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radredtade (☆☆☆☆☆☆☆)
看板Education
标题[新闻] 考试升学最公平?同样努力的孩子 指考命
时间Thu Aug 31 19:55:12 2017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65693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台大与清大针对入学方式对杠,再度引发多元入学与考试分发哪种才「公平」的争论。考
试分发真的比较公平、也最能促进阶级流动吗?从数据上来看恐怕并非如此。
根据教育部统计,透过考试分发进入台大的学生,有超过50%的居住地家庭所得集中在全
国前10%。反观仅有8.8%的低收入户学生,能透过考试分发进入顶尖大学,剩余超过七
成的低收学生皆进入私校。相较其他入学管道,可以发现考试分发并未有利弱势族群向上
流动。
为什麽如今的升学制度,多半仍对「富孩子」较有利?在一片吹捧榜首的报导中,我们时
常忽略在努力和天赋之外,「资本差距」所造成的起跑点不平等。透过以下几个真实案例
,可以看到不同的家庭资源,给孩子带来什麽影响。
中产阶级家庭:多元发展、培养创造力
儿子现就读台大材料系的吴妈妈,反映的是中产阶级父母的教养典型,在看似放任孩子、
培养独立人格的背後,处处其实是用心栽培的痕迹。
从儿子还在婴幼儿时期,吴妈妈就相当注重「晚安时间」,在儿子睡前放下手边的所有工
作,专心陪伴孩子玩耍至少一小时。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撰写的《阶级世代》一书,对孩子全神贯注,是其在成长中的重
要资源,每日对孩子拨出60分钟的「特别时间」,能够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日後表
现得更好。
中产阶级的另一项教养风格是追求多元发展,而不只是独尊智育。吴妈妈说,自己从未要
求过儿子的成绩,反而会精心为他安排各种不同的休闲活动,如棒球营、美国游学、全家
周末去赏鸟,甚至还会陪儿子一同去网咖。从英文到滑雪,吴妈妈坚持不管任何活动,在
最开始的阶段,一定要有最专业的师资带领,所以她会先打听好所有相关资讯,希望在老
师系统化的指导下,让孩子建立自信的正向循环。
吴妈妈也常在生活中,对孩子机会教育。像是会要求孩子,在全家出国自助旅行前,去安
排行程的大小事,自己再跟孩子讨论不同执行方式的优缺点,她希望透过这样的日常实践
,让儿子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并学习组织任务。
相较於劳工阶级的父母期待孩子「守规矩」,中产阶级的父母则以「创造力」为优先,在
台大社会系教授蓝佩嘉的研究《做父母、做阶级:亲职叙事、教养实作与阶级不平等》中
,形容这样的互动模式有助於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以及培养专业白领的工作态度。
工农阶级家庭:资讯匮乏、没钱学才艺
在台湾的另一端,屏东县佳冬高农的孩子,却是在另一种教养风格下长大。
佳冬高农老师刘育勳表示,因为学生的父母多半从事农业,作息都要顺应作业时间,无法
像一般上班族的父母配合孩子的上学时间,所以孩子都是在放任的方式下成长。也因为农
作忙碌、通勤成本高的缘故,父母也鲜少会参与孩子的学校活动,对这些父母来说,中产
阶级那套「精心规划」的教养风格,有现实的门槛。
在时间与金钱等各项资本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劳工家庭发展出另一套教养方式。
在蓝佩嘉的研究中,根据追求阶级流动与否,可分为「顺应自然造化」和「培养阶级流动
力」两种策略。在采访过程里,从晶晶(化名)和黄罗生的回答中,可看出两种策略的影
响。
就读佳冬高农的晶晶,父母早早就离异,担任铁工的父亲采取的是「顺应自然造化」策略
。从小就对音乐有相当兴趣的她,却无法像中产阶级的孩子一般,由父母花钱送去才艺班
学习。晶晶坦言,自己曾几次向父亲提出学钢琴的要求,但父亲却认为智育以外的栽培「
没必要」,额外的活动相当浪费钱,所以晶晶的休闲活动都以看网路和电视为主。但根据
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的《阶级世代》研究,课外活动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学习动机
、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隐形资产。
父亲对晶晶的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总认为上天自然有其安排,所以不愿意担任引导她的角
色,此在表面上看来,虽同样追求孩子「自然成长」,但实行方式却与中产阶级大不相同
;而担任晶晶主要照顾者的祖母在她有疑惑时,也仅能以「这些我都不懂啦」来回应,使
得隔代教养下的她常感到茫然与孤独,「有时候会很希望自己是被期待的,但我常常不知
道该怎麽办,就觉得人生好像暂停了,」晶晶说。
台大政治学系及社会学系双学士毕业的黄罗生,则描绘了「培养阶级流动力」的教养样貌
。出身自工人阶级的父母,选择将教育工作长期外包给补习班,并且搬家到教育资源相对
丰富的台中。为了赚取小孩的学费,黄罗生的父亲花很多时间在加班上,常常清早六、七
点就出门,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黄罗生坦言,在升学主义下,补习往往是劳工阶级家庭认为,最能快速促进阶级流动的方
