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ting182 (anonymous)
看板Education
标题[新闻] 森林小学毕业生的故事
时间Fri Aug 7 23:38:45 2015
第一次发文请多多指教!!!
http://pnn.pts.org.tw/main/2015/07/16/%E3%80%90%E8%AA%AC%E6%95%99%E3%80%91%E6%A3%AE%E6%9E%97%E5%B0%8F%E5%AD%B8%E7%95%A2%E6%A5%AD%E7%94%9F%E7%9A%84%E6%95%85%E4%BA%8B/
新闻来源:公视新闻议题中心
【説教】森林小学毕业生的故事
2015/07/16
文 / 朱台翔
森小已不知有多少毕业生了;
他们在校时、离校後,只要有机会,孩子们与孩子们的爸妈,
总是乐於述说毕业後的点点滴滴。
从女儿上国中的第一天开始,只要是上学的日子,
她都会一大早就起床,六点半陪着女儿出门,
搭捷运,再走一段路,送到学校後,直接去上班。
由於每天都要早起,每个星期到了星期三,
她就非常疲累,而这样的感觉让她更能体会女儿的辛苦。
也曾经想过:不要陪了!
但是,她不愿意让女儿独自去面对一些不太合理的事。
譬如,不能睡饱、不能好好地吃早餐,
拼命地赶在七点半之前到学校,
只是为了要打扫和参加朝会;
有的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先画重点,接着,就不断地考试;
国文老师要求孩子,考「注释」时,要写得跟课本上的一样,
一个字都不能错;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说,学运的那些学生都是暴民…
女儿的成绩不错,但并不喜欢这样的学校生活,
尽管这样,还是愿意试着把自己安在这个环境里,
这需要很大的支持。所以,无论如何,她每天都要陪着女儿一起出门。
由於不是开车,而是搭捷运和走路,一路上,
母女俩儿总是边走边聊,有的时候,
女儿会说那一阵子正在想的事,
譬如:「蒋中正到底是谁啊?为什麽学校里要放他的铜像?」
「校长真的在乎礼貌吗?为什麽学生跟他打招呼,他都不理人?」
有的时候,会分享学习的经验:「妈妈,你知道裸子植物是什麽吗?」
或是谈一下朋友之间的相处。
书包很重,等捷运时,女儿偶尔会撒娇地往她身上靠过来,
她就赶紧上前托住书包,减轻小家伙的负担。
走在路上,女儿习惯拉着她的手。不管聊的是什麽话题,
想到,她就会按一按手心里的小手,或是紧紧地握着。
每一回,要说再见的时候,女儿都会特别地看她一眼,
眼神里除了有微笑和眷恋,还有笃定和无畏。
跟老师谈自己的看法
他念的国中,每个星期都有秩序比赛,
由任课老师从「优、良、可、劣」中勾选一项,
「优」越多的班级分数就越高。
开学以来,他们班连着得了好几面奖牌,
有一个星期没得到,导师就在班会上说:「这个礼拜都没有勾到『优』,
才没有得到奖牌,你们说要怎麽样处置,才会得到?」
很快的,大家做了决定:
只要哪一节课没有得到「优」,全班就罚抄课文。
当时,他只是觉得这个规定有一点怪,但又想不出有什麽地方不对。
过了几天,就被勾了一个「良」,
当天,全班被罚抄课文。他没有抄,
老师说:「不抄的人,放学留下来。」
放学後,他就回家了。晚上,接到老师的电话:
「这个规定也是班上自己定的,你们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你要抄,明天交!」
等到他要抄的时候,把整件事仔细地想了一遍,才弄清楚那个规定怪在哪里。
於是,隔天,找老师谈。
他说:「你这种『连坐法』是在谬杀班上的和平,因为罚抄几次以後,
就会造成『不吵的人』和『吵的人』之间的对立,
会觉得:『不管怎样,就是你害班上抄那麽多。』
这其实是老师设计好的,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控制那些『不听话』的人,
让那些亢奋的同学,最後,乖乖地闭嘴,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过这样的生活。」
看老师没有说话,他继续说:
「请你以我的观点来想一下,我有什麽感受?
