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iicc (eiicc)
看板GMAT
标题[分享] 录取5间M7—MBA申请经验分享
时间Mon Mar 25 17:46:31 2024
(代发)
引言
一转眼,申请MBA (企业管理硕士) 已经是三年半前的事了。
我2021年入学MIT Sloan(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
2023年毕业,目前在美国的BCG(波士顿谘询公司)工作了半年,
一切终於开始慢慢稳定下来,
我也终於有时间和心力来好好回首这过去三年半的点点滴滴。
这篇是我记忆回溯最久的一篇,如果有记错或是已经改制的情况,也请大家见谅。
主要是因为常常有人询问我申请的经验,所以想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希望对需要的人有帮助!
另外,如果有在准备GMAT的人,
我4年前 (2020) 考完GMAT时也有写了一篇心得文【三战770】半年的忍痛杀G之路。
虽然GMAT已经改制,但我认为准备方法和经验还是有参考的价值,
所以还是决定「毫不抱歉地 (unapologetic)」 再次拿出来分享!(分享於留言处)
以下将分享我的申请策略、准备时程以及准备方法和资源,
中间也会穿插一些个人的心得体悟。
申请策略
一般美国MBA的申请有Round 1, 2, and 3三次机会,但同一间学校一届只能申请一次。
我是个非常没有信心的申请者,很害怕我M7 (“Magic 7”) 一间都申请不上,
但我又破釜沉舟一定要把自己弄出国,所以当初的策略是Round 1丢全部的M7,
如果不幸全军覆没,Round 2还有机会丢T15 (“Top 15”)。
我後来才认知到这个策略有多辛苦,因为申请essay其实要花很多时间琢磨,
所以好像很少人这样做。一般听到比较多的是Round 1先丢比较想去的M7,
Round 2再丢比较不想去的M7,但我没有这个勇气,
因为如果Round 2後才知道M7都没上,
Round 3通常是学校补齐学生多样性用的
(缺少哪个产业、哪个国籍、甚至哪个种族的人,就补那些),
录取率极低,等於要明年重新申请了。
但我一次申请7间学校的结果就是,
我7–8月的每一个周末的两个整天都在写essay和修改essay,
过了两个月的essay地狱。
准备时程
我是申请2021年那届入学,由於是申请Round 1,所以我在前一年就得开始准备了!
我2020年7月开始同时准备7间MBA的申请文件
(包括essays、推荐信和其他线上申请资料等),
9月截止日期前送出,10–11月间陆续面试,
11–12月所有学校陆续发出录取或拒绝信,隔年9月入学。
回头来看,其实Round 1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从申请上到入学之间真的有快一年,
但在拿到录取信那刻,你就会无心工作了……
我就是在2021年1月即离职,本来想说有时间来尝试不同的事物,
找个有趣的短工来做做,但8个月真的是个很尴尬的长度,机会实在不好找。
虽然我在这段时间还是有找到一些事情做,
包括在矽谷阿雅的新创公司Taelor做产品经理、
参加上海Bain(贝恩公司)的案例大赛、
帮Sloan的学姐Jossy做了一个skill-based volunteering(专业技能志工服务)的研究、
以及面试字节跳动海外广告的MBA暑期实习生
(都要拿到offer了,结果最後一关人资很惊讶地发现我还没入学MBA,
说这个职位只能收MBA一升二的同学,让我很傻眼),
但也因为不如预期的充实和顺利,
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existential crisis(存在危机)。
准备方法和资源
我有雇用MBA申请顾问来协助我准备,我认为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但是否需要顾问协助真的因人、因学校而异。
顾问对我帮助很大的原因在於,我不是在美国长大的小孩,并不熟悉美式的表达方式,
也不知道他们重视什麽经验,所以有可能虽有一身好故事,
却没有写到最吸引MBA Adcom (Admission Committee) 的故事。
最好的例子是,我有篇essay本来要写我高中在美国交换学生时,
参加cross country(越野跑)如何克服生理、心理和文化障碍,
展现我过人的决心和毅力。
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一段经历,因为我每天放学在沙漠中跑到快要死掉,
