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du (拔都)
看板MartialArts
标题八极拳的教与练
时间Mon Jul 15 12:34:47 2002
八极拳的教与练
马明达
一
八极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这是八极拳理论与技术体
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八极拳古老特点的地方之一。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在最近出版的由官方颁定的八极拳「规定套路」中,这些优
秀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反映,其中第五节《八极拳的功法》,内容空泛,
有些东西来路不明。另外,书中还出现了以当代官办武术「长拳」术语滥入八极的
情况,如什麽「虚步亮拳」、「弓步冲拳」之类,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显而易见,
「规定套路」的主编者们并不真正掌握八极拳,可以毫不过份地说,他们的八极拳
知识很皮毛、很粗糙。荣任「主编」的,乃是当今武术界一位大名人,他就是曾经
「主编」过以粗制滥造闻名天下的《段位制理论教程》的张山八段。恕我之孤陋寡
闻,我的确不知道张山还练过八极。过去经常听圈内人士说,张八段属於深藏不露
一派,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人见过他练拳,情急之下,也只是比划几下子太极而已
,水平如何,可以不谈。在大家的印象中,张山的才能似乎主要在担当「主编」大
任,许多官方颁行的武术书许多都由他「主编」,或者至少是「副主编」,因此,
此人在武术界早就有了「主编专业户」的雅号。真是想象不到,这回张八段又突然
「主编」起八极拳的「规定套路」来了,据说还「主编」和「名誉主编」了其它几
种「规定套路」,如此博学多识,着述等身,真能称得上当代武坛第一人!
众所周知,门派众多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然而,由於文化与地缘背景不同,传
授渊源亦不同,众多的门派不可能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所以,各种门派间,甚至
是同一个门派的不同传系之间,训练理论和技术往往表现得参差不齐,差距很大。
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同时,我以为还应该注意到以下两点,这两点实际是影响当
代武术健康发展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自内外家之说兴起以後,数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这一认识不断地被一
些人曲解和滥用,神秘玄虚的东西便紧随其後,逐渐渗入到武术理论中,以至在武
术训练上¯¯即通常所谓「武功」¯¯出现了以静代动、以虚代实、以柔代刚的理
论导向。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武术理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後再做出科学的评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神秘主义的滋衍和泛滥,本质上是武术理论认识的迷误,它导
致了武术训练水平衡量标准的错乱,给武术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晚近以来,
怀里揣着「秘谱」,满嘴阴阳五行,专靠胡编滥造、装神弄鬼糊弄人的「武术家」
时有所见,有的甚至混到武坛巅峰,道貌岸然,风光无限!这是武术的悲剧,它从
一个侧面显露了近代以来武术文化的衰变和没落。原本识别这种人并不是什麽难事
,因为这种人通常都是些「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嘴把式」,是些寄生於武术的庸
浅而狡黠的「巫术家」,只需要简单明快的验证办法便立见真伪。然则,很长时间
里,官方管理部门没有制定一个综合的测试制度,长时间里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靠
对套路表演的举牌打分,即「取掉一个最高分、取掉一个最低分」之类;後来弄出
个「段位制」来,但「段位」的授予靠开会评定,其中奥妙自不待言。总之,武术
训练一旦丧失了常规法则和衡量标准,或是硬标准变成软标准,斗智斗勇变成斗嘴
斗气,情况必然会变得复杂起来,变得莫测其高深起来。
其次,官办武术大力推行的所谓「武术基本训练」,可以视作当代新武术的标志性
成就。但是,这套东西在风风火火了几十年後,终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那些
「弓马歇虚仆,旋子加跟斗;刀似纸片簿,枪如风摆柳」的玩意,实际不过是体操
和戏剧武功的浮浅模仿,是对旧时代某些街巷流俗拳术的刻意改良和拔高。表面上
看,似乎很规整,颇有些系统性,於是便迷蒙了当年那位对武术所知甚浅的主管官
员,取得了官定地位。而实质上这套东西内涵甚浅,华而不实,全是「进退回旋,
只可饰观」的花拳绣腿功夫,与传统武术「修练并重,体用兼备」的训练思想和方
