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Gulong
标 题Re: [书讯] 王怜花《江湖外史》(简体书)
发信站交大资讯次世代BS2 (Mon Sep 13 16:31:51 2010)
转信站ptt!Group.NCTU!grouppost!Group.NCTU!BS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57653
序
《江湖外史》是一本什麽样的书?
这本名叫《江湖外史》的书,和一个叫胡少的人密切相关。书的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分
别是王怜花写于2001—2002年的《古金兵器谱》、写于2003年的《怜花宝鉴之人物志》,
还有一个附录,是与《古金兵器谱》有关的几个帖子。附录里的这几个帖子及其作者的分
量,倒比王怜花及其文字要重要得多。写《捕快旧事》的若平扬,这个曾经在北京大学和
约克大学攻读政治学的人,是一个汉语写作的天才,一条卧龙,他日成就,不可限量;写
《那些北大的才子们》的李方,是混乱而糊涂的传媒业界中屈指可数的清醒、理性、勇敢
的批评家,他和他的同仁卢跃刚、李大同、贺延光、解海龙等一起,为汉语传媒保留了底
线的尊严;写《2004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五本书》的何帆,一个被业界同仁预期为最有可能
为汉语经济学做出原创性学术成果的人,一个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写出了——“算了,
我再不会为这些故纸浪费自己本来可以寻欢作乐的时间了”——这样了不起的句子;写《
那些酒、那时的侠客与诗歌》的苗炜,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汉语文体,成就了
一本名扬四海、给许多人带来快乐的汉语周刊,他在汉语写作史上的地位是原创性的、不
可替代的,在王怜花正在撰写的《汉语江湖》——一本讨论汉语写作的书——中,占有重
要的位置。
但是这一切和胡少有什麽关系呢?话说2004年,王怜花决定离开已经偏安N年的福州,到
北京的一家公司供职。检点偏安福州N年的往事,王怜花发现自己有这麽几件事可堪自慰
︰娶了一个後来成为哥儿们的老婆赵宇红、生了一个生来就酷爱享乐主义的女儿蔡花花;
交了一群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于江湖的朋友;做了两个开创性的项目︰一个是参与
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条24小时播出新闻资讯的电视专业新闻频道,时为1999年,该频道後
来几年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商业计划,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可谓日进斗金;另一个是
开办、运营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有线数字电视项目,时为2002年,这个项目听说後来灰飞烟
灭了,很可惜,本来它应该也是一个日进斗金的项目;还有就是写了一部《古金兵器谱》
。2004年春夏之交,王怜花到北京工作,出于长期养成的、一定要选一张报纸看的读报习
惯,自然而然地选定了《新京报》。这个习惯的形成,和王怜花上学时读到的加缪的一句
话有关,加缪说︰“读报和通奸是现代人的特征。” 某一日,王怜花在《新京报》上看
到关于弗朗索瓦兹‧萨冈去世的报道,心有所感,写了一个帖子《因为萨冈,怀念萨冈》
,贴在网上。随後出差了几天,出差回来,在办公室翻看《新京报》,赫然发现这个帖子
已全文刊发在《新京报》上。正纳闷间,打开邮箱,看到一个署名胡少的人发来的邮件,
说是《新京报》的编辑,用了那个帖子。出于对汉语名字的敏感,“胡少”这个名字给曾
经自诩为“汉语手工艺人”的王怜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再无联系,直到2006年初,
王怜花突然接到胡少的电话,说想再版《古金兵器谱》。原来胡少已改行做了书商,正在
运作“胡杨文化”。随後胡、王二人约在西坝河畔的太和茶馆做一番详谈,这是他们第一
次见面。这一见,有分教,才发现二人原来竟是同门师兄弟,同出曹文轩教授门下——世
界确实很小,呵呵。
于是就有了这本《江湖外史》。
王怜花是个什麽样的人?
《古金兵器谱》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这使王怜花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慢慢地,
江湖上都以为《古金兵器谱》的作者应该是关于古龙和金庸的专家,其实,王怜花不过是
在借古金说事而已,所谓“借古金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本质上,《古金兵器谱》是
一部关于道路问题的书(这一点何帆博士说得准确而锐利)。关于古龙和金庸,王怜花的
看法是︰古龙和金庸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研究的;肯定会有“古迷”和“金迷”,但最
好不要有“古学”和“金学”。这个逻辑有点像王朔在别人将他和高尔基一块相提并论时
说的那样︰“别把我和人家比,否则,把人家比庸俗了,也把我比庸俗了。”不过,总是
不断有人问王怜花到底更喜欢谁,古龙还是金庸?王怜花的回答是︰“最早只读金庸,不
读古龙;後来也读古龙了;後来金庸和古龙轮流读;後来读古龙的时候更多了;现在,古
龙和金庸轮流读。”
因为《古金兵器谱》,王怜花认识了很多朋友,遭遇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比较有
意思。第一个故事是王怜花的朋友华年说的,华年说她的一个朋友,是一个做到很高职位
的、做市场的职业经理人,有一天读到了《古金兵器谱》的最後一章《尘土荣华 昔晦今
明》中的这段话︰
最後,当韦小宝身处不可调和的两难境地时,他想通了一个惟一的破解之道︰“老子不干
了。”不瞒诸位,这些年兄弟混迹江湖,每当碰上种种难题,就会想起韦小宝,并且学着
用韦小宝的方式和态度来对付,结果就会觉得没什麽大不了的,该低头时就低头,没有什
麽屈辱、压抑和郁闷,最多老子不干了。
据华年说,她的朋友读到这段话时突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跟着就辞职不干、退隐江湖了
,不久後,到一家刚刚开业的很有个性的小书店做义工帮忙打杂。呵呵。
第二个故事是王怜花自己说的,有一天,王怜花收到一个叫“烟花三月”的ID发来的MAIL
,说他喜欢文学,想系统地学文学,请王怜花帮忙开些书目。开书目的事是张之洞和胡适
之这样的人干的,王怜花绝不敢干这样的事,于是拖着没给回复。过了一阵,收到“烟花
三月”的第二封MAIL,说自己是北师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喜欢文学,想转到中文系
。王怜花觉得这个MAIL必须回了,就回复说其实学经济学是很不错的,说北师大的钟伟教
授经济学造诣高深,应该跟着好好学,可以帮忙介绍。很快王怜花就收到“烟花三月”的
第三封MAIL,说还是喜欢文学,想改学文学。王怜花想了想,回了如下三句话︰每个人都
需要有一个赚钱养活自己的职业;把爱好当职业很容易把爱好也给毁了;文学本质上是一
种享受,一种很隐秘的、自我的精神享受。过了几天,王怜花收到“烟花三月”的第四封
MAIL,只有一句话︰“文学本质上是一种享受。我明白了。谢谢。”
照王怜花看来,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道路问题的故事,至少都和道路问题有关。关于王怜
花是一个什麽样的人,网上一个叫“河马”的ID有一个很简明的答案︰写《古金兵器谱》
的男人,《谁会感到不安》的写者,写《美好十四行》的诗人。如果不嫌嗦,还可以列举
如下︰汉语手工艺人;自由主义者;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享乐主义者;一个倡导自己和员
工“努力工作、及时行乐”的人,“努力工作”是因为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努力工作,否
则就会饥寒交迫,“及时行乐”是努力工作的目的所在——呵呵,应该还是人生的意义所
在。
--
※ Origin: 交大次世代(bs2.to)
◆ From: 61-64-209-44-adsl-tpe.dynamic.so-net.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