式。「但有时候资讯的缺乏,才是孩子发展差异的关键,」黄罗生表示,劳工阶级的家庭
往往因为经济与时间的匮乏,以及缺乏相关的人脉管道,往往难以去深入了解当下的升学
制度,连带因为没有建立有价值的弱连结,而不能如中产阶级家庭般,提早为孩子拟定策
略、做准备。
「我不会说天赋跟努力就能成功,像我这样能够成功扭转的例子是少数,」黄罗生说。
教育制度偏向中产阶级,忽略阶级差异
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对劳工家庭较不利。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石易平在受访时表示,
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以中产阶级为设计中心,学校强调孩子跟父母一同实作的能力,却忽略
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时间、金钱来达到要求,显现了学校往往预设家庭中有照顾者能够专
职陪伴孩子,或是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固定工时,而罔顾了不同劳动者的处境。
「就像现在许多孩子的暑假作业,会要求跟家人一起做家事、做美劳,但劳动阶级的家长
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来与孩子好好共同完成,」石易平说。对身处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父
母来说,必须以时间来换取金钱,所以常常需要兼职、加班、轮班,漫长的工时往往会局
限家庭时间,也遑论实现中产阶级那样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的教养方式。
石易平也表示,教育系统的功能不应该由补习班来支撑,但台湾的情况却是「两者缺一不
可」,让没有进入补习班的孩子跟不上课程进度。
例如许多中产阶级的孩子早就在外头补过英文,部份学校老师也习以为常,预设大家已经
都学过了,而在基础的地方简单带过,连带使得没钱补习的孩子,在英文学习上与同侪形
成更大落差。
学校资源不均,深化阶级落差
蓝佩嘉认为,考试并非最公平的方式,社会却有种迷思,以为「联考才是公平的,应该恢
复联考」。这样的观点忽略了考试是「形式公平」,教育机会均等追求的却是「立足点」
的平等,「我们不能只看到分数的结果,却没看到前端因为资源造成的学习落差,」蓝佩
嘉说。
资源的重分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台湾教育长期追踪资料库」等资料,当前的大
学招考方式,对家庭社经资源多的学生有利。而吊诡的是资源多的学生,考进公立大学的
比率,远高於家庭社经资源少的学生,但政府教育预算的规划,却是公立大学远比私立大
学丰厚,这使得原本就处於弱势的学生更加辛苦,要花大钱才能得到一张文凭。
蓝佩嘉指出,家庭的资源差距难以弭平,但台湾最大问题在於学校不但没有缩短落差,反
而因公私立大学预算分配不均,更加剧了原本阶级僵化的现象。身背助学贷款的弱势学生
,不仅毕业即扛下沉重债务,学历可能还不被社会肯定。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NGO组织「为台湾而教」(Teach For Taiwan)行销企划组组长张维芳表示,最重要的是
如何让不同领域的人才关注教育议题,并透过合作来发挥长期影响力。因此Teach For
Taiwan招募青年教师进入偏乡,并在两年计划期满之後,回归到台湾各处,在不同领域共
同发声,成为改善教育不平等的推动者。
体制内力量带来的改变,超乎想像。张维芳说,曾有一个学生阿为认为自己「爸爸车祸、
没有妈妈,除了辍学赚钱,还有什麽选择?」所幸阿为的老师努力替他寻找各种帮助,还
鼓励阿为回到校园,朝绘画精进,毕业时阿为不仅得了全国绘画大奖,还写了卡片告诉老
师:「谢谢老师对我有盼望。」
「非洲有一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张维芳表示,解方不是让每一个
孩子都变成升学主义下的胜利者,真正的平等是让教育系统陪伴弱势的孩子成长,提供更
丰富的资讯,让孩子有机会做多元的决定,不要因为没有资源,就被迫选择了现实安排好
的路,而丧失了选择。
文/ 邱方廷(实习记者)、吴宗懋(实习记者)
原标题/两个孩子指考命运为何大不同? 100秒告诉你
--
http://imgur.com/AwOxP9s
http://imgur.com/KnnMHiN
http://imgur.com/69yQ098
http://imgur.com/5ToGxBC
http://imgur.com/PTrggRY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82.235.124.113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Education/M.1504180516.A.E7F.html
1F:→ nzj: 不考试花的钱不会比较少 因为玩你的方式更多 要补更多 11/06 12:33
2F:→ nzj: 这种数据没啥价值 因为不考试的制度的数据在哪 11/06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