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kaHakkinen (丢脸可耻跌股出丑)
看板Detective
标题[转录] 希区考克做实验:Rope 夺魂索
时间Tue Sep 20 23:13:03 2005
※ [本文转录自 NTUMystery 看板]
作者: MikaHakkinen (丢脸可耻跌股出丑) 看板: NTUMystery
标题: [转录的超强心得] 希区考克做实验:Rope 夺魂索
时间: Tue Sep 20 22:58:46 2005
作者:puresusan
Rope 夺魂索(1948)
导演: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
演员:James Stewart (1908-1997)、John Dall (1918-1971)、Farley Granger (
1925-)
【结缘】
某天傍晚我无聊地在电影台间转来转去,突然看到英气逼人的 James Stewart
,就停下来看这是什麽电影,看不到几分钟就觉得好神奇,那时因为上电影的课,
才刚讲过长拍镜头,怎麽我现在看这麽古早的片,竟然好久了都没切换镜头哩?撇
开这技术上的奇异之处,虽然我是从将近 2/3 的地方才开始看,但是剧情也挺引人
入胜,於是就这麽一边讶异於怎麽都不换镜头,一边想知道结局到底会如何地,看
完了。然後上网一查,原来这部就是《Rope》(夺魂索)。
过了一阵子,把买回来的 DVD 好好地看了一遍,真是部非常有趣的片子。
【源头】
1924 年,两名才智过人、家境优渥的芝加哥大学生 Leopold 和 Loeb,为了实
现他们对「完美犯罪」的憧憬,冷血地杀害 14 岁的少年 Bobby Frank(注一)。
後来英国剧作家 Patrick Hamilton 便以这个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写了一出
名为《Rope's End》的舞台剧,描述两名同志高材生,深受教授讲授尼采的超人理论
所影响,而渴望犯下完美的谋杀,为此竟冷血地勒杀了自己的同学,还将屍体藏在书
柜中,并邀请死者的亲友前来寓所开派对,甚至将食物摆在书柜上,让不知情的亲友
们,以形同死者的棺材为餐桌。这个剧本辗转到了希区考克的手上,便拍成了《Rope
》。
【手法】
舞台剧是英国人写的,因此希区考克先找了 Hume Cronyn 改编剧本,加以「美
国化」,然後又找了 Arthur Laurents 再改写一次(这是希区考克的习惯,会再找
人针对对话修改剧本),只不过在片头的名单上,挂名的还是 Hume Cronyn(DVD 的
幕後制作特集中,也都访问了这两名编剧,而 Arthur Laurents 的部分非常有趣)
。据说希区考克一直想要拍一部「像舞台剧」般的电影,这部片就体现了他这个企图
心。为了呈现舞台剧的感觉,他决定在单一的场景中,用一镜到底的长拍镜头手法来
拍摄,不过当时电影的底片一卷只能录个 10 分钟左右,所以希区考克必须尽量巧妙
地以一些方式切换镜头,例如当镜头经过某个演员的背面,一片黑之後再豁然开朗,
那就是在换底片卷了。而且为了迁就机器的行动(这是希区的第一部彩色电影,那时
的摄影机非常庞大),镜头之外的道具摆设其实是不停地在搬移,Farley Granger
在访谈中就说,他最怕的就是坐下去时工作人员还没把椅子搬回正确的位置。。。
电影,或者说动态摄影,在尚未成为一种大众认可的「艺术」型态时,曾经有一
段时期就是单纯地用来「记录」舞台剧表演,也就是在较远处架台摄影机,录下「整
个」舞台剧的进行。可是其实我们在看舞台剧的时候,往往并不能这样「眼观四方」
的看,毕竟还是会比较注意某个位置、某些演员。希区考克的舞台剧式电影,或多或
少就是在探究观看舞台剧时的焦点,并以电影的方式操弄观众的焦点。有时他是随着
「观者」的意识运镜,比如说台上虽然有很多人,但是当主角在对话时,多数观众大
概很少会注意到其他演员在干嘛,希区有时的运镜便是这样,专注於主戏演员,甚至
跟着主戏演员行走(从客厅进入玄关再进入厨房),可以说满足了观众「近距离」观
看舞台剧表演的慾望。但是镜头有时也「霸道」地控制了观众的视线,强迫,或者说
敦请观众注意看戏时可能会忽略的地方。比如目前虽然是由甲乙两人对话,但镜头可
能照着丙,让观众以对话为背景,观察丙的情绪。这个手法应用的最悬疑最精彩的一
段,就是派对接近尾声,女佣开始清理当成餐桌的书柜时。这里的镜头仅仅从书柜的
一端往玄关厨房看过去,照着女佣来回地收拾盘子、烛台,并把书搬回来,这时观众
耳里听到的是主角们闲话家常般的对话,眼里却只有那个藏了屍体的书柜,而眼看着
女佣来来回回,就快要收拾完毕,准备打开书柜放书了,这该怎麽是好?。。。绝对
能叫观众捏把冷汗,实在是非常精彩。
【悬疑】
DVD 访谈中倒是透露了 Hitch 与编剧 Laurents 的一个小争执。Laurents 认为
(他说 Hitch 答应过他~),应该要像原先舞台剧一样,不揭示两名大学生到底杀
人了没,让观众跟教授一样,一直带着那种「书柜里到底有没有屍体」、「这两人到
底有没有杀人」的怀疑。不过没想到实际电影上映时,影片开头没多久就见到两人勒
杀同学的镜头,换句话说观众一开始便确知两名主角是杀人凶手。不过我认为这是
Hitch 惯用的手法,他要求的悬疑不是对事件的存疑,而是对主角心理的不确定,他
要观众猜想的,是「接下来他要怎麽办?他在想什麽?他会怎麽做呢?」,就像《
Vertigo》(迷魂记),也是在一半的时候向观众解开了事件的谜。Hitch 往往愿意
给观众「事件」的全知观点,以便观众将焦点转注於角色的心理变化。这种作法是好
是坏,见仁见智,只能说两者(导演跟编剧)所要的,是不同的悬疑感吧。
【禁忌】
这部片当初的票房并不是很好,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题材的关系。当时美国
整个环境是非常保守的,不但有电检制度,教会的势力也很大,Laurents 在访谈时
便说那个时候拍电影,一男一女如果要同时出现在同一张床上的话,其中一定要有一
个人的双脚要碰地(噗),就算饰演的角色是夫妻,也不能同时躺在床上;另外,女
性不能说「我要跟你离婚」,只有男性才能说(。。。),可见当时意识型态之保守
。《Rope》的特殊就在於,整出剧带有颇为浓厚的同性恋情谊,连我当初只从2/3 地
方开始看的时候,也很明显地感受到两名主角间有种「特殊的情感」。原先的舞台剧