还是靠意志力撑完了一整学期,跑3英哩的成绩也从第一次比赛的38分钟,
进步到最後一次比赛的24分钟
(都过18年了,这些数字我还牢牢记得,就知道我多引以为傲)。
结果我的申请顾问直接叫我把那段删掉,
他说在美国高中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
而且我比赛又没有得名(有次还是倒数第二名),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就是这样跟我的顾问来来回回雕琢我的essay们两个月後,才送出成品。
申请顾问除了跟我一起打磨essay和检查线上申请资料外,也帮我模拟面试。
但我认为模拟面试只跟顾问练习是不够的,
我另外还找了各个MBA的校友和学长姊帮我模拟面试,
这样才能针对每个学校重视的部分来练习。
印象中,我总共练了接近40个模拟面试,
其中很多次都是约台湾的半夜2、3点来配合美国学长姊的时间,隔天照样起床去上班。
尽管如此辛苦,我仍然不建议离职准备MBA申请,
因为任何3个月以上的career gap都会需要在申请文件中解释,
如果最後又申请失利的话,要重新找工作的压力也很大。
大部份校友和学长姊都不是我一开始就认识的人,
而是在参加各个MBA活动
(包括info session, coffee chat和申请顾问办的分享会等)中遇到的。
我会尝试跟他们留下联络方式,或是加他们LinkedIn,活动之後跟他们保持联系和请教。
台湾的MBA圈子不算太大,也很温馨和热心,认识多了之後就会一个介绍一个,
几乎每个我遇到的人都非常用心给我建议,非常感人!
我现在也更能理解这种pay it forward(把爱传下去?)的精神,
因为每个人在MBA的旅途中真的都受过太多人的帮助。
我其实只跟申请顾问买了Stanford, Harvard和Wharton三间学校
(应该可以猜到这就是我心中的顺序),另外四间我是自己申请的。
由於已经从跟顾问的讨论中学到很多,加上有些学校的essay题目很接近,
可以拿写好的来改一改,所以剩下的自己申请也不会觉得太渺无头绪。
但我仍然有另外寻找朋友或是透过朋友介绍,
找到非常厉害又热心的校友帮我review essay。
这些帮助真的无价,也让我的申请过程充满感激与感动。
结语
我最後除了Harvard连面试都没拿到之外,另外6间学校都面试了,
然後我心中的第一志愿Stanford拿到备取,
其他5间(MIT, Wharton, Kellogg, Booth, and Columbia)都收到录取通知。
Stanford备取很有意思的是,学校会把你放回pool里面跟Round 2一起再审核一次,
结果我Round 2还是备取,就又被丢回池子加入Round 3,然後还是备取……
最後Stanford是在接近8月底时,可能确认入学的人数已经足够了,
才发给我一封拒绝信,我也就此跟我的dream school擦肩而过。
至於最後为什麽选择MIT呢?其实MIT原本不在我的前三名,
但我来MBA前一直想着我要转行成为Tech PM,甚至也幻想来做个Tech startup,
那要做Tech就要找码农,而哪里码农产量最丰厚且品质优良?
当然是MIT!而且MIT有 “One MIT” policy,也就是打破学院的疆界,
只要是MIT人都可以自由选修其他学院的课,
所以在MBA的课堂和活动上有可能会遇到主修CS (Computer Science)
的大学生、学都市规划的硕士生、或研究太空材料的博後,各种人类应有尽有。
如果带着非常明确的创业目标和决心来MIT,真的有很大机率能找到创业夥伴。
我真的有好几个同学找到创业夥伴後就休学不读,跑去创业了!
另外,MIT学生还可以cross register(跨校选修)哈佛的课,
申请不上至少还能让我有机会去感受一下哈佛课程的水准、
拿个哈佛学生证假装一下(其实只是participant证,
但哈佛学生来MIT修课我们都会发给他们一模一样的MIT学生证,非常不公平!)
最後,波士顿相较费城或芝加哥还是稍微更吸引人一点,
综合考量之下,MIT这批黑马就意外胜出,
也让波士顿成为我接下来两年缔造各种回忆,充满欢笑,也充满泪水的地方。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14.43.158.142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GMAT/M.1711359994.A.C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