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angding (liangding)
看板Military
标题69式坦克──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时间Sun Feb 26 18:50:18 2006
前 言
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上任时,毛泽东曾语
重心长地对他说:“军队要搞现代化,我们从实际出发,一
下子搞不起机韪⑼▲丑A先从坦克搞起嘛。”许司令上任後
,就把机械化装备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代表陆军武器装备发展
水平和先进战斗力的主战坦克的研制和奼产上。于是,我国
自行生产的59式中型坦克“横空出世”。59式中型坦克的诞
生,不仅彻底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而且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但它毕竟是“舶来品”,是利用我国引进的
前苏联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工艺生产出来的。为了
保持我国中型坦克的领先水平A并逐步实现由仿制到自行研
制的转变,1960年以後,军委装甲兵和五机部决定自行研制
我国第一代主战坦克,从此,一场自主创新设计和生产屇克
的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尽管是漫长和艰难的起步,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军委装甲兵有了研制自己的主战坦克的意向後,五机部
立即组织有关工厂和研究所,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开展新坦克的所需技术的预研工作,如激光测距仪、双向稳
定器等项目,健s坦克的研制创造有利条件。
苏联T-62中型坦克
1963年,装甲兵科研院根据军委装甲兵的指示精神,开
始进行新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1964年提出了新型坦克战术
技术指标的论证方案。1965年,五机部正式向有关科研单位
下达了新型坦克的研制任务,产品代号为“WZ121”。1966
年,有关工厂试制出了第一辆样车;1968年,试制出第二辆
样车;1968年,工厂还改装出1辆“68G”试验车。科研人员
用这些样车和试验车进行了部分项目的试验。由于1966年开
始的全国“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了军工企业,研制工作受
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致使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在1969年初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中,我军缴获了一辆苏
制T-62坦克(现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1969年8月,缴获
的苏謕Z克被送到北京後,科研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解
剖分析,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
,科研人员及时将掌握的新技艿应用到新坦克的设计上,对
新坦克的设计进行了11项重大改进。因此,不少人认为69式
中型坦克是仿制T-62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但是,广大科研
人员仍然凭着为实现我军装甲机械化作贡献的强烈责任感和
使命感,仍然艰难地进行着苫坦克的研制工作。到1970年2
月,科研人员又试制出了3辆样车,经试验,整车性能基本
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五机部决定进行批量生产,
但由于一些部件的技术生产条件不成熟,又被迫中止。1971
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
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进行攻关。于是,又重新组织力量
进行设计。为尽快推出我们自己的主战坦克,科研人员在原
战术技术指标较高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了简化方案,经
有关部门重新审查後,军委装甲兵和五机部正式批准试制出
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
基础上,我国坦克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国内第一代中
型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中央x委军工产品
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年式中型
坦克”,简称69式中型坦克。
陈列在装甲兵指挥学院内的69式坦澴
69式中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夜间作战能力方面,较
之59式中型坦克均有所提高。笔者原来所在的部队装备的是
59式中型坦克,1976年时看到友邻部队换装了69式坦克,着
实让人羡慕,因为它比我们的车跑得快多了,而且有车长、
炮长夜视仪。M而,由于69式坦克研制时间较长,使本来比
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
由于在技术上已经落後,因此,军委装模兵和五机部果断决
定只进行小批量生产,并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如此,69式中
型坦克的研制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我国以後的坦
克研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坦克
工业已走上了自行设计、研制的道路。
虽不是脱胎换骨,但还是在59坦克的臕忖W有发展和创新
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的外形没有大的变
化,仍然保持了苏制坦克低矮和流线型的外形。不同的是,
亿炮的抽气装置较之59式稍稍後移了几十厘米;炮塔前上方
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红外线大灯和一个长方形的激光测距仪;
车长指挥塔上方有一个小毨些的红外线大灯。
车体内的布置与59式坦克相比,乘员的位置没有变化,
但驾驶员室的右侧增加了柴油分配开关、手摇柴油泵、排气
糖关和透明的柴油油量显示器。而59式坦克的这些装置都放
在车长座位的下方。行进中,一旦某个油箱没油了要换油箱
时,乘员得钻到座位底下т扳柴油分配开关,并用手摇柴油
泵费劲地排气。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坦克跑着跑着没油
了,驾驶员是一名老兵,他以带点命令的口吻说:陵长,外
组油箱没油了,你下去把柴油分配开关扳到中组油箱,再排
气。听了这话,心里别提有多窝火了,可谁让这柴油分配开
关就设计在我座昡下边呢!没办法,只好钻下去扳开关,吭