法相去甚远。几十年来,「基本训练」挟官办之威通行天下,构成了「竞技武术」
的技术基础,形成武坛独尊的权威地位,对武术的传统训练理论和方法都造成巨大
压抑和冲击;加上长时间的侵凌濡染,使武术传统训练体系也不免出现向浅薄浮华
移位的趋向,甚至於造成某些武术传统训练理论和技术的萎缩和失传。
对上面两点有所认识了,我们再掉转头来看一看,表面上依然门派繁盛、名家辈出
的当代「传统武术」领域里,还能固守其训练理论与方法的门派,恐怕并不是很多
。在这「并不是很多」的门派之中,我以为八极拳应该算一个。
八极拳之所以能够较系统的保存它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举要言之
,第一,八极比较注重传授的严谨和规范,俗话说「八极传授严」,这并非虚誉。
第二,近百年来,八极出了不少名家,其中如张拱辰、李书文、马凤图、马英图等
,武功学养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对八极拳各有贡献,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都能
严守八极正传,努力保持八极渊源有自、流传有绪的技术架构和文化品位,鄙夷某
些江湖人士添枝加叶以哗众取宠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浅学浮慕之辈徒以画蛇
添足为能事,岂不知这正是一种庸浅无知的表现,是在糟蹋八极。第三,早在上世
纪20年代末,八极就经过一批专家的悉心整理和厘定,成为被广泛推行的拳种,随
之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训练体系。第四,可以说是不幸中之幸事。一段时间里,
新编「长拳」一统武坛,八极拳与许多传统武术门派都受到冷落,基本上处在若隐
若现、自生自灭的状态。然而,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来说:坏事里面有好事!冷落
反而使它免受或少受了新编「武术基本训练」的影响,较完整的保住了自已的本来
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八极颇有走俏之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人为了显示自已是
「正宗」,会得东西应该比别人多,便放手给八极「注水」,编造了不少「祖传秘
拳」,又不断炫耀一本所谓「秘谱」。然而,一般来说,此类人大抵都属於根柢浅
学识低一类,谈不到有什麽深厚的武学修养和家学渊源,编多了就不免捉襟见肘,
只好东拉西扯,胡乱凑合了事。这种「注水八极」已经招摇上市,我以为,不管它
打着怎样的「官诰」,抬出什样的「权威」来当「主编」,又装扮得如何花枝招展
,「丰富多彩」,而终究脱不了「俗浅」两个字。因为它丢掉的是恰恰是八极最可
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八极的武学理念和它朴实无华的实质与风格,添上去的却是八
极先贤们不屑一顾的「满片花草」之类。「注水八极」可以得一时之利,企图就此
长存下去,怕不那麽容易!我相信一条,随着武术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武术不正
之风一定会逐步得到清理和纠正,中国武术的整体水平一定会随之大幅度提高,人
们识别真伪的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那时,「注水八极」之类,必然会遭到八极
爱好者的厌弃!
二
八极拳的训练思想是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的,其一,是练打结合;其二是拳枪结合
。下面请允我略加分述。
练打结合是大多数传统拳术所共同追求的,并非八极所独有,但八极在练打结合的
训练上有一套办法。这套办法同八极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简明扼要,行之有效,而
且有着非常浓郁的训练趣味,有引人入胜之妙。
以我个人的习武和教学经历,练八极一般都由小架起头,同时辅之以六肘头。前者
注重基本架势的训练,其中包括周身力量的积蓄、协调和传递,包括追求稳札稳打
、劲力顺达的训练效果。後者通过磕磕碰碰来强化击打和抗击打能力,以及手、眼
、身、步的协调。与此同时,在素质训练中,八极拳尤其注重力量训练,充分调动
各种传统训练手段,增强力量,特别是强化膂力。力量的测定有一系列的办法,通
过这些测试以保证力量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些方法当年被先二叔马英图和韩会清先
生引进到中央国术馆教授班的训练中,受到张之江先生的嘉许,後曾广泛推广,并
由此引伸出了中央国术馆「国考」的「测力考试」项目。
当小架已基本掌握,在进入学习八极拳之前,通常要把八极、劈挂和八极八招的若
干动作抽出来编为组合,以六大开的某一种劲法为重心,进行有分有合的组合练习
。举例说,八极拳的抱打(接顶肘、下切等)、背後顶肘,劈挂拳的外吃肩、铁扫
帚,以及八招里的通天炮、硬爬山等,构成一个动作组合,由单势单练到单势串练
,再过渡到双势串练和多势串练,最後串编起来套练………这种练习办法,是先父
和先二叔在张拱辰先生遗教的基础上,又经过不断补充和调整後逐步定型下来的,
成为八极训练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实效的一个方法。一般来说,经过六个到八个左右
