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gpen (丹心何惧鬼森森)
看板ChineseOpera
标题[文摘] 尚长荣的故事(1-16) ◎陈云发
时间Sun May 29 16:35:56 2005
转录自
http://www.mypcera.com/book/2003new/li/zhuanji/scrdgs.html
尚长荣的故事 ◎陈云发
第一章 单纯而温馨
童年的生活,单纯而温馨。
在孩童的眼中,童年世界又是极其丰富多彩的。那时的老北京,街上满是各式
各样能引起人们食欲的小吃,有的摊贩还送到门上来,像那诱人香甜的云豆糕,叫
人馋涎欲滴的羊头肉、羊脸子、羊"星子"(舌头)、羊蹄儿、羊肝儿。冬天时,
小贩就背一只木头箱子,将它们切得薄薄的;吃的时候,加上花椒盐,又香、又凉。
还有一种小贩是卖酸枣的或卖鲜牛羊肉的,专门哄孩子,叫唤的时候,吆喝着:
"哎,要买请早,还有二斤!"?的是吊小孩的胃口,把孩子引得猴急起来,馋虫
从肚子里爬上来,搞得大人非买不可。当小贩把两个酸枣和牛羊肉称出去後,马上
又挑起担子吆喝起来:
"哎,要买请早,还有二斤!"
这种永远叫唤着"还有二斤"的小贩,常常把幼小的尚长荣肚子里的馋虫搅动
起来。对於小贩来说,尚长荣这样的小主顾,最合他们的心意,因?他身上常常藏
着父母给他的少量零花钱,他可以毋须"请示"便花了买吃的。那时候,有的小贩
虽然做生意,但却满有手艺。尚长荣最难忘的是一些穿街走巷的吹糖人,他们一边
用小棍子打着锣,一边沿街吆喝:"吹糖人儿喽---"见到孩子,会叫唤得更起
劲。一次,有个中年小贩进了椿树二条,一阵锣鼓声,把尚长荣和他的二哥尚长麟
给吸引出去了。卖糖人忙放下担子,问:
"小兄弟,你要买哪一个?"
尚长荣一双眼睛在糖担的前後左右扫了一转,见有用糖吹成的各式各样的戏曲
人物。嘿,这对他可没吸引力,家里办着荣春社,什?样戏曲人物造型没见过?他
早看熟了。忽然,他发现有只糖做的小猴正对着一只竹筒做的"马桶"在"拉稀"
---当然是把糖稀滴到"马桶"里去。这个艺人想得真绝。尚长荣跟他哥尚长麟
一商量,便指着那只"猴拉稀"的糖猴说:
"我们就要买这个'猴拉稀',挺好玩的。"
"要'猴拉稀'?咳,小兄弟,你们可真有眼力,好,好,一人一个,一人一
个。"
早已馋涎糖人的尚长荣,赶快接了一个,就放在鼻子边闻起来。卖糖的小贩收
完尚长麟递过去的钱,忙对尚长荣道:
"小兄弟,这猴儿可是只能看,不能吃的噢……不过,它'拉'在马桶里的'
稀'倒是很甜的,不信,你们尝尝。"
听小贩这?一说,尚长荣也顾不了什?马桶不马桶的,从里面用细竹签和糖做
的"粪勺"捞着糖稀就吃起来,那甜滋滋的味道,多少年也忘不了。
到了夏天,尚家最爱吃荷叶包的食物,如荷叶肉、荷叶粥,那嫩绿的荷叶,会
让食物增添一种清香味。尚家还有一种特殊吃法,即把荷叶放在江米(糯米)粥里
熬着吃,那江米粥就变成?淡黄色和绿色的混合物,清香无比,特别爽口。所以,
尚长荣从小就对荷叶情有独锺,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更是无比热爱,这对他後
来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第二章 有严格的家教
那时,椿树二条夜间的灯很暗,冬天,晚间刮起风来,叫"梢子风",这时,
就有小贩挑担子串街。有的小贩挑着切得很薄的食品,叫熏鱼儿、熏猪头肉、猪耳
朵、小火烧、熏鸡子等。逢到这时候,大人们就会干预,不许孩子买担子里的食品
吃。还有一种卤煮小肠的。因这些东西做得油腻腻的,吃了不容易消化,自然也不
让孩子吃。尚长荣最喜欢的小贩是一位卖蚕豆的男子,关东人,左手长着六个手指,
蹬一辆破自行车。他卖的蚕豆叫铁蚕头,有硬的、酥的两种,很好吃,那味儿又咸、
又甜、又香脆。他一见尚长荣就喊:"小三儿,要不要买两包蚕豆?"当尚长荣买
完後,这位小贩总要再抓一把给他,还说:"小三儿,下次再来呵!"喊他"小三"
的小贩只有这个关东人,所以就给童年的尚长荣心中留下了印象。
在尚长荣幼年时代,尚家有严格的家教。孩子必须"出必面,返必告",即出
门时要禀告老人、长辈,回家後要再次报告"我回来了"。不准没大没小的嬉闹。
在吃食上,尚家的孩子是不敢挑剔和浪费的,尤其是在家庭的饭桌上。他的父亲尚
小云从小家里很穷,所以很珍惜粮食,吃饭不挑肥拣瘦。後来,尚小云的名气大了,
尚家经济也富裕了,有房?,有自己的厨师,有汽车,但尚小云依旧不忘贫时的生
活。有一回,家里厨师陈恩刚从街上买来一只大公鸡,因没及时宰杀,中午竟"喔
喔喔"地乱啼起来,当时正抱着尚长荣在教他识字的父亲尚小云,立刻跑到厨房间,
很生气地对陈师傅说:"谁让你抱只大公鸡回来的?"
"尚老板,这鸡准备晚上宰了炖砂锅,您---"陈恩师傅小心地说。
"我中午听不得鸡叫,快宰掉!"
厨师赶紧去捉大公鸡,立刻把它宰掉。他心里实在弄不明白,大公鸡叫几声,
怎?会引来尚先生发这?大的火?这公鸡啼叫,仿佛是歌唱,很好听的,不是噪音
呀!
其实,陈恩师傅不了解,尚小云中午最怕公鸡啼叫,是幼年的苦难生活给他的
心灵留下的扭曲的烙印。尚家祖上穷苦,尚小云的父亲死去後,母亲领着他们兄弟
过活,收入微薄,家里常常断炊,到中午时,鸡一叫,孩子们的肚子觉得格外地饿,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怕公鸡在中午啼叫的习惯。
正因?尚小云小时候吃过苦,所以他对自己的孩子规定了不准看不起穷人的家
规。每当有穷苦的亲友上门告贷时,尚小云总要让孩子们在场认亲,长辈就是长辈,
不能因穷困就掉价,孩子们照例会非常尊敬。但同时,尚小云也会教育孩子,对他
们说:"你们长大了如果将来吃喝嫖赌,就会像穷亲戚那样四处告帮,这手背朝下
的滋味,多难受哪!"
