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Opera 板


LINE

各大腔调研究书目 1.钱南扬:《戏文概论》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3.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台湾商务印书馆) 4.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 5.冯光钰:《戏曲声腔传播》(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 6.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北京:人民音乐,1990)。 7.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台北:贯雅文化,1992)。 8.王俊、方光诚:《湖北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 9.林鹤宜:《晚明戏曲剧种及声腔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94)。 10.王芷章:《腔调考原》(北平:双肇楼,1934)。 11.王芷章:《中国戏曲声腔丛考》,收入《中国京剧编年史》(北京:中国戏 剧出版社,2003.10)。 12.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古腔新论:青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肥:安徽 文艺出版社,1994.6)。 13.苏子裕:《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4.冯光钰:〈本土腔论--戏曲声腔分类的新思考〉,《音乐探索》2000年02期 。 15.冯光钰:〈戏曲声腔的传播〉,《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6.林香娥:〈魏长生与花雅之争〉,《戏曲艺术》2004年01期。 17.吴小平:〈江苏戏曲音乐特点简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1995年02期。 18.刘永濂:〈清代安徽戏曲概论〉,《安徽新戏》1996年04期。 19.刘永濂:〈清代安徽戏曲概论(下)〉,《安徽新戏》1996年06期。 20.施文楠:〈徽戏〈十八板〉句幅原形考析〉,《中国音乐》1996年04期。 21.范丽敏:〈南府、景山承应戏声腔考〉,《戏曲艺术》2004年01期。 22.陈慧雯:〈浅谈中国戏曲声腔名称由来〉,《当代戏剧》1997年03期。 23.黄仕忠:〈戏曲帮腔合唱的渊源与变迁〉,《艺术百家》1991.4。 24.廖奔〈论四大声腔之流播〉,《戏剧艺术》,1991.2 25.廖奔〈明代南戏诸腔调考述(下)〉,《戏剧》,1992.2 26.俞为民〈《风月锦囊》所辑南戏佚曲述略〉,《文献》1992.1 27.庄永平〈我国传统声腔音乐的演进和发展〉,《戏曲研究》第22辑 明代 1.流沙:《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1999年5月)。 2.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6)。 3.苏子裕:〈汤显祖、梅鼎祚剧作的腔调问题--兼与徐朔方先生商榷〉,《艺术 百家》1999年01期。 4.叶长海:〈南戏、永嘉崑剧与海盐腔〉,《中国艺术虚实论》(台北:学海19 97)289-294。 5.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南戏的声腔》(天津教育1992.5)。 6.卫世诚:〈吴歈不是崑曲,西调并非秦腔〉,《中华戏曲》第7辑。 7.徐扶明:〈弦索调与弦索腔〉,氏着《元明清戏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 1986.7)。 8.傅雪漪〈明清戏曲腔调寻踪---试谈《太古传宗》附刊之《弦索时剧新谱》〉 ,《戏曲研究》第15辑 余姚腔 1.蒋星煜:〈从余姚腔到调腔〉,《中国戏曲史钩沉》(中洲书画社,1982)。 2.吕济琛〈调腔初探〉,《戏曲研究》第7辑 温州腔 1.流沙:〈温州杂剧、南戏与温州腔〉,《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2001.5),页338-351。 2.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 3.洛地:《戏曲与浙江‧崑、高──歌、曲、腔》(浙江人民1991.2) 崑山 1.顾笃璜:《崑剧史补论》(江苏古籍1987.10)。 2.邓翔云:〈浅探崑曲在安徽的衍变〉,《艺术百家》1999年01期。 3.金登才:〈水调、磨调、弦索调与昆山腔〉戏曲艺术 1997年02期 4.刘水云:〈试论晚明崑曲之入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00年04期。 5.周秦:〈魏良辅与新声崑山腔〉,《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04期。 6.胡忌:〈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戏剧艺术》2004年01 期。 7.刘召明:〈略论晚明戏班与崑曲声腔传播〉,《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 04年02期。 