白说的话,为什麽父母不能忍住不说呢?甚至,手足之
间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样,反而就被父母这麽一说给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该明了,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阴影下挣扎,多少孩子在父母
的偏爱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设身处地想想,如果哪天老板对你说:「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
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这样态度的老板可以得人心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
母种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反映在言语上,不仅可能伤了手足感情,更可能伤了孩子的
心。
勇敢、不哭、字写整齐、好好读书、多运动……父母要表达的东西,愈单纯愈好,别把别
人牵扯进来。
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心呢!别拿兄弟姊妹当武器来批评孩子,就是让「兄弟不阋墙」
的第一个基本功。
序》没有它,就没有人生 文/郭玢玢
姊姊和弟弟的下课时间不一样,小朋友是二点四十,大孩子是三点二十。昨天下午到学校
当爱心妈妈完毕,正好赶上女儿回家的校车,妈妈搭便车之际,在一旁的贩售机买了罐可
乐。其实,妈妈很少喝这种含糖饮料,只有偶而兴起为之,姊姊也不喜欢,但那却是儿子
的最爱。
校车开了,不擅喝这些乱七八糟东西的妈妈,其实根本喝不完,但在车子上,只能丢也没
地方、喝也不是地尴尬拿着。校车在山路间蜿蜒,偶而在一个转弯处丢下个孩子,好似邮
差送包裹,将妈妈最心爱的礼物送到家。
我们是最後几站,不经意又拿起可乐喝了一口的妈妈,却被姊姊好似下一秒钟就要出手阻
止的紧张语调吓到:
「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欢可乐吗?
「快到家了,留给弟弟啦!」
手足之情,足以感动父母的人生。
三年前开始亲子演讲,有回到了一所幼稚园,在开场白之际,原本只想了解家庭状况:「
只有一个孩子的请举手?」当时真的吓了我一跳,全场有三分之二都举手。虽然这些父母
都还未过生育年龄,但似乎有再生一个打算的比率并不高。当我多问几场之後才知道:原
来,台湾家庭的孩子平均数是一o二个,全球倒数前五名。数字要比较才会说话--美国是
二o一个(二○○七年台湾已经降到 一o一二个,在全世界二百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倒
数第四)。
当时,就埋下了我写此书的伏笔。「鼓励人生孩子」也能写成一本书吗?没动笔之前,我
比您更怀疑。现在我要说,这是一本百年之计的书,希望往後遇上「不知要生几个孩子」
的父母」,都能拿它作为厘清自己想法的凭藉。
如果:我是一结婚就打定主意只生一个孩子的人。那我一定会对自己说:
这是我的人生,不容他人置评。
三姑六婆说完闲言闲语可是各自回家喝茶看报纸,但孩子可要您自己养的。而且,自始自
终您都别指望,我会告诉您孩子如何好养。现在孩子,难养矣。
又如果,您是属於那种很想生孩子,但事情完全由不得任何人,得看上帝旨意的,我会说
,这不是一本属於您的书。写亲子书,心里一直有个想法:我是为父母们而写的,不全是
孩子。既然是以父母自身的幸福为出发点,就一定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困扰。如果您,正
在努力或事情已成定局,那只怕我不能给您帮助,却徒增不必要的压力和懊恼,非我所乐
见。
* *
原本,我该属於事业飞黄腾达的成功女性,但是上帝帮我开了一扇窗,透进来的曙光,让
我发现,人生原来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写下了〈您愿意,辞职回家,带孩子吗
?〉一辑。
事业和带孩子,对现代女性来说,两者都不是简单的议题,也很难斩钉截铁地一切为二。
一位事先帮我审稿的好友甚至不以为然,正义直断地说:「这个议题根本不该独立写出来
。」「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上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比带孩子这件事大上三倍的。」
我相信她的感受,因为我也曾在职场上奔驰了十年。左思右想,我发现,我其实只是想与
那些在心里想了很久--犹豫要不要回家带孩子的妈妈们,分享什麽才是我自己人生最美好
的工作。
至於什麽才是您自己的,答案是没人可以帮忙决定的。
如果您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而且也正在家带孩子,我要先对您致上最高的敬意,因为这是
一个没有报酬、也可能没人感激的工作;如果您的两个孩子都还在五岁以内,我要说的是
--妈妈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啊!现代孩子,不好养。柴米油盐只是父母最低级的麻烦,教
养才是重头戏。「如何让手足相亲、不相争?」是现代父母的大困扰之一。希望〈如何兄
弟不阋墙?〉这一辑可以让您在手足纷扰的困境中,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
* * *
人都不喜欢被强迫,人都喜欢有「自己作主」的感觉。现在的妈妈,有一定比例的情形是
:原本心里想的是「可生可不生」,就是因为「其他闲杂人等」太罗嗦,不喜欢那种不能
自己作主的压力,於是赌气索性不生了。别怪她们,那是中国女人对五千年压抑的反抗,
每个人都脱不了责任的。
所以爸爸买这本书来送给妈妈,或是爸爸买去送给妈妈,婆婆买来送给媳妇,全都不是上
策。一定要透过--与孩子有关的第三人。要让当事人,当然就是负责生孩子的关键人,先
生或太太,都是透过第三人才看到此书。一定要在表面上使其认为--生不生孩子,是我自
己决定的。
谁是第三人呢?啊哈,第一当然是妇产科医生,然後是卖奶瓶尿布的厂商、卖玩具的公司
、甚至油饭蛋糕胎毛笔坐月子中心都脱不了关系,最後还有托儿所幼稚园。「儿童是国家
未来的主人翁」不是口号,孩子的出生率攸关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透过朋友送也是一种选择。找个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朋友,托他们送出,藉口我帮您想好了
:「摸彩抽中,我没用,你加减看看吧。」一定要说得云淡风轻,不露半点痕迹。不习惯
说谎的请事先练习一下再出手。
* * *
别人生不生孩子,干我何事。
别人带不带孩子,更干我何事。
一回全家出国度假,坐飞机的回程上,八岁的弟弟、十岁的姊姊在前排,妈妈正坐在後排
偷闲。姊姊因故显得闷闷不乐不开心,妈妈一时也帮不上忙。突然,透过座椅间的缝隙,
妈妈瞧见弟弟侧头的关爱神情,对着姊姊轻声的说:
「我说个笑话给你听,好不好?」
感动,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没有它,就没有人生。
真的不干我的事。但是,助人为快乐之本。
只是希望父母不要错过人生中的每一个感动,即使它小的微不足道。
没了感动,人生,还剩下什麽。
--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说到心酸处 荒唐越可悲 由来同一梦 休笑世人痴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25.230.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