尚小云自己生活本是很节俭的,他自己在家里常吃杂粮和玉米面粥,这是当时
北京最穷苦的人才吃的,他家境好了仍然忘不了。尚长荣的奶奶也对家人说:"我
的德泉(尚小云学名)小时候最爱吃干洒面粥,唉,倒也不是他天生喜欢的,是那
时没东西给他吃。"
第三章 最期盼的就是过新年
这样的家境,这样的生活,使尚家逐渐出现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孩子们不准
说这样的"狂话":"我不爱吃×××!"在尚家,只要是端到桌子上的食物,孩
子们就得吃,绝不准说"我不爱吃!"而且还严格规定,饭菜吃多少盛多少,不准
剩"碗底子"(剩饭菜)。在尚长荣小时候的记忆里,虽然有时也免不了有吃不下
的时候,但假如父亲尚小云不责?的话,这"碗底子"下一顿也是非吃掉不可的。
尚家虽然家大业大,尚门的後代是不准浪费粮食的。所以,尚家的孩子没有一个是
娇生惯养的。荣春社的坐科学生表现好的人常常有机会被带出去吃顿西餐作?奖励,
尚家的孩子从来不敢去争这个权利,争了也没有用。
这样的家教,使尚长荣养成了从小懂得生活艰难的道理。
在尚长荣幼小的心灵中,最愉快、最期盼的就是过旧历新年。
尚家是梨园界名门,在40年代的北平城里也算是数得着的人家。按照梨园界习
惯,尚长荣的父亲尚小云当时也在家里设有一座佛堂,供着观音菩萨神像和梨园界
的祖师爷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的圣像。除夕那天,全家要向佛堂上供。当时的
北平人家,供三堂、五堂的不等,尚家比较讲究,设九堂供品,如成堂蜜供(用面
块在油里炸过後,滚上蜜,叠成小塔形,?王爷供三碗,余者均?五碗一堂)、成
堂套饼(用五个大小不同的月饼叠起来,上面放红寿字面桃?一碗,共五碗)、成
堂面鲜(即用五种水果做成的水果形状点心,如桃、苹果、桔、柑、柿、佛手等)、
成堂水果(柑、桔、苹果等)、百果、什锦果脯、花糕或京式小八件、年糕年饭、
素饺、馒头或其他蒸食、素炒菜。
拜祭的礼节既繁杂而又虔诚,大人、小孩都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拜祭时都要拈
香、点烛。拜祭都在上午进行。下午则准备除夕晚宴,谓之年夜饭。这顿晚宴大都
是自己家里人吃,全家人要到齐,取团圆喜庆寓意。尚家的年夜饭,常常是从掌灯
时分吃到深夜。年夜饭以後,还要"守岁",实?全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或自娱自乐。
到近午夜时,晚辈就开始给长辈磕头,叫做辞岁。尚家当时还有一种"踩岁"的习
俗,即用芝麻?铺满在院子里,让小孩子去踩,取"岁岁(碎碎)平安"之意。踩
岁时,大人事先还要撒铜钱,小孩把芝麻?踩碎後,会惊喜地拣到铜钱,也是吉祥
之兆。
大年初一,也有许多繁杂的仪式,一大早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叫做"接财神",
同时,也是?了用鞭炮的响声驱散邪神。然後,大人、小孩起床梳洗,先给佛堂、
祖师爷(唐明皇)、祖先神像(或照片)磕头参拜,紧接着是小孩给大人拜年,晚
辈给长辈拜年。那时,大年初一相互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您新喜!"尚长荣从
懂事之时起,他的母亲就教他:"见了长辈别忘了磕头、道喜!"那时风俗,平辈
成年人见了面,大年初一是互相作揖问候,但晚辈见了长辈(不论年龄大小),则
需要请安。请安时规矩挺多,男人单腿下跪,妇女则是蹲安。梨园界的人很遵循这
种习俗,所以春节时见面礼的色彩特别浓烈。
第四章 还爱吃一碗炒年糕
幼年时的尚长荣认?过春节时最愉快的事,莫过於给来家的长辈磕头请安。因
为见过长辈後,便总能得到一份"压岁钱",虽然不多,但年节期间便可以自己支
配,买一些想买的东西,如"风车"啦、"三日红"啦、"吹糖人"啦,能吃到各
种各样的甜食,如艾窝窝(大米做的食物,中间是豆沙)、"驴打滚"、豌豆粥以
及各种枣糕、切糕、豆面糕、盆糕、云豆糕等。
逛厂甸,也是老北平的孩子过年时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厂甸即现在北京琉璃厂
一带,那时,那里每逢节日都有庙会,春节时特别热闹,人多,小吃也特别多,还
有玩的东西。小孩子在那里不仅能买到爱吃的食品,还能够买到风筝之类的玩具。
春节时的北平街头,总是显得异常的热闹,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都穿着
最好的衣服,马车、汽车、洋车混杂在一起行驶。还有从口外来赶热闹的人,都翻
穿着白茬子羊皮袄,戴着齐耳的皮帽子,牵着骆驼在大街上走,别有一种风情。串
街的、走巷的小贩更是十分活跃,卖羊肉的店,叫"羊肉床子",卖猪肉的店叫
"猪肉杠",小餐馆则呼之?"二荤铺",小酒馆俗称"酒缸",卖杂货水果的地
方叫"乾果店"。这些地方,过年时生意都特别好。
但尚长荣过大年时,最难忘的还是在自己家里吃饺子。老北平人吃水饺是很讲
究的,有羊肉白菜饺子,猪肉白菜饺子,素馅饺子。尚家的素饺特别好吃,主要是
作料配得好,馅心是干菠菜做的,这种干菠菜,不是外头买的,而是由尚长荣的五
叔尚富霞家剁了专门派人送来的。这干菠菜馅也不是现制的,而要早几个月就用鲜
菠菜洗净後用开水泡过,然後将它晾起来风乾,冬天再用水泡发。用的时候,先用
温水发开剁碎,然後加上"马蹄"(荸荠)末,拌在一起,包在饺子里煮熟後,不
仅爽口,而且有脆味。尚小云最爱吃自家的水饺,他的口味自然也深深地感染着尚
长荣。尚家每年过年还要炒一盆黄豆芽,尚小云称它?"如意菜",是从南方学来
的。
大年初一,尚小云在家除了吃干菠菜馅水饺外,还爱吃一碗炒年糕,这是他经
常到南方、尤其是20多次到上海演出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他常常在过年时告诉自
己的孩子,上海吃的东西非常丰富,江南小吃味道非常好。尚长荣也受了父亲的影
响,从小就喜吃甜食,过年时,一大早起来最爱喝的是"元宝茶",即用冰糖水加
两颗红枣放在盖碗里,这是母亲早就在孩子起床前就?全家准备好了的。元宝茶又
红又甜,寓意全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炒年糕则寓意日子过得节节高,
都是图个吉祥。
不过,小时候的尚长荣,也有感到遗憾的时候。一般人家,小孩子过年时最可
以炫耀自己鲜衣亮帽,但尚长荣却没有这份"福气"。5 岁那年的年三十晚上,尚
长荣母亲从衣橱内取出一件红棉袄,要给他穿上。幼小的尚长荣躲着说:"娘,我
已经长大了,就别穿这红棉袄了。"
"不行,这是过年的衣服,你还是个孩子,还得穿。"
"人家孩子过年都穿新衣服,我怎?老穿这红棉袄?""人家是人家,你是你。"
第五章 正式开始了读书生涯
原来,这件红棉袄是他3 岁时候给做下的,老一辈人常说,孩子穿红棉袄能避
邪,所以家里就做下了这件又长又宽的红棉袄。做的时候,衣服嫌长,只能把袖子、
衣边翻缝上去。他每年往上长,若红棉袄不够长,就往下放一点儿。
这年,尚长荣穿上红棉袄後,便跑出去给父亲磕头,尚小云一见,便不经意地
说:"大福(尚长荣的小名)都这?大了,还穿红棉袄呵?"尚长荣觉得这下子抓
住了理儿,转身回房便把红棉袄脱下来,说:"爸爸都让我别穿了,我该换新衣服
了。"
母亲却坚决地说:"不行,这是规矩,这规矩是不能随便破的。"然後又哄尚
长荣:"你再穿一年就可以不穿了,将来会给你做新衣服。"
尚长荣听罢没话可说了。他想,要是这阵儿父亲能领着自己出去拜客人,就可
以不再穿这件难看的红棉袄了。
6 岁时,尚长荣上了永光寺中街幼稚园。但只持续了一年,尚长荣便被父亲送
进了家里的私塾,正式开始了读书生涯。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普通日子,一大早,父亲尚小云便对尚长荣说:"大福,
你不小了,该上学了。""上学?"尚长荣心里想,我不早就在幼稚园了吗?这还
不叫上学?他便问:"爸,我已经上幼稚园了。""这是去读书,可不许像你在幼
稚园那?淘气,要敬重师长!"
