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HaMilk (南瓜载我来的)
看板Indie-Film
标题[转录]诚品好读9月专题-7: 导演笔记‧吴米森
时间Fri Sep 23 20:57:26 2005
※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filmwalker (梦想起飞的季节)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诚品好读9月专题-7: 导演笔记‧吴米森
时间: Fri Sep 23 17:10:40 2005
吴米森‧「当下」并非唯一
采访/林欣谊
新一代的台湾导演中,吴米森的影像创作类型横跨剧情、实验、纪录片、广告影片及MTV
,以其作品片名富涵诗意、画面华丽缥缈形成个人风格。描述青春世代爱恋与自由的电影
,深受广大文艺青年喜好。然而,在实验剧情片外,吴米森亦投入拍摄乡愁与教改题材的
纪录片,他对於纪实与虚构有什麽不同观点?学院出身的他,对於镜头的权力又有什麽
想法?
所谓的「纪录片工作者」,并非每一个都长期窝居在穷乡僻壤,看上去很穷酸,也不是
随时都扛着摄影机在路上走,流着涔涔的汗,苦苦等待每个奇蹟的瞬间。「因为我不黑、
打扮比较乾净,所以常常被认为不是个『诚恳的』纪录片工作者……」是的,在工作室里
的吴米森穿着雪白衬衫和牛仔裤,神情清爽,有点好笑似地说。
吴米森早年作品《後乐园》实验风格强烈,是列名在许多文艺青年心中的片单之一;近年
他又完成《起毛球了》和《给我一支猫》两部电影,影像风格诗意、即兴,轻盈的叙事中
,同时保有一贯的内省基调,呈现对於存在、死亡的形而上思考。相对於这几部片的锋芒
和赞誉,却较少人知道吴米森也涉足纪录片,至今已完成了五部作品。
拍纪录片对吴米森来说,并不是偶然遇见了什麽人,然後拍出一部关於这个人的片。
怕生、不常出门的他,没有轻易和人搏感情的江湖性格,身边也没有俯拾即是的精彩人物
,「我在脑子里先有一个概念,构思好之後,再出发去寻找真实的人物和题材。」
而拍纪录片的过程,有时比剧情片更戏剧性─《给我一支猫》开拍当天,一位老荣民手上
捧着厚厚一叠剪报资料,出现在拍片现场西门町,对着他侃侃而谈:「我是中国○○七
长江一号……」突兀的开场白,让吴米森一阵错愕,摄影机旁的真实世界,竟出现一位
彷佛从电影里走出来的荒谬人物。不久後,这位老荣民便在《E.T.月球学园》现身了。
《E.T.月球学园》是一部描述「乡愁」的纪录片,吴米森构想中的角色,是一位勤学台语
的老荣民。循着构想,他找到了片中年近八十的朱老伯伯。朱伯伯总是眯着老花眼,指认
中国地图上遥远的家乡;他也在只有自己一人的课堂上,吃力地学着台语。拍摄期间,
吴米森加入自称「长江一号」的老荣民,朱伯伯也因为结识了这位历史「偶像」兴奋不已
,但有一天,却看见电视新闻播出消息:「历史上真正的长江一号,在高雄病危……」
高高在上的指标突然摇晃起来,朱伯伯却只是一贯眯着眼微笑,不知怎麽解释为何会有
两个「长江一号」。在片中正看着新闻画面的朱伯伯,并没有被吴米森的镜头久久凝视,
也没有特写他满布皱纹的脸容。
「私密,不是纪录片的意义。」吴米森的电影中很少有人在哭,他说,「很多人会对路边
的乞讨者一脚跨过去,却喜欢花钱进戏院买感动;所以我不要煽情,真正的感动是很深的
累积,不只是一时反应,否则和看A片有什麽不一样?」拍片时,他甚至很少和角色交谈,
保持极高度的内敛和自觉,「我不是任何人的生命导师,也不想藉着拍片来介入别人的
