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atisuya (伊达枫NNNN)
看板DummyHistory
标题Re: [假设] 若光绪皇帝多活的个20年
时间Fri Oct 29 23:37:16 2004
※ 引述《pxzpxy (爱吃芭乐的拔辣NN )》之铭言:
: 最近突然想到一个怪怪的问题
: 就是如果当初光绪没被慈禧害死(我一直是这样认为)
^^^^^^^^^^^^
是不是慈禧指使不明,
不过根据台大历史学报最新的第三十三期241页针对伍廷芳的论文中,
指出伍氏曾向日本公使透露,一旦太后有事,光绪必定会被李莲英、袁世凯等为了
自身安全而谋杀。希望能够透过公使救援.....
可信度如何,只有天知道。
不过两宫这麽巧的崩逝在几乎同一时间,事情的确不单纯。
: 在多活个20年,而慈禧还是死在1908年,哪会怎样?
: 个人认为:光绪把袁世凯给砍了,就没有南北议和
^^^^^^
近年来流传着为小袁翻案的文章,
名作家高阳有一篇专文论述,小弟摘要如下:
序言:
戊戍政变=这场发生在西元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当清德
宗光绪帝正雷厉风行的推行新政时,隐居颐和园的慈禧太后忽然出面训政,囚
德宗而捕杀六君子。历史上皆记载此次政变,出自於谭嗣同密访袁世凯,要求
他派兵为颐和园挟持慈禧太后,而袁反而向荣禄密告,方才引发这场政变。
高阳在文章中指出,戊戍政变实际上并非如上述一般史实,而是另有内幕:
1.这是场极大的阴谋,即使在事情二三十年後,许多当事人在政坛仍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他们保持沉默,或是着书抹黑,因此,了解内幕的人,也不敢揭
发。
2.记载事件的人对於背景了解不足,以讹传讹使真相更混乱。
3.国际上错误的报告,反而被认为是正确的消息。如荣禄在阴历八月十二之
前都一直在天津,日本情报人员却误报荣禄在八月初曾进京。
4.李鸿章在德国占领胶州湾事件中,有出卖国家利益的地方,近年方才被发
觉,这是引发政变的一关键。
5.很多人都忽略了当时在野的翁同龢。
6.袁世凯的戊戍日记是当时他迫於现实不得不做的伪证。因为以当时袁世凯
的立场,要杀荣禄,劫持慈禧太后,简直是天方夜谭。谭嗣同除非疯了,不然不
可能有此提案!(伊达枫按:然我看一些着作描述这段的时候,都说当时德宗已
经陷於困境,谭嗣同受密诏,已经处於神经质的状态,不知可信否?)
壹:导火线
甲午战争後的产物,就是戊戍政变。这场大败,清朝引之为奇耻大辱,朝野
上下无不希望雪恨。但手段跟路线,则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力自强,以德宗为主的帝派,首领为翁同龢跟张荫桓。
第二种是主张以夷制夷,以慈禧太后为主,是为后党,领袖是李鸿章。但是
李在跟俄国交涉中中了圈套且被贿赂,甲午战争後也逐渐退出政权中心。
翁同龢在帝后政权转移中以帝师身分成为官僚领袖,但是他有许多地方逐渐
引发慈禧太后的厌恶:第一,太顺着德宗,不能辅之以正;二,不切实际,爱
唱高调(伊达枫按:就是电视剧满末那个爱打嘴炮的嘴脸啦!太后英明~);三,
缺乏知人之明,会引进危险人物。
由於母子失和,所以约在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太后一度大力干涉政务。最後
德宗向慈禧太后摊牌,说要嘛就你全收回,不然就放手让我干。慈禧太后让步,
而光绪给的保证是绝对尊重太后意见。
因此,光绪二十年後,翁同龢、恭王先後入主,李鸿章等人淡出政坛。
贰:李鸿章跟翁同龢
翁同龢主政後,引张荫桓为左右手,担任总署大臣实际权力跟军机处大臣同
等重要。
而李鸿章在游历各国并与俄国签定密约回来後,声望在国际已经是连恭王都
要容忍他插口的地步,事实上他也身为总理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跟俄国联手,企图侵占胶州湾跟旅顺。翁同龢跟张
荫桓识破这个计画,命李鸿章让俄国无法介入。没想到李鸿章却火上加油,反而
让英国也趁机捞了一笔,赚走威海卫(伊达枫按:其心可诛矣!)。由於李鸿章跟
俄国大使小动作太多,於是翁张二人决定奏请德宗禁止李插手此事,而恭王不愿
让李太难堪,翁又没有坚持,事情虽不了了之,却使李跟翁张势如水火。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恭王薨,厚葬。盛传恭王临死,密谏太后翁同龢不可
大用,翁与恭王关系深厚,因此深得慈禧太后之心。因此两人虽然曾如水火,但
恭王死後慈禧太后却对恭王赞不绝口。
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生日,慈禧太后却在这天要德宗开翁同龢缺,命他回
家吃自己。这难免是后派的在慈禧太后旁嘀咕的结果,但后派人士强调的是翁同
龢引用康有为,两人关系密切,将会为祸不小。
那麽,两人的关系是否否真的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翁同龢是个谨守礼法
的人,虽然他曾因爱才本性而提拔康有为,但是康的狂妄自大,实在跟翁格格不
入。再者,这也可能是康想藉翁的帝师名声,又或者是翁的政敌之诬陷。(伊达枫
按:高阳原文言康有为有被旧派收买,陷害翁同龢的嫌疑。)
问题是,以德宗跟翁同龢关系,何以此次光绪如此温顺不为之抗争?