尚小云一辈子在舞台上奋斗拚搏,深知学艺、成名之难,所以,他并不希望孩
子们都走他的路,常常对孩子们说:"在'一亩三分地'(指舞台)上吃饭是很不
容易的!"他想把自己的三儿培养成?读书人,所以,就专门?儿子聘了一位在当
时被称?学问很深的老学究来当老师。
那天,尚长荣穿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怀揣着一股好奇心,被领进了尚
家的小书房。只见一位老先生端坐在那里,他左手抱着铜水烟袋,右手拿着点火的
纸捻子,正在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老先生约有60多岁年纪,瘦瘦的脸,唇上一撇
山羊胡了,戴一副没边的老花眼镜,头上顶着乌黑的瓜皮帽,一颗红帽疙瘩显得很
醒目,上身穿一件淡竹布的长衫,洗得乾乾净净,外罩一件玄色的马褂,布纽扣扣
得整整齐齐。他见尚家的大人领着尚长荣来,只点了点头,也不站起来。
"这就是张先生,以後要教你识字!"五叔尚富霞对尚长荣介绍着,一面又说
:"大福,你快给张先生磕个头!"
尚长荣见这位老先生打扮得很严肃和古板,觉得挺好玩,正一个劲地打量着这
位老学究的穿着打扮。被五叔这?一提醒,他忙走上前,对着张先生跪下,恭恭敬
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後站立一边。
张先生吸着烟,慢条斯理地对尚富霞说:"五爷,你可以走了,孩子交给我吧。"
"那,这孩子就请您多关照了。""放心吧,尚老板的事儿,咋能不尽心?"
尚富霞又对尚长荣叮嘱了几句,要他听先生的话,不能任着性子来,不能贪玩,
便出去了。
尚长荣留下後,便开始听张先生上课。
第六章 开始厌倦这种读书方式
这位老学究待人虽然很严肃、矜持,而且走路的时候,上身不动,不看旁边,
僵直僵直的,不过,他教书时却不摆架子。他不像老式私塾先生那样坐着教,而是
像洋学堂的老师那样站着教,倒是让尚长荣坐着听。课本是文明学堂用的?蒙读本,
什?人、手、牛、足、刀、口、羊、鸡、鸭之类的那一套。然後就是教他读《三字
经》、《千字文》。张先生在教书时,脸孔始终一本正经,从来没有一丝笑意,也
不给他讲解课本的含义。书上怎?写,他就规定怎?念。上课时,除了念书就是背
书。他还带着戒方,如果尚长荣念不出或背不出书,他倒也不随便用戒方打人,而
是用戒方敲桌子,这对一个6 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近人情的威严。老学究
每天上午来教半天,中间也休息,但他不在尚家吃饭,临近中午时便放学。放学时,
尚长荣要起立向他鞠躬,每次都要等老学究走後,他才能离开书房。当老学究的背
影消失在视线之外时,他顿时?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有一次,老学究让尚长荣背诵一段新课文,尚长荣早就厌烦了这种刻板式的教
学方法,脑子里想着放风筝的事儿,一下子走了神,没背出来。老学究张先生顿时
发了脾气说:"起来,跪下!"尚长荣没法,只好被迫跪下来,只听"啪"的一声,
张先生从座位上将书扔过来,吼道:"重念,跟我读!"
於是,尚长荣便乖乖地顺着老学究的念白念起来,还亏他随机应变,一会儿就
能对付着倒背如流了。这时,老学究才算对学生开恩,慢吞吞地说:"起来吧,我
是叫你尝尝念书的苦滋味,不吃点苦,这字儿就进不了你的肚子!"尚长荣觉得,
在自己家里念书,还不如在幼稚园里玩那?愉快。
久而久之,尚长荣便开始厌倦这种读书方式,对这种死气沈沈、非常窒息人的
极不人道的可笑的教育感到反感。他从心底里讨厌这种教育,也由此对那位老学究
?生了不喜欢的感情,只要一见到张先生,他的心头就沈沈的,要是有一天张先生
不来,他就非常开心。
大概老学究自己也觉得他们师生之间关系不太融洽是因?尚长荣不喜欢他这种
教学方法,因而希望能改变一下方式。有一天,他在教完书後对尚长荣说:"咱们
这?教,确实乏味儿,等你把《三字经》、《千字文》这两本书念完了,我教你读
《六言杂诗》,那里头好东西可多啦!"