我该怎麽解决这个问题?你罚我抄,
我是不是会转过身去抱怨那些讲话的人:『你怎麽害我做这件事?』
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啊!他们并没有对我做什麽不好的事,
只是因为他们上课讲话,任课老师不高兴,你就来处罚我。
你要我去恨这个老师?还是恨这个同学?还是恨那些定这个规则的同学?
这让我非常为难。」
听他说到这里,老师沉默了好一会儿,
然後说:「看来,你还满无辜的。」
隔天,又有一个任课老师勾了「良」,
就在大家担心「不知道这一次又要抄多少?」的时候,
老师却像完全忘记有那个规定似的,没有提罚抄的事。
孩子写信给自己
她带的六年级的这个班就要毕业了,这一天,
她请孩子们回想过去某一段「想到,都还会难受」的经验,
并且,针对那个经验,写一封信给「当时的那位小孩」,
对「他」说说话;照顾小时候的自己。
一个孩子写的是:「一年级时,我们几个男生,下课就拿石头互相丢来丢去,
老师每天罚我们站,说我们是『恐怖份子』,叫其他的小孩不要接近我们。」
他跟「当时的小孩」说:「你一定觉得很茫然,有一种被排挤、被冷落、被放弃的感觉。
不过,你如果能看见你的未来,就好了;
要不是那个老师那样对你,你就不会转学,就不会遇到现在的老师。」
一个孩子写的是:「刚转来这个班,听到有三个人说讨厌自己,
那个学期几乎和全班的人都吵过架。」他跟「当时的小孩」说:
「你那麽小又那麽敏感,常常误解别人说的话,心情一定很苦闷。
你是从谷底爬起来的,中间会遇到『落石』,但正因为这样,
你要继续往上爬,绝不要被困住了。」
有一个孩子写着:「妈妈常常说要有自信、要爱自己,
但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麽大家都不喜欢我?
现在,我要告诉『那位孩子』:你已经很赞了!你做得很好,我很爱你!」
还有不同的孩子写着不同的过去;「小时候曾经走失过」、
「不乖,被关在厕所」、「爸妈离婚前的争吵」、「要看大人的脸色」…。
当初设计这个教案,只是想要帮助小孩,没有想到,
更帮了自己;在这之前,她偶尔还会「无奈」於某个孩子的不积极,
但是,看到那个孩子所写的内容,知道他曾经是怎麽样地被对待,
就觉得对那孩子很抱歉;当她真正了解一个人的过去,
就发现自己将他错看了很久、很久。
她决定在毕业之前,都要好好地疼惜那个孩子。
事实上,隔天,她就发现她和那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全新的了。
而关於这一点,她相信那个孩子也感觉到了,
因为孩子看她的眼神多了信任与柔软。
有人说,一个人一旦被了解就会有力量改变,看来,
这个「有力量」指的不只是那位被了解的小孩,
还包括了有机会了解那位小孩的她自己。
坐不住,要吃药吗?
他今年大三,受邀参加一个国小衔接国中的座谈会。
一位爸爸问:「小孩过动,上课坐不住,要吃药吗?」他以过来人的身份说:
「小时候,大人常说我过动,带我看医生。
妈妈听说在青春期吃那个药,会抑制生长,就没有给我吃。
我一直都是靠理智让自己坐在位子上。
通常,坐不住,是因为不耐烦、坐立难安,如果能换一个姿势,
特别是站起来伸展一下,就会比较舒服。可是,在一些正式的场合,
譬如,上课、演讲、典礼,如果自己站起来,可能会造成老师、讲员、同学的分心,
甚至影响活动的进行,想到这里,我就放弃了。不过,
找其他的替代方法,像是捏自己脚、在位子上拉拉手的筋,
做一些小的舒展动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想像;
继续昨天没有做完的梦、编一个不真实的故事,这样,时间过得比较快。
国中三年,我每天放学都会打两个小时的篮球,打到精疲力竭,
这大幅降低了我坐不住的机会,有一点像是跟自己约定:
白天安分一点,放学以後,要打多久都可以。没有想到,
这个生活习惯,反而让我国三的成绩一直保持班上前三名,
後来,念公立高中。高三考学测之前,为了念书可以念得更久,
我突发奇想:不然,试试看吃那个药。吃了药,
果然很容易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因为不会想了!