参:新政与新政府
一个合理的推测,那就是慈禧太后以施行新政为条件,交换罢免翁同龢。德
宗也只好暂时先接受了。
因此自四月二十八日起的所有新政,慈禧太后虽不满,但都没有干涉。(伊达
枫按:作壁上观,等德宗搞的天怒人怨再出来顺势收拾人心~:P)在这段期间,既得
利益者全都结成一个反对阵线,其中的首脑,不是天津的荣禄,而是翁同龢一手引
入阁的刚毅(伊达枫按:这翁大炮实在没眼光到爆)
到了七月初,德宗脚步站稳了後,新政府似乎有诞生的迹象。虽然後来还是胎
死腹中,但根据翁同龢的日记中暗示,极有可能是张荫桓主内,翁同龢主外来领导
。
肆:政变考实
以刚毅为首的守旧派,想策动慈禧太后复出。但太后不为所动,因为一来,罢
免翁同龢後,外有荣禄掌京师,军权在握,不需担心;而且在罢免翁同龢的当天,
还发表了任用各级高官都要先谒见太后的谕旨,保留了一定的人事考核权,可以防
备危险人物入朝。再者,德宗还三五天去面见太后,报告新政事宜以示尊重。
此时独得慈禧太后信赖的,只有荣禄。因此要劝太后复出,只有荣禄办的到。
但刚毅知道,让荣禄出手最後入阁掌权的就不会是自己,因此不曾打这个算盘。
热中於劝荣禄出马的是一个监察御史叫杨崇伊的,他跟李鸿章是亲家。曾不断
的去劝荣禄,但此时荣禄暗想太后年高倦动,自己官拜宰相军权在握,并不稀罕入
朝当军机。
七月二十日出现了一个变数,那就是李鸿章连在总署的最後一个职位都丢了。
而同时,翁同龢去了江西,随时准备入朝复官;另一方面,日本前首相伊藤博
文启程访华,盛传德宗将重用伊藤,而实际上也有人做此建议。(伊达枫按:过去从
不曾在教科书上看过此段说。)如果用伊藤,对李的声望打击很大;而翁、张主政,
必定揪出他在胶州、旅顺案的责任问题,李鸿章到时候非身败名裂的自杀不可。
因此杨崇伊的活动更加频繁了。在到处碰壁的结果,又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转
折。那就是七月二十九日,袁世凯奉召入京。其实袁入召的目的,是因为他请徐世
昌在京内替他买通升官的推荐。而当时谭嗣同为了替德宗培养可用的兵力,主张提
拔袁,因此袁原本买通是升从二品,改升为正二品侍郎候补。
由於袁世凯入京,加上谭嗣同夜访,刚毅跟杨崇伊想到了条妙计,那就是散布
谣言,说谭嗣同阴谋策反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挟持太后。但这个说法,只能唬
唬外行,骗不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慈禧太后,因此,他们又有第二计:那就是说康
有为跟张荫桓已经跟伊藤博文沟通过了,要利用在海外的日本军舰,派兵进京挟持
太后;而伊藤博文提出的条件是需要德宗当面提出方可执行。(伊达枫按:这个计策
也是破绽百出,但当时慈禧太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袁世凯有荣禄在,慈禧
太后根本不怕,但是日本军舰方面,有先前清朝扣押朝鲜大院君的前例在,她老人家
却不能不防。
八月初三,慈禧太后知道此一“密谋”後,为了证实,决心在八月初五出奇不意
的出席德宗接见伊藤博文的宴会。
这项计画,知道的人极少,康有为即是其中一个。
高阳提出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撒了谎,隐瞒自己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方可顺利
逃脱之事,质疑康乃反新政的奸细。(伊达枫按:这段我有疑惑就是,记得唐德刚的晚
清七十年中说康有为之所以能免祸,是出自於德宗预知新政将败,故先命康前往上海
办报。高阳的质疑未免太骇人听闻了吧)
德宗与伊藤博文会面当天,因为张荫桓跟伊藤握手言欢,又用英文交谈,引发慈禧
太后的疑窦,终於决心出山训政。
伍:资料研判
高阳详细列明了政变後数日爆发的事件表,在此不一一收录,请自行查阅。
他所做的结论为:
1.康有为在八月初五上午十点就已经知道慈禧太后有可能复出,所以预先前往天
津等候消息。康有为虽自称有密诏,但高阳指出那是康自称而非真实。实际上他并非
奉命出京而是私自潜行。
