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quiem (Babi Yar)
看板DummyHistory
标题Re: [假设] 二战要是日德夹攻苏联
时间Tue Aug 30 05:02:44 2005
※ 引述《sythen (我在沉沦 嘿嘿.....)》之铭言:
: ※ 引述《innominate (innominate)》之铭言:
: : ^^^^^^^^^^^^^^^^^^^^^^^^
: : ^^^^^^^^^^^^^^^
: : 阁下不觉得这两句话好像有点自相矛盾?
: : 为什麽日军的数量就不是质量?
: : 如果日军完全不打中国跟对美宣战
: : 动员数百万人进攻苏联
: : 难道苏联真的都不痛不痒?
: : 就真的能够同时对德对日谈笑用兵?
: : 就算诺门罕的时候苏联把日本打的哇哇叫
: ^^^^^^^^^^^^^^^^^^^^^^^^^^^^^^^^^^^^^^^
: : 苏联在那场战役中放的部队有比日本少?
: : 然後都没有伤亡?
: : 日军是很弱没有错,但还不至於这麽不堪
: 可是日军可能不跟中国作战吗?
: 就算没有发生卢沟桥事变
: 应该还是会发生西安事变的
: 而且就算能拖个几年
: 等蒋公剿共剿完应该还是会回头对付日军
: 那还是会陷入两面作战
: 据说是关东军内部的检讨资料:
: ----------------------------------------------------------------------------
: 在1990年之前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研究都认为日本军是输家,但是在苏联倒台以後
: 从苏联军解密的资料发现,诺门罕的苏联军死伤者为25,565人以上,日本仅有
: 17,405人死伤,另外日本军的战车损害为29辆,而苏联军战车损毁179辆。
: 虽然当时陆军下令所有参予的士兵事後不得张扬(缄口令),但是战後一般民众普
: 遍认为日本军在这场仗是大大的失败,直到前苏联解体後的解密文件出来後对两
: 军胜败才开始有争论...
: ----------------------------------------------------------------------------
: 巴哈姆特Strategy板曾经有人发表的文章
: 硬打的话可能也不会不行
: 可是日军能打两面作战吗.....
关於诺蒙汗,我之前在别处写过一些数据:
「根据公刊战史译本「九一八事变与关东军」分册(国防部编译的
日军队华作战纪要丛书之一)关於关东军
损失的部分,列了一张损失表。时间是战事规模比较大而正规的第二次
诺蒙汗事件1939.6.10-1939.9)。这是由军医单-位所列的部队损耗表。
参战部队共计58925名,死亡7306名,生死不明1021名-。而《迈向太平洋
战争之道》一书则略提及四个月的诺蒙汗事件(1939.5.8--1939.9.16)
日方参战56000余名,损失为战死8440,负伤8766名。-这些数据不包括
物质的损失。各项资料唯一一致的数据是:整场四个月的战役,最主要的
参战骨干步兵第二十三师团(小松原师团)损失(含伤亡两者)高达 73%。
师团战力等於全灭。
而苏蒙军的损失,根据《迈向太平洋战争之道》一书提及,并不明确,但根据
东京大审结果,有九千名以上。另外着有诺蒙汗战史专书的一位作者,
(他的诺蒙汗专着我找不到)於"The Soviet military medical service"
一书中则提到此事件苏蒙方产生了10000死者与伤者,2225 病患。苏军损失
的物资损失依然未提。
这是就人数而言。另外,日军战车队只动用了第三第四两个联队(中-战车约
70-80辆),但参战约十日便撤离战场。苏蒙军则是一直都有战车在战场上。
由於地形的关系,苏军-炮兵一直保有河西岸的高地,日军的集结尽收眼底,
但日军只能看到一些陵线和隐隐约约的阵地而已。同时苏军并搭配了在七月八月
战事中单日「至少」落弹一千枚以上的强大炮兵。弹药充裕不在话下。相反的,
日军於八月上旬以约80门左右的重炮实施的反炮击,只准备了大约五个基数的
弹药,等於半个会战份。苏军炮兵以及地势非常有效的打击了日军的行动。」
就单一一场战役而言,日军的不利之处相当多。日军战场距离最近
的铁道站较之苏联军为远,日军为仰攻,而主力部队大多是刚下部队
的新兵。因此,能有相似的死伤人数已经算是万幸。甚至可以说是
战术与纪律上获得胜利。
(关於小松原师团,我过往写过的纪录是:
「在公刊战史的附录里,在7月到9月初这一段时期里,
23师团的参战人数是15000人左右。另外,损失战力的计算方-式是把
伤者加亡者的和除以总参战人数。在日本陆军的定义里,损失30%战力
算做「失去战斗能力」。师团损失50%战力算是「全灭」,至於损失70%
战力的师团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师团了。23师团在经历将近十天的物质海
大反击後,失去70%以上的战力之後依然能撤出两千名以上的部队,算是
非常有训练了。此外,23师团并非特别优异的师团,在五月初的第一次
诺蒙汗事件发生的时候,23师团还接受了不少来自日本本土较为温暖地带
的新兵,刚要接受北方极地气候的作战训练。
至於这个师团为什麽比较倒楣。那是因为这个师团至始至终都是诺蒙-汗
事变的主力。七月初日军的主要进攻计划,即哈尔哈河渡河作战是以-这个
师团的部队和战车第一团为主攻。八月末苏军反攻时,占领哈尔哈河
东岸主要高地的也是以这个师团的部队为主。而这些高地是苏军主要的
目标。」)
但是最致命的伤害在於指挥体系。日军中阶军官,参谋,下克上的情况
相当严重。关东军动用师团,无须经过大本营许可,独断专行。而战争
开始之後,在火力与物力差距极大的状况下,仍坚持进攻。而进攻方式
又相当保留(如战车部队在七月初遭遇大量损害之後立刻後撤),加上
後勤本身就差,导致最後在与苏联军物力差距相当多的状况下,不但连
原来「调整满蒙国境」的目标没有达到,还差点酿成全面战争。
另外,日本在诺蒙汗事件之後,以及派遣去欧洲考察的山下考察团之後
,其实已经试图将装甲部队转变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部队,虽然不能
将装甲主兵称为主流思想,但至少步兵主兵的思想可以得到适当的调和。
不过引进新的作战方式,必须考虑社会条件:当农村失业年轻人增加,
城市没有工业可以吸纳这些年轻人的时候,军队担负起吸收年轻人的
社会责任,所以军队最不缺乏的就是步兵。再加上一个有着非常适合
驱使步兵的权威体制,这样的战争组织要怎麽转变为工业化,技术与
後勤导向的战争机器?