尚长荣也搞不清《六言杂诗》是什?玩艺儿,他想,反正跟这本《三字经》都
差不离,便顺口道:"先生,我听您的!"老学究高兴起来,忙说:"好,好,尚
家的娃娃就是出息。听话就好,你把书念好,尚先生的门楣就更有光彩了。"
在这位老学究手里,尚长荣也挨过不少戒方,不过,老学究也知道,自己毕竟
是在尚家坐馆,因此每次并不打得很重,只是在背书背不出来时,象徵性地打几下。
那时尚长荣听说洋学堂读书时,学生多,还教唱歌跳舞,学算术什?的,便盼着自
己有朝一日也能进洋学堂念书。
这样的读书方式仅仅延续了一年的时光,那本《六言杂诗》尚长荣也没来得及
读完,便离开了这位?蒙老学究。
第七章 又给他请来一位古文老师
1947年,7 岁的尚长荣又一次随父亲尚小云到了华北重镇---天津,在燕达
小学读了一年多的洋学堂。尚长荣感到自己完全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再不像过去
在家里的私塾先生手里学习那麽压抑了,他好像一只热爱自由的鸟儿,终於被放出
笼子,争得了自由。
在天津读书的时间只延续了一年多,不久,尚长荣就随父亲回到了北平。1949
年初,又迎来了和平解放。
1950年,尚长荣在旧刑部街的家中待学的时候,父亲又给他请来了一位古文老
师。
那是一个普通晴朗的日子,一大早,父亲就关照尚长荣说:"大福,你今天别
出去,有位先生来,你见见。"
"先生?"尚长荣想,父亲莫不是让我去学戏了?
走进屋子,里面静悄悄的没一个人,他便坐在门口的一张椅子上看小人书。一
会儿,就见一位中等身材的读书人正与父亲边说话、边从前院走过来。此人上唇留
着小胡子,穿一件藏青色卡其布中山装,头戴黑色宽边德国盔,左腋下夹着一只大
皮包,右手拿着一支"司迪克",气宇轩昂,从容不迫地进门。父亲便指着站起身
的尚长荣,对那人说:"吴先生,这就是我那小三,叫长荣。"
吴先生?眼打量了一下尚长荣,连连赞道:"不错,不错,一表人材,尚先生
您真有福气。"
"过奖了,还不知将来能不能成得了气候哪。"他转对尚长荣说:"大福,叫
吴先生。"
尚长荣毕恭毕敬地朝对方鞠了个躬:"吴老师好!"
客人落座後,尚小云让长荣替吴老师敬了茶,然後说:"长荣,吴先生是位大
学问家,从今天起,你就是吴先生的学生,跟着吴先生念古文。"
尚长荣这才知道,这位吴先生是父亲请来教他念书的老师。
吴先生姓吴名荣唐,是北京城里有名的书画家,古典文学功底很深。他崇尚书
法家刘石庵、画家齐白石,?此,他把自己书斋的名字取?"两石斋",自称"两
石斋主人",平时与梨园界的关系颇?密切,很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从那天起,吴老师便天天来教尚长荣学古文,教他学习书画。小时候,尚长荣
练字曾经从描红开始,吴荣唐对他说:"练书法不能描红,越描越走样。书法讲究
握笔运气,字要写得好,须一气呵成。你可以先从临摹?真卿的《多宝塔》法帖开
始,然後,我再教你学习柳公权的《玄秘塔》。"
吴荣唐教书,与私塾的张先生不同,他虽然严肃,但教得活。古文主要是讲解
《论语》,每次吴先生领着尚长荣读一至三遍,然後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阐释课文
内容,着重讲做人的道理。讲解时深入浅出,还联系社会现实生活,教导尚长荣要
树立做人的起码道德规范,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像"子路问政"、"满招
损、谦受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等名篇名句,尚长荣都觉得受益匪浅。
第八章 就是他的父亲
有一天,吴荣唐带来一幅字,上有"竹本我师"四字,笔力遒劲,疏密相间。
他问尚长荣:"长荣,你懂得这几个字的意思吗?"尚长荣眨了几下眼睛,觉得难
以回答,他毕竟还是孩子,一下还弄不清老师要讲的意思是什?,便老老实实地说
:"请老师指点。""你先用毛笔照我的字临摹三遍,我再给你讲解。"
尚长荣看到吴先生对自己写下的四个字非常得意,便二话不说,开始临摹起老
师的字来,一会儿,便用毛边纸写成了四幅,交给吴荣唐。吴荣唐见尚长荣笔法虽
然还较稚嫩,但字放得很开,显示出这个学生有宽阔的胸怀,便称赞说:"字写得
很用功,你要努力下去!"尚长荣一脸惶恐。
停了一会儿,吴荣唐又说:"一个人有功劳,要谦虚;学成了本领,不能满足。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平生爱竹、写竹、画竹,这是因?,
竹子总是很诚恳、很坦荡地向别人显露着自己的心?,不掩盖自己的不足。一个人
要使自己懂事、明理,掌握知识和技艺,就要像竹子那样坦诚。只有看到自己的不
足和缺点,才能够不断地求知。所以我说:"竹本我师',就是要让竹子永远成?
自己的老师。"
这一席话,使尚长荣听了有顿开茅塞之感,吴先生讲的道理太对了。他觉得,
吴先生的这番道理,真够自己受用一辈子。作?一名父亲寄托着希望的孩子,太需
要先生这样的教诲了。
尽管尚长荣少年时代有过好几位手把手地教他文化知识课的老师,但是,给他
上人生课程的老师却是影响最大和印象最深的。这位元尚长荣并不需要寻找的老师不
是别人,就是他的父亲。
有一年夏天,荣春社排演反映西汉历史题材的戏,头科学生徐荣奎饰《追韩信
》里的萧何。他除了照社内教师的路子唱之外,还吸取了周信芳先生的表演方法,
其中有一句"将军慢走",学"麒老牌"惟妙惟肖,非常有韵味。在艺术上素来是
"有容乃大"的尚小云,自然没有门户之见,非常称赞他。当时只有4 岁的尚长荣
在旁看着排演,也学着徐荣奎师哥的腔调,叫了一句:"将军慢走---"尚小云
听了,很是喜欢,便扬起眉饶有兴趣地问:
"大福,你这句还真有点味儿,好孩子,这?小就开始'偷戏'啦?""爸,
这是师哥教的,我没'偷'。""哈哈哈哈……"尚小云见儿子有点紧张,更乐了,
"好,好,这不叫偷,自己家里嘛,还能叫偷?明儿你学几句,唱给我听。"
那阵儿,荣春社的一帮人在社长四大爷赵砚奎(尚小云当年的琴师挚友)的带
领下,来到椿树二条一号的尚家看排戏。院子里,挂着两盏不断要打气的煤油汽灯,
把地板照得透亮。尚小云就在院子里给大家说戏,讲到《追韩信》时,他见尚长荣
正在旁边看热闹,便一把拉过来,对他说:"大福,你不是学了句'麒老牌'味儿
的'将军慢走'吗?来给大夥念念,亮亮嗓子。"
没想到,幼小的尚长荣不愿"人来疯",不肯在人前表现自己,连连说:"爸,
我不行!""就念一句,将军慢走。"这对大多数小孩子来说,当然是梦寐以求的、
有很强诱惑力的好事,但尚长荣的"心理障碍"也不小,他不愿意的事,大人再哄
再劝也不为所动。
第九章 就用板子往屁股上捶
尚小云见儿子不肯唱,脸上就有点搁不住,因为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况且平
时在家又说一不二。倒是赵砚奎知道尚小云脾气大,怕难?了孩子,便说:"绮霞,
咱们接着往下来吧。"尚小云也只得顺水推舟,往下说戏。
第二天一大早,尚长荣刚刚起床,正拎着裤子往上束带子,就见尚小云提着板
子走进来,不由分说,拉过尚长荣就用板子往屁股上捶,而且下手挺重的。
母亲王蕊芳闻声赶快跑进来,捂住儿子的身子,对尚小云说:"你怎?一大早
就起来打孩子,他没做错事呵!"
