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vocet (一步红尘征衣寒)
看板MountainClub
标题[心得] 望野
时间Sun Jan 2 16:21:18 2005
这篇文章是我写给台大山社40年那本专辑的,
所以不要误会这是抄袭之作 :P
---------------------------------------
一九三一年˙中央山脉
「狭窄的溪床上,砂岩自作巧妙的配置,流水迂回岩块发出的淙淙水声,轻轻的摇晃两岸湿林。这时候,我已经进入超尘脱世、陶然忘归的境地,遥想未来的高山之旅,作片刻逍遥游。其间,一只停在树上的灰林鸽无声的飞走了,两只曙凤蝶梦幻似的从树梢飘飞下来。」(鹿野忠雄,马利加南山纵走马博拉斯山。杨南郡译)
二○○三年˙雪山山脉
雪山行的首日清晨,大厨正准备丰盛的早餐,其他队员忙着塞背包,我本能式的迅速整理完就抓着望远镜到附近作观察了。棕面莺比我更早起,悦耳的风铃般鸣声随着清冽的晨风飘扬而来,不觉想起「风吹铃摇心动」的禅宗公案。
霎时,一只鸟急入林中,落在枝头,定睛一瞧,是只灰林鸽。通常灰林鸽是会成小群活动的,於是我再向附近找寻,但除了红头山雀跟粉红鹦嘴嘈杂的觅食着,并没有发现其他灰林鸽,却在山头枯木上瞥见一只猛禽伫立。太远了,我找不到可以清楚辨识的特徵,唯一感受到的,是那股「昂首千丘远,啸傲峰间」的气势。回头再看,灰林鸽已经消失在林里。
回到登山口,吃过早餐准备出发时,一只大型凤蝶翩然飞过。那是……啊,曙凤蝶!
* * * * *
从小我就对动物很有兴趣,不同於养宠物的那种兴趣。到了高中参加生物研究社,养成了我对自然观察的嗜好。那就像上瘾一般,不管在校园、街道上、市郊、荒野、山区、离岛,感官永远无止境的搜寻着自然界的讯息,久了,便内化成一种生活习惯与态度了。这种瘾头是健康的吧。
或许您已经可以猜想的到,我会来参加登山活动,根本是有「企图」、「目的」的。是的,我渴望到山中赏鸟、观星、看地质地形,贪婪的接收自然景观的刺激。这岂非废话,哪有热中登山的人会不喜欢看这些自然美景的?登山者都希望看到壮阔山水啊,有虫鱼鸟兽也总是引起登山客的注目,难道这些不算是自然观察?
的确,其中是可以有区别的。不同之处在於,同样的景观呈现在眼前,我们能否在心中产生某些问题。就我的认知,「问题意识」的具备与否,才是区别「看风景的登山者」与「自然观察的登山者」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有没有带动植物图监上山、认得多少种矿物岩石、懂不懂星座等等,都是其次了。
* * * * *
那次下溯三栈南溪时,一只绿蓑鹭警戒性地向下游飞一小段距离停下﹔我们再下溯,牠又再向下游飞一小段,彼此无意中像在追逐。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着,牠要这样一直飞到哪?跟我们一样到三栈部落吗?牠为何不回头飞过我们头上返回上游处?一行人愉快的走着,我也持续的观察那可爱的绿蓑鹭。最後,在一个大曲流处,出乎我意料的,牠飞上高岸的树林里,我就看不到了。这其间的观察过程与「互动」,是比仅仅「看到」一只绿蓑鹭来的有趣。
* * * * *
这种自然野趣,可以是很感性的,当然也能很理性的去作科学思维。理性与感性的交会处,便织就了台湾登山史上一篇又一篇精采故事。
早在十九世纪台湾开港通商後,西方博物学者及传教士纷纷前来此一处女地探险,他们在纵横山林的同时,留下了大笔对於这块土地的调查报告,这些纪录文件隐含了每位作者对於自然观察的角度以及问题意识。
而後在日治时期,更多的学者到台湾的山区研究,暂且不论是否有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趋力,展现在世人眼前的,绝非是现今严守格式毫无生趣的科学论文,也不仅仅是里程与时间堆叠出的登山探险纪录,而是「对话」──观察者与其观察客体的对话,并且到最後,主客二元对立性已然在对话中渐趋消弭﹔鹿野忠雄的多篇经典山林文学,正是最佳代表。
鹿野忠雄与我在不同的时空观察到了灰林鸽,也被曙凤蝶的翩临所惊艳,那绝不会是同一只,但我们接收到的那份悸动,是如此相似﹔那种感觉,这麽说或许有点夸张,但真的就是种「与造物者游」的快意。
* * * * *
「不管是踟蹰八通关、蹀踱审马阵,或者是徜徉能高安东的越岭线﹔甚至只是开车抵达合欢山顶,从顶峰远眺,玉山箭竹构成的草原情境,就会像春天的攀藤,从脚前迅速蔓生到我的胸臆,成为生命里最宽广的绿地。」(刘克襄,偷窥自然)
作为一个自然观察者,不论是在山林漫步,或在溪涧涉渡,一丝丝的野趣都会充塞於胸。现今山友能得此观察乐趣的,似乎比例不是很高?偶而夜晚在山中,黄嘴角鴞「嘘-嘘」声不绝於耳,不知高唱山歌的夥伴们,有没有听到这「野性的呼唤」?
曾看过一篇论文,指出现代人登山很大的原因是为了「逃离与追寻」,逃离工业化文明社会中,人被异化的困境﹔追寻本我主体实现的可能性与意义。其过程便是藉由登山所可能遭遇的种种情境与想像,达到一种「非异化劳动」带来的存在感。似乎,真的是如此。若然,则我不免感叹这不过是种循环的历程罢了,就是不断的逃离与追寻,除非另寻逃离之途,或根本跳脱此循环。
这时不禁窃喜,我的登山经验并没有落入这种循环当中,何其幸也!「白云天地为衾枕,兴来倒卧醉花颜﹔一任风月不留痕,逍遥山水忆秋年。」这大概是一个自然观察的登山者向往的意境吧。
心寄天地间,何处不望野。
--
千古谁堪与伯仲 少时落梅殇
今越红尘亦悠悠 一朝白首望平生
不见东风残 只见九州万里行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5.196
※ 编辑: avocet 来自: 140.112.25.196 (01/02 16:26)
1F:推 odysseyelf:绿蓑鹭跟灰林鸽... 140.112.245.72 01/02
2F:推 SYH:推"互动" 与"看到" 61.228.214.1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