生活;摄影机的本质是很暴力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运用这个权力。」
摒除自我催眠的使命感,放弃对角色私密情感的捕捉,此外,吴米森也不迷信很多导演
所殷殷期待的「一刹那」。另一个「长江一号」的新闻出现,是拍摄期间意外的巧合,
它为《E.T. 月球学园》下了一个戏剧性的注脚,甚至带来情感的高潮;但他清楚知道,
期待这种意外是很「嗜血」的,「意外对电影来说是好事,但对生命本身并不是,有时候
意外是人无法承受的。」他清醒地跳脱对「当下」的沉迷,「很多人喜欢捕捉眼泪滴下来
的一瞬间,但是『当下』虽很重要,却并非唯一,一刹那不应该被无限放大。」
《E.T.月球学园》之後,吴米森又完成《九命人》与《提着脑袋上学去》,访谈近两百位
教师、学生与家长,探讨校园中的体罚和发禁问题。处理这个争议性的教改议题,当中
似乎有明显的「政治正确」,但他花了很大的力气说服公视的制作部门,他并不想呈现
血淋淋的体罚画面,很快地激起观众的同情和心疼,然後轻松指控「体罚不对」。
对他而言,去拍摄拳打脚踢的体罚现场,或花几个月时间在学校里蹲点跟拍,远比进行
大量访谈、整理出具有逻辑又有趣的一部片要来得容易,但吴米森仍选择後者这种难度
较高的方法,「我不是在公审,也不是揭人疮疤,我让主张体罚的老师也有讲清楚的机会
,剪接他们的谈话时,小心不要渲染、煽情。」他坚持的态度,就是谦卑和小心。
下一部剧情长片《松鼠自杀事件》(片名暂定)於八月开拍,内容是浪漫魔幻的爱情故事
,深一层的背景却是人们在一座岛上自我毁灭的集体命运。在吴米森眼中,「剧情片」和
「纪录片」并无绝对分野,导演角色也没有分歧,对他来说「都是说故事」。不论虚构或
非虚构,都是与人的内在世界对话,捕捉对生命的看法。「面对镜头的人是会欺骗的,
所以纪录片有时只是肤浅的真实,无法完全捕捉生命。」─这是电影大师奇士劳斯基
之所以从纪录片转拍剧情片的理由,也是吴米森由衷的想法。
◇导演功课◇
阅读就像嚼槟榔
「阅读是生活里很自然的事,就像嚼槟榔一样」,吴米森自己有随身带书阅读的习惯,
但他刚从美国回来时,比较之下却发现这并不是台湾的「民情」;走在台北街头,也觉得
书店太少,「下班回家的路线上没有任何一家书店伫立,於是,很荒谬地,上书店还得
排进schedule,变成一件需要特地去做的行程。」
吴米森曾应公视之邀,创作过一部影像诗《我在偷看你在不在偷看我在偷看你》,以
林燿德、夏宇、曾淑美等人的诗为本,进行影像上的想像和演绎。谈及诗,吴米森认为
诗是「创作的核心」,虽然它与现实最搭不上边,却能「最有效处理真实的面向」;
他爱读美国Beat Generation世代的诗,但他觉得能激发灵感的诗,不只文字诗,而是一种
生活中的「诗意」。
小说是吴米森最常阅读的书种,过去,他读许多村上春树的小说,近来读台湾小说,
大多为了寻找改编的题材,纪大伟、张耀升、卢郁佳、郝誉翔、骆以军等都是他关注的
作家。已完成的剧本《战争终了》即改编自纪大伟作品,但这部片一直未能拍成,吴米森
透露,将来想把它做成一张「音乐专辑」,「其实我最想当的是音乐家。」创作对他来说
是无边界的,而诗的天马行空,音乐的即兴和节奏感,无形中都已渗透进了吴米森的影像
创作里。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1F:→ filmwalker:至此刊载完毕 谢谢版众 其余请见诚品好读 09/23 17:10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9.2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