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uMe (战你娘亲三百万)
看板Indie-Film
标题[转录]诚品好读9月专题-2: 现象观察2005一个新的记录 …
时间Fri Sep 23 15:11:14 2005
※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filmwalker (梦想起飞的季节)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诚品好读9月专题-2: 现象观察2005一个新的记录起点
时间: Fri Sep 23 14:48:56 2005
现象观察‧2005,一个新的记录起点 文 / 刘梓洁
暑夏午後,台北光点电影院出现罕见的排队观影人潮,人群里,不只有惯常来此地汲取
艺术电影养分的文艺青年,还多了一些阿公带阿嬷、爸妈带小孩的组合。放映厅外,
摆着一列人形立体看板,赤脚的农村阿伯阿姆,咧嘴天真笑着;另一侧的巨幅海报里,
活蹦乱跳的儿童体操选手,绽出开怀童颜──这是《无米乐》与《翻滚吧!男孩》──
两部在院线上映,各突破四百万票房的纪录片,从戏院下片後,应观众要求再度於
台北光点上映。除片子本身吸引人外,映後的导演座谈,亦吸引大批观众前来。
而即使平日对「纪录片」毫无兴趣、认为「这种严肃影片看了会想睡觉」的人,也会因为
不断收到友人转寄来标题名为「纪录片好好看」的电子邮件,而开始在网路搜寻引擎上,
键入片名、点阅相关讨论,而後呼朋引伴,买一张电影票进入戏院看纪录片。
近日,这样的共同观影经验及观影後的心得,仍在持续激荡,纪录片在院线上映、
校园巡演、座谈、周边商品发售……其热潮不亚於任何一部叫座的好莱坞商业片,
继去年的《生命》、《歌舞中国》、《跳舞时代》,到今年的《无米乐》与
《翻滚吧!男孩》,一股纪录片的新浪潮,俨然正在崛起。
究竟是什麽原因促成这股纪录片热潮?是商业行销手法到位,还是纪录片真的变好看了?
是纪录片摆脱过去平铺直叙的镜头语言,添入灵动跳跃的叙事技巧?
还是纪录片从控诉不公的议题,转往素朴的生活情味因此感召人心?
纪录片上院线的风气,是否能成为惯例而拓展更多的观影人口?
十年能量,积蓄爆发
公共电视《纪录观点》资深制作人冯贤贤表示,「过去十年是台湾纪录片发展最重要的
历程,解严以来累积的能量陆续爆发,被压抑的题材与想法,得以在日趋多元的社会中
透过影像创作来表现。」推动纪录片的重要机构,也都在这十年内成立:
一九九六年,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首度招生;
九八年,公共电视成立,除《纪录观点》此一专业纪录片节目外,亦陆续企划制作
「世纪女性.台湾第一」、「世纪的容颜」、「台湾百年人物志I」、
「世纪女性.台湾风华」等系列节目;
而八八年由吴乙峰创办的「全景映像工作室」,九六年更名为「全景传播基金会」,
开始承办文建会的「地方纪录摄影工作者训练计画」,在台北、花莲、台中、高雄等地,
每期训练十八到二十人,将摄影机带进社区,使纪录片成为推动社区议题与保存地方文史
的重要媒介。
九八年,「台北电影节」、「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开办,成为纪录片观摩与竞赛的
重要电影节。
进入廿一世纪,各项影展如火如荼展开:
二○○一年,胡台丽推动「国际民族志双年展」、南艺音像艺术媒体中心策动「南方影展
」及「身心障碍纪录片影展」、原住民内部推动「阿美影展」;
○三年则出现「台湾地方志影展」、「新移民女性纪录片影展」;
○四年的「第一届宜兰国际绿色影展」、「女性众生相──台湾女导演纪录片影展」等等
,可谓百花齐放。
机构与影展之外,九七年胡台丽导演的《穿过婆家村》成为首部上院线播映的纪录片;
九八年 ,陈俊志的《美丽少年》跟进,以同志议题独领风骚。
之後胡台丽的《爱恋排湾笛》与《石头梦》、萧菊贞的《银簪子》等片,
上院线虽仅短短时间,也都能吸小众前往观看。
真正汇聚起观影热潮、不断加演,且能走出台北、到中南部戏院继续上映的,应自去年
吴乙峰的《生命》开始。这部记录九二一地震灾民的纪录片感动许多观众,其拍摄手法与
伦理议题却也引发部分文化评论人争议;而《生命》热卖的现象,也让许多人质疑
「纪录片是否被商品化」、被拍摄者的「生命」似乎「被消费化」等纪录片伦理问题。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後来在《跳舞时代》、《无米乐》映演後也继续出现,例如
政治人物为纪录片代言,是否会影响纪录片观点的纯洁、正当?此外,当纪录片题材
日趋多元,不再扣准控诉的沉重命题,它是否丧失了纪录片的社会责任?