我的解题习惯是,如果这个解法太慢,算到一半,就会换。
但吃了药之後,我会用唯一想到的解法算到底。有一次,
一个数学题组,竟然花了两个小时才算完。当时,很惊讶;
怎麽可以专注这麽久?怎麽效率变得这麽差?
停药之後,又跟以前一样了;虽然会分心,但很能想事情。
我认为过动不是病,是比较高阶的大脑处理模式,
同时注意眼前的事和周遭的事,才会分心。吃药,
只是压抑思考,你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行为。」
没有想到,不等他做结论,那位提问的爸爸就打断他说:
「我明白了。要不要给小孩吃药,就看我们到底『要』什麽,
是要他不分心呢,还是要他会想事情。」
我们是一起的!
魏德圣导演是森林小学的家长,儿子念六年级;
是一个既有自己的想法又很温和的孩子。
这一天,我特别问魏导:「你为他做了什麽?怎麽教出这麽好的小孩?」
他说:「我好像没有做什麽,儿子念森小,
是很早以前就计画好的,我非常认同森小的教育方式,
从小,就没有打过他。他小时候很黏妈妈,
一到四年级的时候,我正在拍【赛德克巴莱】,比较忙。
他五年级以後,就开始黏我。」他又说了一遍:
「我真的没有做什麽。」然後,话锋一转:
「去年寒假,我们一起去走路,从台东到花莲,走了180公里。」
他说:「前年,我跟几个朋友一起环岛,走过那一圈,体会很多;
走路让头脑变得很清楚,可以解决的事,会找到方法,解决不了的事,
可以释怀。那个时候,我就决定,无论如何,我都要跟儿子去一趟。
我们从台东出发,是有计画性的走路;
今天走到哪里就休息、找旅馆,当天晚上再一起商量、讨论:
明天要走到哪里、什麽时候吃饭、休息…
按照Google的路线图走,我都会问儿子要走哪一条?
要走近的?还是走有趣的?他几乎都选有趣的路,
平均一天走二十到二十三公里。
我们不但一起讨论、做决定,遇到问题也是两个人一起解决。
譬如,在花莲,有一个地方,走到那里才知道Google要我们过河。
还好是枯水期,踩石头、跳过溪流,但接着要面对的是河堤,
有两个人高,怎麽办呢?我先背着他,让他往上爬,托住他的脚把他顶上去,
换我撑上去的时候,他从上面拉我。
最後一天,走了二十六公里,走完,把那双磨损得很厉害的鞋子包好,丢掉,
穿着拖鞋上火车,回家。」
一开始听到他陪儿子走了十天的路,心里想:
「哇?花了这麽多的时间,你还说『没有为他做什麽』?」
但听到後来,我才有一点明白,
原来,魏德圣指的是,他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
既不教孩子,也不指导孩子,而是如他所说的:
「我们是一起的!他帮我,我帮他,遇到问题,彼此帮忙解决。」
本文作者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森林小学校长。
本专栏内容为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公共电视立场。
特色图片: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森林小学 提供
........
以上,刚查了板上应该没人分享过,
前两天去教育部听了高中生的谈话,他们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
今天要关心的不止是黑箱、不止是课纲
还要大家一起关注台湾的教育,
长久以来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要怎麽来改变它
真的很汗颜也很高兴台湾有这麽好的一群高中生在为教育作努力。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22.116.166.52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Education/M.1438961928.A.2A5.html
1F:→ louic: 不予置评..只有过程,没有後续 08/08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