"不听大人的话,还叫没做错事吗?"
好半天,王蕊芳才知道原委,便叹了口气,怜惜地对儿子说:"大福,你看你
这强脾气,昨儿个要是念几句,四大爷他们给你叫了好不说,你爸爸脸上也有光彩。
可你不听话,这下,白挨了这顿板子了。"
有一天,尚小云在外面会完客後就往家里赶。他从车子里一跳下来,便直奔後
院,去看荣春社的孩子们练功。谁知,家里专门负责照料尚长荣的保姆手里端着一
碗豆浆,忙忙地来向他"告状":
"尚老板,您的公子大福这几天不知中了哪门子邪乎,连吃喝也没心思了。"
尚小云皱起了眉头:"大福他咋了?"
"这几天我见他身子骨不大好,每天上午去外边端碗豆汁给他滋补身体,可他
就是不肯按时喝。"
尚小云想起上次三儿在客人面前不愿学《追韩信》的事,也觉得这孩子脾气好
像是强了点,马上决定给他点"教训",便问:"大福在哪儿?""大福正在厨房
後边的空地上玩着呢。"
尚小云撩起长衫,转身便来到厨房後边的空地上,只见大福正独自一个人呆头
呆脑、自言自语着。尚小云不知儿子在玩什?把戏,便悄悄地停住脚步,饶有兴趣
地看着儿子。这时候,尚长荣依然没有发觉父亲在身後,嘴里还在那里念念有词,
学着《四郎探母》中杨宗保的腔调说:"俺,杨宗保,奉了父帅将令,巡营嘹哨。
?将官,听我一令!"
尚小云发觉儿子原来背着自己在悄悄地学着唱杨宗保,顿时高兴起来:"好小
子。"
正沈浸在戏文中的尚长荣,一下子被父亲的吆喝扰乱了思路,竟愣了下神,忙
说:"爸,我这是跟师哥学的,闹着玩儿,不知像不像?"
"像,像。"尚小云爱怜地抚着尚长荣的头,说,"你呀,让你在客人面前唱
几句,你不肯,练了又不敢见人,有什?用呵?"
"爸,我就是不愿在生人面前疯!"
尚小云鼓励儿子说:"你这孩子,还算聪明,今天要不是阿姨告状,我还不知
道你在偷着学戏呢!"
从小就非常聪明,加上悟性很高的尚长荣,摹仿能力特别强,每次他看到师哥
们排戏中唱的比较通俗易学的唱段,他都能摹仿着来几句。《四郎探母》是荣春社
坐科学员常排常演的戏,戏中的杨宗保,年纪很小,是杨家一位将门虎子,少年英
雄,尚长荣从懂事起就非常崇拜杨宗保这位小英雄。所以,凡是有杨宗保的戏,他
都非常有兴趣,看着师哥们排练,自己就不知不觉地学着唱起来。
第十章 唱得有板有眼
今天早上,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脑子特别灵,也特别清醒,感到自己不仅能念几
句、哼几声,而且竟然能够把杨宗保的戏文全部背下来。他一副跃跃欲试的劲头,
特地到厨房後空地上,一个人在背戏,还连念带唱地做动作。不巧,正好保姆来给
他送豆浆,他当时正沈浸在戏里头出不来,已经背到第五场了,杨宗保刚刚"上场",
保姆问他喝不喝豆浆,他嫌烦,便对保姆说:"我正忙着哪,您别来捣乱了!"
见尚长荣一点也不"尊重"自己,一副爱理不理的神态,保姆心里也来了气,
又不好说他,因?他毕竟是小主人嘛。瞧他那副样子,一本正经地在念念叨叨,保
姆当然不理解,还以?他犯傻了,赶忙来向尚小云告状。
尚小云对尚长荣说:"你还能不能往下唱?"
尚长荣在父亲面前还是觉得很拘束,但这回不同,没有陌生人在场,便说:
"爸,我再唱两句吧。""随你便吧。"尚长荣尖起嗓子,唱了第七场杨宗保
的最後两句〔西皮摇板〕唱词:
帐中领了父帅令,晓谕三军莫高声。
尚长荣唱得有板有眼,一个字眼儿也没走调。尚小云很赞许地点了一下头,说:
"得了,你把这碗豆浆喝了吧,人家阿姨端得手都酸了。"
尚长荣当时好失望,他想,父亲好"小气",连一句称赞的话也没有,我准唱
砸了。
日子就这?一天一天过下去,尚小云仍是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面。
大家在期待中迎来了1945年的新年。
荣春社一直在三庆戏院演出至腊月中旬。尚小云在家里召集琴师、教师、鼓师
商议封箱的事儿。他说:
"马上就要过年了,给三庆戏院的老板说一说,到那儿去演个戏,封箱过年吧。"
旧时的京戏班子,每年在农历12月(腊月)中旬以後,要举行一次礼仪式的演
出,然後宣布放假休息。演完戏以後,遂将戏衣、道具等归箱封存,并分别贴上
"封箱大吉"的封条,一直到来年春节後正式演出才能?封。剧团进行休息前最後
一次演出就称?"封箱戏"。等过了大年(春节),一般要到正月初一,或正月十
五元宵节之後才能重新演戏。在首场演出之前,还要举行隆重的典礼,郑重地?封
开箱,换贴"开锣大吉"、"新喜大发"等吉庆语词。开演那天,在正戏前要先
"跳灵官"、跳文武财神,跳完後再进行正戏。正戏一般要选择有吉庆气氛的剧目,
如《金榜乐》、《天官赐福》、《黄金台》、《龙凤呈祥》等,不能演苦戏、悲戏。
荣春社在大年初一有时也加演一出戏,不完全受封箱的限制,由於他们加戏一般总
在三庆戏院演出,所以那时北平老百姓编了句顺口溜,叫做:"大年初一在二妙堂
旁边的三庆戏院,由赵四爷?社长的荣春社演出《五人义》、《六月雪》、《七擒
孟获》、《八蜡庙》、《九莲灯》、《十字坡》。"
第十一章 今晚初次登台
一般来说,戏班更重视封箱戏的演出。演封箱戏时,演员们各自都会演自己的
拿手好戏,最後全团反串,有时还要邀请兄弟剧团的演员来助兴,剧目也务求熟练、
火爆,以便给观?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来年人家就会继续来看这个戏
班子的戏。所以,各戏班社对封箱戏都会精心挑选剧目,演出的时间也要精心选定,
须翻黄历挑选黄道吉日。
荣春社的同仁们这年经过商量,决定选定腊月二十演出封箱戏,尚小云亲自选
定了《四郎探母》,并对五弟说:"我想让大福上台演杨宗保。""那,他行吗?"