这些意见,透过发达的网路传播,形成文化论坛的重要一章。
新锐导演,美学新浪
此外,由於新式数位摄影、剪接器材操作便利,价格也不再高不可攀,降低拍片门槛,
「人人可拍片的DV时代」来临。受到国际电影浪潮滋养的新锐导演们,纷纷在纪录片里
加入个人风格,不再遵循客观、平实的传统镜头语言,大胆展演了歧异的个人观点与
丰沛的创作能量。
如二○○○年,在第二届纪录片双年展上发表的〈流离岛影〉系列,以强烈的实验风格
引人注目,参与此计划的导演周美玲、黄庭辅、周贤哲、沈可尚等,亦皆成为纪录片
生力军。
年轻导演林育贤以青春洋溢的灵动节奏,拍下《翻滚吧!男孩》,在年轻族群间掀起热潮
。甫毕业於南艺音像纪录所的吴静怡,以怀念母亲的《再会吧!一九九九》拿下
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真实与虚幻穿插的影像,毋宁更像一段充满诗意的絮语。
个人美学时代来临,本该是值得雀跃期待的事,但亦有人质疑,这些太过个人化的
「纪录片」,既无明确欲表达的观点,田野调查、灯光音效等「基本工」亦似不够成熟,
是否还能称之为「纪录片」?
国际纪录片,风起云涌
国内纪录片沸沸扬扬,而引进台湾院线的国际纪录片,也都获得不错回响。
麦可.摩尔(Michael Moore)的《科伦拜校园事件》与《华氏九一一》,以高度争议话题
与国际惊人票房继续在台延烧;而《华氏九一一》打败众多剧情片,获去年坎城影展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是继一九五六年法国片《寂静的世界》之後,第二部夺得金棕榈奖的
纪录片,似乎也显示了国际间对纪录片价值的肯定。
《山村犹有读书声》、《企鹅宝贝》等温馨纪录片,亦吸引不少观众,下片後DVD迅速
在台代理发行。此外,各国还有许多不同题材、不同美学表现的纪录片,国内影展策展人
将之以议题包装後呈现,让观众在短短的放映时间中,体会各味人生。
即将开跑的影展,有自九月十日起在台北光点开幕的「和平影展」,主题订为
「人权与和平文化」,除放映台湾导演作品:李家骅拍摄大选後抗议群众的《景福门日记
》、蔡崇隆探讨外籍新娘问题的《黑仔讨老婆》外,亦引进《与魔鬼握手》、
《谁是第17号乘客?》 两部记录屠杀与恐怖攻击的得奖影片。
而「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也将於九月三十日在真善美剧院展开,以「家的变奏」为主轴
,除放映陈俊志的新片《无偶之家,往事之城》等十余部国内纪录片外,亦将专题介绍
两位澳洲导演David MacDougall与Judith MacDougall,放映并讨论他们深入东非的乌干达
、肯亚所拍摄的,关於婚姻、家庭的组成与其社会关系建立的精彩作品。
小结
综观上述现象,从创作、发行、映演与观众的反应来看,纪录片在台湾虽尚未形成
一坚实的产业,但其蓄积的能量已相当可观。未来能否深化并拓展此一领域的潜能,
值得继续观察。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1F:→ ChuMe:借转系列文:) 09/23 15:11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9.71.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