《Rope's End》其实是充满了同性恋相关的对话(注二),在改编成电影时已经想办
法去掉很多相关的内容了,但是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一眼就能看穿,只不过这一切在
当时都只能心照不宣,Laurents 在访谈里就说,一切只能含糊地说「it」(那个)
:两名主角是「it」、对话里绝对不能出现「it」、喔听说希区考克要拍部讲「it」
的电影,诸如此类。原本 Hitch 是要找 Cary Grant 演教授,Montgomery Cliff 演
Phil(Granger 的角色),两个人也都因为不想惹「it」传闻上身而没有接演。即
使这样,拍出来还是照样明显,而且很有趣的是,在真实生活中,演员 John Dall、
Farley Granger 跟编剧 Arthur Laurents 本身就是同性恋,戏中Granger 角色弹奏
的钢琴曲,也是同性恋作曲家浦朗克 (Poulenc) 的作品。不过我想希区并不是特意
要拍个具同性恋意识的电影,编剧 Hume Cronyn 在访谈里说:「如果只是谋杀案,
希区不会很有兴趣,如果只是同性恋的故事,希区也不会很有兴趣,但是又有同性恋
又有谋杀案,希区就会有兴趣了。」(注三)
【杂感】
这部片的预告也颇为特殊,一开头是一对情侣坐在公园长椅上甜蜜的对话,然後
男生起身对女友说再见,接着便是 James Stewart 旁白:「这是她最後一次跟他说
话,也是她最後一次见到他」。。。原来那个男的就是电影一开头便惨遭勒杀,只有
一句「啊~~~~」台词的可怜演员 。这样的预告很有趣吧。
整部电影都是在同一个场景拍的,由於剧情的时间是由下午到晚上, Hitch 利
用窗外布景与打灯的变换显示时间的变化,老实说那布景跟灯做的实在很不错哩!
说到同性恋,其实《火车怪客》里的 Bruno(坏蛋),对主角也有点潜在同性恋
的感觉,嗯(摸下巴)。。。
最後我要说的是,在看演员表时,觉得那位饰演被害者父亲的(英国)演员
Cedric Hardwicke 这名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後来看 DVD 的演员介绍,吼~~~
~原来他是 Edward Hardwicke 的爸爸啦!啊 Edward Hardwicke是谁?就是那
Jeremy Brett 之福尔摩斯系列的第二代华生(好长的头衔。。。)。不过他跟爸爸
长的不像 。
注一:Leopold 和 Loeb 一案的参考网站:
Wikipedia(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opold-Loeb
Leopold and Loeb case
http://www.leopoldandloeb.com/
尼采的超人论述(Uebermensch)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etzsch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3%9Cbermensch
注二:原先英国舞台剧中,教授其实也是同性恋,而且还曾和其中一名学生交往过。
注三:我忘了是谁讲的,但我觉得吸引 Hitch 的,是杀人藏屍於柜中,然後还敢宴
请被害者亲友的点子,这很对 Hitch 的味吧。
参考网站:
Wikipedia(英文):Rope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Hitchcock%27s_Rope
IMDb:Rop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746/
--
Mika Hakkinen -- Born: September 28, 1968 F1 driver: 1991-2001
Career: 20 wins, 51 podium finishes, 26 poles, 25 fastest laps, 420 points
1998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100 points
(8 wins, 11 podium finishes, 9 poles, 6 fastest laps)
1999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76 points
(5 wins, 10 podium finishes, 11 poles, 6 fastest laps)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9.146.141
※ 编辑: MikaHakkinen 来自: 220.139.146.141 (09/20 23:10)
--
Mika Hakkinen -- Born: September 28, 1968 F1 driver: 1991-2001
Career: 20 wins, 51 podium finishes, 26 poles, 25 fastest laps, 420 points
1998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100 points
(8 wins, 11 podium finishes, 9 poles, 6 fastest laps)
1999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76 points
(5 wins, 10 podium finishes, 11 poles, 6 fastest laps)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9.146.141
※ 编辑: MikaHakkinen 来自: 220.139.146.141 (09/20 23:14)
※ 编辑: MikaHakkinen 来自: 220.139.146.141 (09/20 23:31)
1F:推 chicobo:好像不错,找找学校有没有这部片@_@ 09/21 02:02
2F:推 irenet:还好Hardwicke 是个很特殊的姓(笑) 改天再仔细看看 09/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