"我见过他背戏,行。"五叔尚富霞说:"那就亲自给他再说一说戏。"
晚饭前,全家人围在桌子前,尚长荣也被破例抱到席上,挨在尚小云身边坐下。
尚小云将摆在尚长荣面前的一盆甜食拿掉,说:"你少吃甜食,坏嗓子。"他亲自
盛一小碗鸡汤面,说:"吃这个。"尚长荣大概是饿了,便第一个先吃起来。尚小
云拍拍他的小脑袋,说:"慢点吃。"
王蕊芳觉得很奇怪,平时丈夫从不对孩子这?婆婆妈妈的呀,便笑着说:"你
也快吃吧,别光顾哄孩子了。"尚小云不理会夫人的话,却对尚长荣说:"你敢不
敢上台唱戏?"尚长荣停住筷子,问:"爸,是真的还是假的?""你要是敢,就
是真的。""我敢!"
尚小云乐了,说:"好儿子,你上台可不能使性子。""不会。"尚小云见儿
子很有信心,情绪很高,又说:"演戏不难的,我让你唱杨宗保。"
"我就喜欢唱杨宗保。"尚长荣在饭桌上活跃起来,他三下五除二地扒拉掉碗
里的面条,就从凳子上下来,要往外走,母亲王蕊芳拉住儿子的手,问:"你吃饱
没有?这?心急火燎的往哪儿去?""爸,娘,我去找师哥们。"说完,便一溜烟
跑了。尚小云见儿子这?迷戏,会心地笑了。
经过短期的准备,荣春社的封箱戏终於在三庆戏园开台了。那是一个冬天的晚
上,事先派定的角色是这样的:荣春社"长"字辈学生马长礼饰杨四郎,孟喜平饰
杨六郎,铁镜公主由尚长麟饰演。尚长荣饰小杨宗保,尚小云亲自把场。
那天一大早,尚长荣就醒来了,老是在床上发愣,想着戏中的情节,保姆要给
他穿衣服,他便不耐烦地说:"别打岔,我正背词儿呢!"穿鞋袜时,他又没心思
了,老是琢磨着戏,保姆还以?他紧张了。
5 岁的尚长荣今晚是初次登台。说也奇怪,他可是一副天生演戏的料,一种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一点也没有紧张的感觉,反觉得好玩、过瘾。他早早吃好晚
饭,坐着父亲的小车来到後台,随着大夥儿先向祖师爷的神像磕了头,看着父亲和
一班师叔、师伯、师哥们给祖师爷烧过香、上好供,然後由化妆师帮他扮戏,又给
他穿上新做的花箭衣、小马褂,给他戴了一顶"小珠子头",腰下挎一口小宝剑,
右手拿一根小马鞭,真是全副戎装,俨然一位古代小将,英气逼人。妆扮好後,便
在後台候着场。这时,荣春社的大师哥、小师哥们见了,便不断过来赞上几句;有
的还拍拍他的肩膀,叫他别紧张。
第十二章 得到了一瓶冰桔子汁作为奖励
戏开演了,前台热热闹闹,"坐宫"、"盗令"、"出关",一场一场地往下
演。可是在後台,由於尚小云亲自在压阵,气氛却异常地严肃。荣春社本来规矩就
重,尚小云规定演员一旦扮好戏後就不准聊天、玩耍、大声喧哗,不准吃任何东西,
不准私窥前後,不准乱坐戏案,所以後台秩序井井有条。
演到杨宗保巡营时,?了给小杨宗保"保驾",防止尚长荣在台上忘词儿怯场,
除了原有的四个龙套外,管事的临时又给杨宗保增加了四员部将。这八将一式的红
大铠,由大哥尚长春和尚先生的大弟子张蝶芬等扮演。那次小先锋率领大部将的强
烈对比,给观?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六场,尚长荣饰演的小杨宗保进了父帅杨延昭的宝帐,呈上缴获的杨四郎的
宝剑、令箭,只唱了一句〔西皮摇板〕:"迈步且把宝帐进,见了父帅说分明。"
这两句纯粹是过场,若是不经心,会唱得死眉落眼,观?也留不下印象,但尚长荣
小小年纪,唱的时候倒是一本正经的样子,再加上小孩奶声调门儿高,无形中把两
句很平淡的调儿提高了两度,下面一句念白:"参见父帅",又显出了一种得意、
自豪的神态,一时,台下的观?便狠狠地击掌吼了几声:"好!"
在第七场六郎、四郎相会时,杨宗保进帐参见四伯父,杨延辉让他"一旁坐下",
杨宗保拱手:"谢坐。"这时,检场的樊老五师傅赶快搬过一把椅子。尚长荣人太
小,够不着椅子,樊师傅便把他抱上椅子,让他坐下,两只脚荡在半空中。
台下观?的情绪又上来了,有的观?往台上扔糖果,有的扔荷包,还有的观?
吆喝着:"嗨,这个小杨宗保不简单,有出息。""人小志气高!""尚门有後!"
他的姐夫任志秋也在後台对他开玩笑说:"三弟,你演戏时,就像是在台上拉骆驼
的。"演完这个角色後,尚长荣得到了一瓶冰桔子汁作?奖励。
尚长荣这辈子最忘不了的人之一,就是金少山。1947年,尚小云带着年少的尚
长麟、年幼的尚长荣来到天津,住进常盘旅馆。有一天下午,尚长荣放学回到家,
他刚想给父亲讲讲学校的事情,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常盘旅馆。此人身高马大,两
眼有神,说话响亮,一进门,就抱拳对尚小云说:"绮霞弟,你到了天津,怎?也
不给我招呼一声?"
尚小云赶紧拱手让坐,说:"小弟这次来,原打算去拜访您,没想到您却先来
了,实在不敢当!""哎,自家兄弟,就别讲这门子客套话。这位是老三吧?"