2.刚毅所设的阴谋,乃是一种罗织入罪,经不起对质。因此,政变後三日谭嗣同
方被捕。因为刚毅还没确认康有为是否顺利逃脱,否则两下对质,阴谋势必破碎。
3.八月初十,德宗称病徵医,乃是端王谋图大位,勾结刚毅等人。慈禧太后见情
势严重,忙令荣禄入主军机,袁世凯署理直督,大出刚毅意料之外。此时他对於戊戍
六君子已经陷於擒虎容易放虎难的困境。
4.到此为止,慈禧太后仍然不知道刚毅的阴谋,因此下令让那些对戊戍六君子有
好感的大臣,以荣禄为奥援,主持会审。这个案子经不起审,刚毅唯恐事泄,连忙下
辣手杀光六君子。
只是此案为冤狱,天下皆知,如果没有好的藉口,岂能堵天下悠悠之口?於是刚
毅必须坐实谭嗣同阴谋挟持太后的藉口,而这个案子唯一能做为证人的,只剩下袁世
凯一人。因此,刚毅以“纠结乱党”名义威胁袁世凯作伪证。至於慈禧太后那边,刚
毅则以不杀此六人不足以显示太后复出的藉口,让慈禧太后有口难言只好隐忍了。
陆:戊戍日记
高阳引袁世凯的戊戍日记,此书乃是袁世凯在当时为了自保,也是为了避免日後
有人追究案子,而力澄自己保皇之心而做的伪证。
此外,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承认自己曾嘱咐谭嗣同,密谋袁世凯挟持太后。但是
後来两宫崩,戴沣摄政後,他却上书攻击袁世凯无端捏造颐和园包围阴谋,自相矛盾
。启人疑窦!康有为明明是刚毅放走,当然,刚毅在太后面前自然也说是德宗搞的鬼
,而康也必定呼应这个说法。这些都是高阳提出质疑康有为的地方。
总结论:
整个戊戍政变牵扯甚广,人物复杂。后党跟帝党互相争权,后党利益不同,但都
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再复出训政。而能够促成这件事情的只有荣禄,只是当时荣禄也没
有这个心意。
而新政步伐越来越大,受到威胁的有李鸿章、跟翁同龢有隙的刚毅两人。他们为
了阻止翁同龢复出,只有让西太后再次训政,但要再次训政理由必须坚定,否则必定
引发支持新政的国际干涉。於是刚毅设计了两个“阴谋计画”,内外夹攻,配合着正
巧伊藤博文来访,逐步引君入瓮,然後又杀人灭口,逼唯一的证人作伪,使计画几乎
天衣无缝。而西太后跟伊藤博文则成为刚毅傀儡,反而变成这场政变的被利用者了。
=========================================================================
伊达枫按:高阳这篇文章真的是令我十分震惊,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不过他提出的
许多地方还真是我闻所未闻,不知诸为前辈是否有何高见?
这篇文章我节录很多,详细还是翻阅原文为佳。
*******************************************************************
历史月刊也有一篇文章载,
当时有人鼓吹所谓的“合邦”,建议清朝与英、日等国组成联邦共治,
并向日本“借才”,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的伊藤博文。
当时光绪处於动摇接近答应的状态,
不能容许事态如此的慈禧终於出手阻止,避免让清朝(中国)彻底沦为它国的囊中物!
总之,
戊戍政变疑案重重,未必如同现在定案的“事实”般单纯.....
只是无论如何,小袁的黑锅都是背定了......
: 就算孙中山武昌起义还是成功的话
: 但没有南北议和,我觉得革命党没有办法很快的把满清推翻
: 且如果光绪继续进行新政的话
: 会不会到时候变成君主立宪
: (但我觉得那时的中国人没有办法像英国这样,
: 因为当时还是有很多政客,到处想称帝)
--
http://www.wretch.twbbs.org/album/fatisuya
美女解放军本部专用相簿
http://www.pixnet.net/fatisuya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4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