物力与科技力仅仅是战争的一环,背後的问题在於日本的战争组织和
思想没有办法适应新的战争方式。关於政略与组织的问题,再次转贴
过去所写的:
「在 1939.4 订定的国境问题
处理纲领中强调,国境问题基本方针为不扩大冲突。其中规定统帅权在大本营。
也就是说,大本营有权节制兵力的使用,以免在扩大满州军备计画尚未完备时
便掀起对苏全面战争。但纲领也规定,
但关东军有权在不扩大纷争的原则下动用武力处理现地国境问题。
然而,关东军在五月初接获蒙军六百人(实际七十人)越过哈尔哈河的消息
後,小松原师团长独断派出将近联队之兵力进行威力搜索与扫荡,但
其搜索队在跨越国境(满州国宣称哈尔哈河为其国境线)遭数量多倍之蒙军
反击而遭包围歼灭。
於是关东军tsuji,服部等主战参谋压迫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以收拾
国境外战死者屍体与具有报复意味的「严惩苏蒙越过国境」为由,
向关东军要求出动大兵力一举解决国境问题。而後接受此一立场的关东军便向
大本营要求主动出击。大本营中反对声浪虽然颇大,但最终在路相阪桓贞四郎
的裁夺下勉强同意关东军主动攻击。
同时,关东军在六月末预先以航空部队空袭满州国境外的塔穆斯克机场,
获得重大战果,并掌握了七月初的战场制空权。但此举为关东军一意孤行,
大本营事後才知道这项计划。此时,关东军已不受大本营节制,独断独行,
严重违反国境问题处理纲领的要旨。
七月初发动主动攻击,跨越哈尔哈河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战车队
便是此时首度参战。在损失过大的情况下,关东军决定温存装甲兵力,
而以纯粹步兵应战。加上七月初苏联军的装甲兵力受到重大打击,因此
并未预料到战车进一步留置现地的必要性。
七月的攻势受阻,关东军进而向大本营要来重炮部队,希望向苏军发起
反炮战,以消灭对日军步兵威胁最大的,位於高处的苏军炮兵。但关东军
对敌估计过低(情报工作是整场战役关东军的重大缺失。关东军一直都误判
对方兵力,致使对方实际兵力高达关东军估计的至少两倍以上),以致於
炮兵弹药数量皆有所不足。虽然消灭了相当的苏军炮兵,但并未使之
失去战力,而本身也出现了重大损害。
最後关东军并误判了八月末苏联反攻兵力之规模,同时还计划运用更大兵力
反攻。最後,在大本营强力要求下,终於撤兵。西方欧战刚起,苏联也无心
恋战,故於九月十六号签订停战协议并举行交换遗体的仪式。
这场战役中,关东军先是下克上,司令部被作战参谋的意见牵着鼻子走,
同时又侵犯大本营的统帅权,独断独行,差一点把国境事件惹成与苏开战,
这是关东军的错误。
至於关东军的暧昧之处,在於先是要求严惩跨越国境的行为,但是
又不想把事情闹大,继之以情报不灵;故在用兵上,关东军反反覆覆。
投入战车队,但并未好好使用,而於产生损失时便撤回。低估对手对国境
问题的重视,让炮兵队虽然参战,但却没有足够弹药与数量进行反炮战,
故而步兵队无法进行後续攻击。
统帅权问题或情报问题在各国多少都有(如希特勒也插手作战过深),
但对日本陆军来说,诺蒙汗之後并未吸取这方面的教训,以致次年发生
现地指挥官强行进驻法属印度,最终导致美日战争的结果,就是个例子。
但其他较为战术层面的问题,如战车战威力不足等问题,武器装备不足
等问题,日本陆军倒是有设法解决就是了。
所以,如果说日本陆军烂在政略(他们一直搞不清,苏联并不把这场战役
当成的国境问题在打,而是深怕这是进攻苏联的前哨战,并威胁到西伯利
亚铁路,重演大正时期日军藉反共为名,趁苏联建国时占领西伯利亚的历
史。因此他们错估了这场战役对苏联的重要性)与军政,
这我没话说。但同时我也要指出,这不仅仅是陆军的问题,而是整个
战前日本政治体系与整体国策的问题,完全归责於陆军亦非恰当。」
在1941年的日军,科技与物力差距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个差距背後,
是一个问题重重的宪法,以及混沌不明,判断失衡的政略,加上一个没有办法
吸收新的工业技术和新的作战方式的战争组织,导致这些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这样的国家,要对另一个工业化国家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是会产生问题的。
※ 编辑: requiem 来自: 163.21.243.59 (08/30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