哧吭哧地排气。69式坦克这点设计得好,不仅方便,而且省
力快捷,再者,驾驶员也没有机会命令车报“干活”了。除
了一些小的变化外,69式坦克车内的其他 “东西”与59式
中型坦克别无二致。
69式坦克的炮塔与59式坦克炮塔基本一样,只是为了配
合双向稳定器和方向机的安装,将炮塔座圈尺寸进行了一些
调整。炮塔前部中间安装有火炮,在炮塔防盾的正上方安装
有激光砜Z仪的主机。
69式坦克与59式坦克相比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的100毫米
滑膛坦克炮。坦克炮身管长5 450毫米,炮身全长5 705毫米
,身管前中段靠前的位置布置有抽气装置,火炮全重为1 970
千克,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这种炮是我国
第一种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u的坦克炮。广大兵器爱好者
都知道,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一种次口径的穿甲弹,也叫
“长杆弹”,它的穿甲威力要比普通标准口径穿甲弹的苂力
大得多,而且滑膛炮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便于保养。笔者打过
的59坦克炮,打完後身管内的膛线上布满了炮弹铜带(用于
保证炮弹在膛线内形钓旋转运动)留下的铜迹(坦克兵叫它“
挂铜”),擦起来十分费劲。每次打完炮後,全排官兵挥汗
如雨地擦半天才能干完。每到这个时候,排里的兵就争先恐
後地抢着出“公差”。虽然出“公差”也是干活,但还是比
擦炮好多了。滑膛炮则没有挂铜这麽一说,它用弹托把小于
口径的穿甲u送出炮管後,穿甲弹靠尾翼保持稳定。另外,
它的身管内也是光溜溜的,弹托在膛内运动时也基本不留什
麽脏“东西”,所以,保养起来十分ジ松。
未装红外大灯和激光测距仪的69式中型坦克
69式坦克携带的炮弹为44发,比59式坦克多了8发。弹
药的比例是:13发尾翼峟定脱壳穿甲弹、13发破甲弹和18发
榴弹。炮弹的布置位置是这样的:前方两个弹架内装弹19发
,发动机隔板前的中组弹架装弹12发,战斗室左票装甲板上
固定2发,战斗室右侧装甲板上固定4发,炮塔右壁上固定2
发,炮塔後部固定5发;车上还携带500发12.7毫米高射机枪
弹,3 000发7.62毫米机枪弹。
69式坦克的火控和观瞄装置要比59式坦克的先进一些,
不仅安装了双向稳定器,还装了激光测距仪。另外,69式坦
克装有69式坦克炮瞄准镜、70式炮长夜间瞄准镜和69式车长
昼夜观察镜。炮长和车长夜瞄夜视装置为主动红外式,因此
,炮塔上装有炮长红外大灯和车长红外灯。炮长红外夜视仪
的有效作用距离可达800米左右。在火控系统方面,69式坦
克要比59式坦克强多了。一是激光测距仪使精度大大提炕C
59式坦克要靠一炮手肉眼测距,误差达到五六十米甚至更大
,而用激光测距仪测距,误差在10米以内;二是夜视器材从
无到有。59式坦克夜间射击可是件头痛的事,只能靠目标发
光和照明弹照明。笔者当年参加夜间教练射击时,就是在目
标上安2个小灯泡照明。69式坦克使用主动红~夜视仪就可
以把战场看得一清二楚了(尽管现在看是落後了)。三是有了
双向稳定器,提高了行进间射击精度。笔者在使用稳定器打
59坦克炮时,感到高低比较稳,但方向却由于车体震动而抖
动得厉害,不好掌握。据使用过双稳的同仁介绍,行进间射
击时高低和方向都没有抖动的感觉,真是“感觉好极了”。
69式坦克的辅助武器,如并列机枪、高射机枪、航向机
枪等,与59式坦克相同。其他观瞄装置也与59式坦克相同。
69式坦克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它的动力装置。69式坦克安
装1台12150L-7型、四冲程、V形12缸高速水冷柴油机,标定
功率为427千瓦(蘆80马力)。该车的战斗全重仅比59式坦克
多0.5吨,但发动机功率却比59式坦克高出60马力,所以,
其加速性能要比59式坦克好。
69式坦克的行动部分、传动和操纵装置(简称行、传、
操)的结构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个别部件做了局部改
进。
69式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坦克相同,车体为钢装甲板
焊接结构,炮塔为装甲钢铸造式炮塔;车内有带3瓶1211灭
火剂的半自动灭火装置,2个手提灭火器;车尾也装有两个
电点火烟幕筒。与59式坦克一样,该坦克无三防装置。
6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较之59式坦克有所改进,装了一部
A-220A型电台。这种电台是在A-220电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
小的改进,使电台的频率数由96个增加至288个。
放眼世界识不足 沧海横流显差距
尽管69式坦克的研制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性能与59
坦克相比有所提高,但“放眼世界方识自身不足、沧海横流
才显技术差距”,与国外同时发展的其他主战坦克相比,69
式坦克的综合战术技术性能已明显落後。除了“文革”这一
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的干扰外,还有一些研发上存在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
林海雪原中的69式中型坦克
一是初始设计指标过高,技术储备不足。69式坦克研制
之初,我国刚刚起步研制主战坦克,一切要从头开始,新技
术和部件的储备不足是个客观事实。但是,有关部门对这个
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战技指标定得过高,造成由于关键部
件技术不过关,而大大延长了研制周期,丧失了保持优势的
大好机遇。而当时59式坦克的许多成熟技术和部件是可以继
续利用的,如G新研的69式中型坦克能抓住火炮、夜视仪和
激光测距仪等几个关键部件进行创新,我们第一代国产主战
坦克的研制周期就可能大大缩短。
二是对当时的世界坦克研发水平跟踪预测得不够。在69
式坦克正式定型的同期,前苏联推出了T-72坦克;美国于1959
年3月就把M60坦克定为箪军的主战坦克。这些坦克在技术上
都领先于我国的69式坦克。从火炮口径上说,前苏联的T-72
坦克是125mm滑膛炮,美国是105mm线膛炮,而69吽坦克则是
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威力低一个档次;在夜视技术上,美
国的M60系列坦克已采用了被动式微光夜视技术,而69式坦
克仍是主动红外;在三防装置上,前苏联的T-54/55坦克的
後期车型已装有三防系统,而69式坦克还是传统的个人三防
系统。也就是说,69式坦克的研发,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落後
于世界水平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受“文革”
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自我封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自:坦克装甲车辆2004年第4期/作者:孔凡清 将 言
)
69式中型坦克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62.105.22.28
1F:嘘 ienari : 我国? 03/05 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