尚小云将尚长荣推过去,说:"长荣,见过三大爷!"尚长荣规规矩矩地上前,
恭恭敬敬地喊了声:"三大爷好!""老三长得这?精神,不是学小生、就是学旦
角的料。"金少山充满了赞赏的口气。
金少山喜欢孩子,更爱这个眉清目秀、端庄聪慧的尚家三公子。这时,尚小云
便问金少山:"仲义(金少山的字)三哥,您找小弟是不是还有什?事?""这个
--自家人不讲两家话,是这样的,这几天晚上有戏,可是夜宵没地方吃,想借您
的厨师给我做一顿饭。""这有什?!"尚小云豪爽地说,"就依您的话办,让陈
师傅给您做吧。""那就多谢你霞弟了。今天晚上我在中国大戏院有戏,您带孩子
们去看戏。"尚小云笑了,说:"一定,一定,我把两个孩子都带去。"
第十三章 到了拜师的年龄
金少山走後,尚长荣就向父亲问起金三大爷的情况。尚小云对儿子说:"长荣,
唱戏能唱到金三爷那份儿上,也算到顶了。"
天津中国大戏院在当时也算是一座挺洋派的戏院,不但大,而且设施很多,二
楼有咖啡厅、小卖部,戏院外面亮着霓虹灯,大厅里还摆着古董。小"仆欧"一律
穿制服、戴船形帽。像这种气派的戏院子北京城里还没有。当晚,尚长荣早早吃过
晚饭,随父亲坐车到了中国大戏院,他们的戏票座位在三排中间,离舞台很近。
那天晚上,金少山先演《连环套》中的"坐寨"、"盗马",又演"拜山"。
年幼的尚长荣,对那天晚上的演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尚长荣到了拜师的年龄,在尚长荣正式拜师之前,他的父亲曾给他找了一位奶
师,他就是荣春社的教师耿明义先生。耿明义原来是武功教师,荣春社一开始他就
带学生练功,与尚小云相交多年,荣春社成立後,被聘?武功教师,又是尚长春的
辅导老师。他还担任管事,督促学生练功和排戏,在排练"大操"和群舞及调度武
功演员方面颇有经验,解放後曾在尚剧团工作过,後任中国戏曲学校教师,二十世
纪60年代因病去世。
那阵,尚家椿树二条的房子,好大一片给了荣春社作练功房,院子里面的地面
原先是砖地,?了练功,尚小云特地花钱铺了地板,冬天因?冷,临时还搭了暖棚,
装上玻璃,风刮不透但又亮堂;夏天时则拆去暖棚,改搭席棚遮挡太阳。耿明义就
常在这里照看学生练功。尚长荣从小就对这位"教师爷"怀有好感,他教学生认真、
负责,但又不凶。
那年正是1950年初,尚长荣在家中跟吴荣唐先生上私塾,学习古文和书画。由
于吴荣唐先生是上午来教课,这样,尚长荣每天早晨和下午就无事可做。有一天,
耿明义见尚长荣在死背古文,这种举动,与这家庭和整个剧团的气氛太不协调。他
便对尚小云说:"尚先生,我看小三不小了,在俺们这样的家庭,是练功的年龄了,
你真的想叫他读书出仕呵?"
尚小云不以?然地说:"这哪能有个准头!""就是嘛,小三人聪明,是块好
料。可是,万一他读书成不了大学问家,你这样天天逼他念,叫我说,这不就耽误
了他吗?""那怎?办?""叫他跟我练练功、打打基础吧,万一他将来能读书读
出息了,?老百姓办事,那也误不了,譬如多门本事。要是现在不练,他过几年不
读书了,那时,身腿骨长硬了,再练功,就来不及了。"尚小云沈思了一会,说:
"您的意思--""让他跟我练,就算我收个小徒弟。""这怎?行?"尚小云?
难地说。"自家的孩子,我能不出点力吗?"从此,每天早晨,尚长荣就在家中由
耿明义先生带着练功。
这年春天,尚小云率尚剧团赴青岛,在永安戏院演出。尚小云是团长,他管着
演出中的艺术事务,如定剧目、定演员、把场子等,剧团的行政事务另由总务马仲
先担纲,演出联络(即经理科)负责人?佟瑞三,演员阵容也十分齐整。尚小云的
夫人王蕊芳偕长春、长麟、长荣随行,长春、长麟已是剧团的正式武生和花旦演员。
尚小云此行作巡回演出,主要是想培养两位公子,让他们获得舞台经验并增加
知名度。
--------
新民晚报
第十四章 未拜老师先认乾爹
那天,着名的京剧演员吴素秋到尚家借住的瀛洲旅馆来看望她的老师尚小云。
她指指尚长荣问:"三弟呢?学戏了吗?""他正念书呢。""老师,依我看,小
弟还是学戏好!大弟学了武生,二弟呢,承继了老师的行当,依我看,三弟虎气十
足,说话声音又响,是块唱花脸的料。"
这时,母亲王蕊芳接着说:"大福平日挺嘎的,谁知他愿不愿意往脸上抹'锅
烟子'呢?"这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大家将各自的眼光转向尚长荣。不过,
他此时的"嘎劲"反倒上来了,便对王蕊芳说:"娘,这脸上抹了黑、涂了白,可
以洗的呀!"尚小云听儿子这口气是愿意学花脸了,便问尚长荣:"大福,素秋姐
姐的主意,你愿不愿意呵?""我听师姐的。"王蕊芳问:"拜谁呢?"吴素秋道
:"依我看,很现成的就有一个。"尚小云赞许地说:"我看很好。"王蕊芳也听
懂了,说:"陈先生的确很适合。"
於是,尚长荣拜师的事就这?决定下来了。这位陈先生,就是当时正在青岛的
花脸名家陈富瑞。陈富瑞幼年时曾入富连成科班三科学戏,与尚富霞同科,戏路子
宽,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他长期?尚小云等名家配戏,与尚家有很深厚的友谊,
两家还沾点亲,尚长荣平时管他叫二舅。当时,陈富瑞正定居在青岛。
当陈富瑞得知尚小云要把小儿子送到自己门下学戏时,他是很高兴的,立即真
诚地对尚小云说:"大哥,小三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学戏条件好,我愿意收。"尚
小云笑道:"那就拜托了,咱们这次要正式拜;你呢,正式收,一切按礼数来。"
"唉,都解放了,大家都是同志,还拘那礼儿干什??我教就是啦。"尚小云摇摇
头,说:"咱们梨园界,还得按老规矩来,这事儿含糊不得。"
说定以後,尚小云便张罗着去找拜师仪式的地方。他请尚剧团的总务马仲先去
找。马仲先想了想,说:"就到铁老板的饭店去办吧,铁二爷很豪爽,办事可靠得
很。"尚小云一拍大腿说:"这主意好!"
