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unnily (我是姊姊不是阿姨)
看板Drama
标题Re: 我想问问关於半生缘
时间Tue May 25 19:58:39 2004
转录
http://www.cuhk.edu.hk/srrsh/drama/dramac.html
以下为节选
我选二零零三年本地「十佳」舞台剧
大概是由於暑假後转变工作,要费神适应的关系,去年(2003年)看的舞台剧较少,不过
,以六十多出作品来稍事总结,评选个人心目中的「十佳」,想也有其足够基础吧?近
年越来越认为,人总是透过别人的作品来重新发现自己,也即是说,作品好不好看,留
下的是深刻难忘或者是虚幻如烟的印象,除了有其客观理由外,阅读者 (观众) 的因素
或者是更关键的。
这去年「十佳」本地舞台剧,依次如下:
一. 《半生缘》
进念二十面体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把张爱玲的名着演绎成这样有风格的、初叫
人错愕而终叫人击节赞赏的作品,真是值得推许为去年魁首。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品质是
个性,而正如我在本栏评论中说的,这真是个充满个性的作品。这里固然有张爱玲 (不
折不扣的光芒四射的张爱玲),但也有二度演绎的大量空间 (光芒四射的好演员与设计),
其间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聪明而勇敢的胡恩威和林奕华,能领导一群杰出的两岸
艺术工作者,贡献出这麽一台美丽、可爱的作品,绝对是叫人赞叹的 (光芒四射的好导
演)﹗作品中体现的「辩证的美学」,尤值得观众仔细琢磨。
《半生缘》「辩证的美学」
中国国家话剧院、进念二十面体联合制作
葵青剧院演艺厅
13-16.11.2003[四场]
[111303]
由於事忙,本年的「中国传奇」看的作品不算多。而就看过的几个作品来衡量,最
可观、最有趣、最勇敢,也最出色的,大概应是《半生缘》了。
林奕华情迷张爱玲多年,正如荣念曾在场刊中写的,他「在二十多年前已开始不断
借舞台和张爱玲对话,由《心经》、《怨女》、《列女传》、《华丽缘》、至《断章记
》到近年《张爱玲,请留言》,一直到这次和胡恩威合作,……」这多个作品我不是全
都看过,而《半》肯定是我最喜欢的。
喜欢,主要因为这是个充满个性的作品。中间看出多少人的艺术成就、多少人创作
的心血,然而又看到非常统一的处理。刘若英、廖凡、韩青、丁乃筝、陈立华、海青、
王冰、徐蕾、李蕴杰、果静林等在舞台上亮相的演员,都工力悉敌,各有可赏之处,张
艾嘉的画外音念得漂亮动人,胡恩威的多媒体设计配合得宜……。胡和林奕华的导演风
格固然突出,然而,同样地鲜明突出的,是原作者张爱玲﹗一个作品能让每个环节都熠
耀生光,而又互相映衬,共成一体,实在很不容易。而这,绝对是胡与林能找到一个最
合适的舞台样式之故。
「为了要让 (小说里所有细腻的细节) 这特色站到前景来亲自对观众说话,胡恩威
和我冒了被骂『只会背书』之危,决定将演出的主体放在原着的文字上。」於是,舞台
主要设计是大大的 (胡恩威说是十二尺高四十尺阔) 书柜、长长的书桌,演员大部份时间
都是坐在书桌後直面观众,大念台词 (胡恩威说:「剧本的每一句台词,都是来自小说的
文本。」)﹗当然,这一群好演员对台词、潜台词都掌握得宜,在感情、音色、节奏,都
有细腻的处理,其跟一般表演最大的不同,是减损舞台调度。这或许真是尊重张爱玲的
原着文本、突出她的语言力量的最佳办法。
这当然是一次实验,而且是聪明而有趣的实验。惟有对张爱玲的文字既执着而又理
解、对舞台演绎之道既熟悉又勇敢的人,才会有现在的尝试 (从现实的角度看,这尝试
也或最合适两岸三地这麽多艺术家的合作,因为似乎「最省时」)。而这尝试是成功了。
直面观众,不等於演员没有交流,角色的交流就在语言的轻重快慢与转接交锋之间
仔细地开展、张弛;同样的,坐着说台词,也不等於完全没有空间的调度,座位的远近
间隔,原也有导演的经营,而且观众也大可以在充满形象的语言中间,「看到」丰富的
画面变化。两位导演深明以「减损」求「增益」的辩证之道﹗再者,演员一般地不以眼
神交流,一般地没有身体接触,一般地没有调度,但偶然发生的眼神交流与身体相触,
偶然真的来一些台位变化,就特别有力了。这就是世钧与曼桢的一段拖手戏 (原着第五
章)非常突出,完全配合世钧忐忑而兴奋的心理,而翠芝挨在世钧肩上,然後,世钧说他
们「像两个闯了祸的小孩」,具体表现他们对婚姻的惶惑不安 (原着第十三章),都是如
此有力的缘故。
以「辩证的美学」来处理表演,於整个戏来看是贯彻始终的。曼璐得知鸿才垂涎曼
桢,又哭又骂地与其吵架,尽管台词是哭哭啼啼,但丁乃筝 (曼璐) 的表演却反倒是狂笑,
这也是别致而有力的。以笑表哭,其实往往比真的哭更叫人动容。
结婚十年,恋爱告退而家常日用占居生活的主体。罗曼蒂克褪成平淡与机械,於是
书柜转过背面,成了琐琐碎碎的家中杂物,胡恩威这样的设计不见新奇,但却简约得宜
。翠芝与世钧互相模仿对方讲话的一段,别出心裁之余,也在表演上增加了趣味。从舞
台效果上说,这也能具体地表达夫妻相聚多时,深知对方说话内容与语气不外如此的意
思(小说中翠芝说:「你这人还有哪一点我不知道得清清楚楚的」),讽谕效果很强烈。
「辩证美学」在最後却稍有欠缺,这是颇可惜的。世钧与曼桢重逢,曼桢说:「我
们回不去了﹗」这重要的一句话,一句已足,然而在戏中却数番重复。多反成弱,不如
以少胜多。这实在可以再加斟酌。
葵青剧院拥有一个旋转舞台,在这个戏中「只」在观众眼前用上一次,那是最後把
书柜的一边,那指向文字、指向灵性的一边,与杂物浑然成堆的现实生活那一边,互相
对照,那种无可奈何的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戏开始前还打趣地用半埋怨的语气问胡、林两位怎麽不知检束,把戏搞得三个多小
时那麽长,且不设中场休息。但看呀看呀,竟趣味盎然地把戏都看完了。这真是难得的
好作品,真亏他们的﹗
(於11月19日上载)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34.159.86
1F:推 haotoneko:谢谢您! 感动... 140.131.30.243 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