的组合练习之後,八极拳(大架)和对接的掌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由於
这里贯穿着八极、劈挂和八极单招的交叉融合的练习,追求长短刚柔劲力的整合表
达,从而从根本上排除了一般练八极者由於过分强调力量而容易变硬变僵的弊病,
达到松中求紧、棉里藏针的训练程序和效果。
在这个阶段里,必要的练习之一,是在六肘头的基础上过度到进一步的硬碰实撞练
习,比如:大缠的对练、朝阳手的对练、硬折疆的对练等,皆属此类。依照先父遗
教,一般情况下,先由老师和大师兄们进行演示,讲明动作要领,强调在一守一攻
中实招实发,硬碰硬上。然後,逐步过渡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互为攻守,互为进退
,务求通过多个个体的实力实发练习,让练习者有机会充分感受冲撞与抗冲撞的实
际效应。这种练习虽然不是真正的对抗练习,本质上只是一种本力练习,是某种虚
拟的感应练习,但这种练习可使练习者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对进入实际对抗积贮一
定的准备,应该说,这是八极训练中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过去常听人说,练八极的
不怕撞,不怕贴身近战,原因就在八极拳家大都经历过这样一种严整系统的训练。
相比之下,当代新编「长拳」之类的所谓「基本训练」,训练重点摆在步型和身段
造型,以及翻滚跳跃的练习上,缺少硬碰实撞的训练,运动员们固然体态轻盈,纵
跳敏捷,然而打不得硬仗,碰上真有实力的壮汉子,就是没练过拳,也难免要吃碰
壁之苦。
八极的训练方法中,不但有单练,有对练,而且有一对众,众对一,以及群体练习
的多种形式。八极拳比较看重群练,即集体练习。20年代末,中央国术馆选取八极
为馆定教材,大力向学校、团体、军队推广,其原因之一,就是八极很适宜集体演
练。八极群练,特别是对接群练,你来我往,硬碰硬撞,充满了虎虎生气,能大大
激发练习者的演练兴趣,强化训练氛围,使训练进入最佳状态。我们不能看小了这
一点,任何高效率的训练效果,都必须谋求积极欢快的训练氛围,训练者刻苦奋进
、兴致盎然的训练心态往往与特定氛围的诱掖奖进分不开。所以,是否能随时随地
的营造这种氛围,能否尽快地使练习者进入最佳训练状态,是一个当老师的有无真
本事的体现。
我和我的兄长们都是在「八极加劈挂」的特殊环境和浓郁气氛中长大的,我们深深
了解,像先父那样高文化层位的武术家们,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恪守先贤们
传留下来的理论与法则,绝不轻易改动,特别是在训练理论与方法上。当然,一成
不变是不可能的,抱残守缺更不足效法,但先父经常告诫我们,有些东西必须遵从
,不能丢,更不能随便变易,因为它被无数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是武术先贤
们智慧的结晶和一生心血的凝聚。遵从和珍惜这些古老的法则,本身就是对古典武
术文化遗存的挚爱敬重之情,对一个武术爱好者而言,这种感情的树植乃是「武德
」的基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意义,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八招」是八极的顶级教材,是集中体现八极攻战特点的精粹,因此,在八极训练
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一页,有着近乎独立的一套训练方法。对之,我拟另文再谈,此
处暂略。
「拳枪结合」是八极另一个基本特点。
八极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紧紧围绕着拳与枪相辅相承的理念设定的,从而形成二者
先平行後立体的结构关系。这一点我曾在《马凤图与陆合大枪》和《八极拳与陆合
大枪》两文中都有所表述,读者可以参考。
以我所经受过的训练而言,接触大杆子比较早,在练习八极小架和「慢拉架子」的
同时,便要配合以大杆子基本动作的掌握和反复操练,其中包括两两相对的拦、拿
、扎练习和八母对扎练习。实际上凡有过扎枪实践的人都知道,大杆子的拧转抖动
和其它基础练习,的确是力量训练的好方法,是武术综合素质训练的绝好手段。
随着八极训练进程,大杆子训练要不断跟进。由单扎而对扎,由八母对扎而六合对
扎,由行招(着)练习到整套练习,直至训练重心逐步由拳转而为枪,最终完成拳
、枪从劲力到战术的一体化、整合化。总之,八极训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拳、枪互
为因果,齐头并进。有时也可以有所侧重,有所专攻,但有一条铁的原则,那就是
绝对不可以只练拳而不练枪,不能把八极简单化为只剩下拳术,剩下顶肘小缠打跺
子,或是再编上几个器械套套以滥竽充数。必须明确认识到,拳枪结合乃是八极保
存古典武艺精神的最重要的标志,在当代传统武术领域中堪称峻拔一角、异峰独秀
。一旦掉丢了这个根本,徒以震脚、桩功沾沾自喜,八极便不成其为八极,是有其
名而无其实也。对之,望海内外八极爱好者有所察焉!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3.73.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