铁老板当时在青岛开了爿有名的北京馅饼粥餐店,他店里的馅饼和米粥很有名,
北京来的人都愿意去吃。铁老板与梨园界关系很好,他是这次尚小云在青岛新结识
的朋友之一,两人一见如故。由於他没有子女,所以对尚长荣特别喜欢,一听说尚
小云要在他的饭馆里?儿子举行拜师礼,他很高兴,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条件"
:"尚先生,长荣能不能认我?"尚小云素来是非常重情义的人,便立即豪爽地说
:"这是好事呵,您认了他,是他的福气。""嗨,您说到哪去了?这是我的福气。"
铁二爷又说:"尚大哥,就拣个日子吧。""这还挑什?日子?让大福过来认一下
不就得了。"
铁二爷脸上洋溢着春意,尚小云把尚长荣吆喝过来,说:"从今天起,铁二伯
就是你的乾爹,你快行过礼,认一认吧。"尚长荣跑过去,对着铁老板一个鞠躬,
喊了声:"乾爹好!"喜得铁老板一把将他搂在怀里。这是尚长荣这次在青岛的意
外收获,未拜老师,先认乾爹。经过数日准备後,拜师仪式就要在铁老板开的北京
馅饼粥饭店举行了。
--------
新民晚报
第十五章 顿时鞭炮齐鸣
10岁的尚长荣,当时已是很懂事的孩子了。由於期待着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
来,他隔日夜里整整一宿都没睡好。他明白,拜师後,就意味着像两个哥哥和师哥
们那样,两只脚便永远地跨进了梨园之门,再不是过去演"娃娃生"的小孩了。父
亲是那?有名,在社会上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在舞台上一招一式都使人着迷,但
他依然兢兢业业,在艺术追求上不敢稍有懈怠,自己小小年纪,能够经受得住舞台
的摔打和磨练吗?他那小小的心灵中,顿时充满着对美好前途的憧憬。
母亲王蕊芳对儿子更是多添了一份生活上的关爱,?了使儿子能在拜师仪式上
光鲜些,同时也是对师傅的尊敬,她特地到青岛最有名的商场?尚长荣选购了一件
藏青色的学生装,华达呢的裤子,脚下是一双黑色的浅帮牛皮鞋,又专门带孩子去
推了小平头。这天一大早,她就将尚长荣打扮起来,帮他穿好衣服,然後一家人上
了当时青岛的计程车--一种後面烧木炭作?动力的老式福特汽车,直奔馅饼粥店。
坐落在闹市区德县路上的这家馅饼粥店,今天内外布置得焕然一新,门口墙上
贴了用大红纸书写的报单,上面写着"热烈庆贺陈富瑞先生喜收门徒",地上还铺
了红地毯。
二楼大厅是正式拜师仪式的会场。正面案桌上供着梨园界祖师爷李隆基的神像,
神像前摆放着一对青铜烛台,上面插着每支重约12两(旧秤)的红蜡烛,中间是一
只很大的博山炉。
当尚长荣随父亲走进楼厅时,只见尚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及许多外请的朋友都来
了。天气渐热起来,客人们手中摇着扇子,争相前来向尚家父子祝贺,并热烈握手
致意。尚小云则领着尚长荣指着客人逐一鞠躬致谢。
陈富瑞先生也在尚长荣的"老师姐"吴素秋陪同下走了进来。他那时40多岁年
纪,显出一种老成持重的样子,穿着打扮乾净利索。他上身是一件淡影条的竹布长
衫,下身是一条黑色哔叽裤子,脚下是一双新衲的布鞋,下巴刮得雪亮,胖胖的脸
上漾着笑容,一副满面红光的气色,一进门就抱拳对尚家父子及客人们说:"今儿
个尚家三公子要拜,我是诚惶诚恐。尚大哥又搞这?大的排场,又拖累了大家,请
各位多多包涵。"尚小云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陈富瑞的手,说:"以後长荣全仗
贤弟指拨了。""三公子天资聪慧,成材是一定的,就怕我教不好,诚惶诚恐。"
大家落座後,吃过一巡茶,茶罢,马仲先跑过来对尚小云请示:"尚先生,我
看是不是可以开始啦?"尚小云转身对陈富瑞说:"富瑞弟,你看呢?"陈富瑞忙
答道:"好,好。其实,根本不必搞得这?隆重,我这个人最不拘礼节了。"
尚小云笑着点点头,马仲先便清清嗓子喊:"陈富瑞先生收徒仪式正式开始!"
客人们都毕恭毕敬地站起来,马仲先又喊:"放炮!"话刚完,外面顿时鞭炮齐鸣,
轰响过後,马仲先又高声指挥大家向祖师爷上香、行礼。礼毕,才是正式的参拜。
--------
新民晚报
第十六章 演来一点也不怯场
马仲先、吴素秋等请陈富瑞在正中的红木太师椅上坐定,随後,马仲先高喊着
:"行礼!"尚长荣由师姐吴素秋拉着来到陈富瑞跟前,吴素秋道:"陈先生,长
荣从今天起就拜倒在您的门下,请您受礼。"尚长荣赶快乖巧地走上前去,郑重地
磕头。
陈富瑞早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起身搀扶起尚长荣,说:"好孩子,快起来,
快起来!"这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尚长荣从母亲手中接过早已准备好的晋师礼--一支派克钢笔和一只金表--
双手奉给陈富瑞。陈富瑞推辞了一下才收下,便也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回赠给尚长
荣。全场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尚小云邀请客人们讲话,尚小云也致词对陈富瑞表示感谢。然後,由尚小云夫
妇出面,邀请大家入席。
拜师仪式後的第二天,陈富瑞就到尚家暂住的瀛洲旅社来授课。
第一出戏,陈富瑞给尚长荣教的是《草桥关》。陈富瑞每天上午准时来给尚长
荣说戏,从讲解剧情入手,使他能先理解这出戏。尚长荣对师父非常尊敬,每当陈
富瑞到达旅馆时,他便早已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候着。陈富瑞教完课回去时,尚长荣
也总是恭恭敬敬地将老师送到门外。陈富瑞的技艺很全面,花脸、小生、老生都能
唱,这使尚长荣受益很大。当时一般富家子弟学戏,头一天老师来了以後,也不过
说一说,应个卯也就算完事了,可是尚长荣却对陈富瑞说:"老师,我这年龄,学
戏晚了点儿。我爸说了,要您严着点教,该骂就骂,该打就打,我保证不怕苦。"
有一天,尚小云来看尚长荣学戏,他发现儿子进步很快,便对陈富瑞提议说:
"我想让长荣把《御果园》拿到台上去练练,富瑞弟你看什?时候行?"
陈富瑞用赞许的眼光望着徒弟,说:"行呵,行呵!长荣学得晚,可他挺刻苦,
一点也不像名门之後。《御果园》他已学得差不多了,要上台,什?时候都不含糊。"
尚小云高兴地说:"名门子弟咋啦?就能不吃饭?要吃饭就得练,这是咱梨园
的规矩。……好,戏学会了,就该上台去练,我安排个时间。"
事情就这?定下来了。1951年春节时,再次来到青岛的尚剧团在剧场门口挂出
牌来,将尚长荣的《御果园》列入晚上演出的计划。陈富瑞自然临场来"保驾"。
化妆时,他帮尚长荣勾脸、勒头、穿行头,尚长荣头一回接受这种"包装",觉得
处处都不习惯,但又感到很新鲜。大师哥们跟他开玩笑,他总是很腼腆地笑笑,使
人觉得他很"蔫"。一位师哥对他说:"长荣师弟,你这?小就这样'蔫'哪!将
来别弄得媳妇也找不上呵!"另一位师兄说:"嗨,用得着您瞎操心?长荣才不'
蔫'呢,您不知道,当初他是多'嘎'的人哪!"
当晚的《御果园》,尚长荣演来一点也不怯场,相反,由於他的性格较"蔫",
倒很能把尉迟恭这个角色演得很稳重,喜得陈富瑞在後台看得直点头。戏一完,他
马上把刚回到後台的尚长荣抱起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09.232.72
※ 编辑: hsingpen 来自: 140.109.232.72 (05/29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