8.杨冬冬:〈试论南崑、北崑音乐风格的形成与语言方音的关系〉,《天津音乐 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许艳文、杨万欢:〈明清湘崑发展概貌考略〉,《艺术百家》2004年04期。 10.邓玮、邓翔云:〈论崑曲的传播和古典戏曲的分布〉,《艺术百家》2000年0 3期。 11.胡忌:〈崑曲渊源〉,赵景深主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籍198 5.6)页136-153。 12.蒋星煜:〈谈《南词引正》中的几个问题:崑腔形成历史的新探索〉,《中 国戏曲史钩沉》(中洲书画社,1982)。 13.蒋星煜:〈崑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中国戏曲史钩沉》(中洲书画社,1 982)。 14.蒋星煜:〈魏良辅之生平和崑腔的发展〉,《中国戏曲史钩沉》(中洲书画 社,1982)。 15.蒋星煜:〈崑腔发展史索隐〉,《中国戏曲史索隐》(济南:齐鲁书社,198 8)。又见《中华戏曲》第3辑。 16.毛礼镁:〈明清时的崑曲亦称「吴歈」〉,《中华戏曲》第10辑。 17.武达俊:〈魏良辅与梁伯龙对崑曲唱腔的改革〉,《中华戏曲》第11辑。 18.朱为总〈崑曲旋律音乐的构成〉,《戏曲研究》第64辑 19.王染野〈汤显祖的《牡丹亭》本来是崑曲吗〉,《剧影月报》1990.11 20.廖奔〈试论清初长江流域形成的南北复合腔种〉,《戏剧》,1990.4 21.徐朔方〈《牡丹亭》和崑腔〉,《文艺研究》,2000.3 22.余从〈崑山腔的产生和兴盛〉,《戏曲研究》第2辑,1980 23.陆萼庭〈苏昆生与崑腔〉,《戏曲研究》第22辑 24.卫世诚〈吴欤不是崑曲,西调并非秦腔〉,《中华戏曲》第7辑 25.流沙〈略谈崑山腔向雅调的演变〉,《戏曲研究》第11辑 26.俞为民〈崑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4.1 27.冷桂军〈崑山腔演唱格式的发展与沿革〉,《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1.02 28.施维〈田野调查:金华崑腔最後的职业全崑班〉,《戏曲艺术》,2004.1 29.李真瑜〈关于昆腔传入北京的时间问题〉,北京社会科学 2003年04期 30.周秦〈论昆腔传奇的人文精神〉,《苏州大学学报》,2003.03 31.程芸〈也谈汤显祖戏曲与昆腔的关系〉,文艺研究 2002年01期 32.吴新雷〈吴中昆曲发展史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1.01 33.吴新雷〈浙江三大昆曲支派初探〉,《东南大学学报》,2002.01 34.刘水云〈昆曲入京时间考〉,《甘肃社会科学》,2002.05 35.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3.06 36.杨惠玲〈论家班主人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艺术百家》,2004.03 弋阳 1.李连生:〈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 2.李连生:〈崑山腔与弋阳腔的交流及融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年01期。 3.李连生:〈弋阳腔曲牌初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 4.王安祈:〈由弋阳腔在戏曲上的成就谈起〉,《国文天地》4卷5期(1988.10 ),页46-47。 5.敖凤翔:〈弋阳腔──中国戏曲的长青树〉,《艺术学报》45期(1989.11) ,页43-72。 6.马华祥:〈明万历抄本《钵中莲》剧种归属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03期 。 7.张新建〈关於弋阳腔问题〉,《戏曲研究》第14辑。 8.流沙:〈从南戏到弋阳腔〉,赵景深主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 籍1987)页47-87。 9.叶长海:〈汤显祖与海盐腔〉,氏着《曲学与戏剧学》(学林出版社1999.11 )页356-369。 10.周维培:〈王正祥与他的十二律崑腔京腔谱:兼说弋阳腔音乐体制与剧目系 统〉,《中华戏曲》第19辑。 海盐 1.吴戈:〈海盐腔综谈〉,《戏史辨》第三辑(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 ,2002年8月),页243-256。又见《戏剧艺术》2003年01期。又见《中华戏曲》 第30集(2004.04)页291-311。 2.陈定謇:〈海盐腔创始人考辨〉,《艺术百家》1994年02期。 3.潇潇:〈海盐腔学术研讨会综述〉,《戏文》2000年05期。 4.何坦野:〈秦始皇与海盐腔源流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4期。 5.步玉琴:〈试论「海盐文书」及其与「海盐腔」的关系〉,《中国音乐》2003 年02期 6.流沙:〈海盐腔源流辨正〉,《戏曲研究》第3辑,1980 7.叶长海:〈永嘉崑剧与海盐腔〉,《中华戏曲》第30辑,2004.4。 8.郑西村:〈海盐腔再探〉,《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2001.5),页352-359。 9.马必胜:〈海盐腔之脚本及其伴奏〉,《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2001.5),页360-366。 10.蒋星煜:〈海盐腔与金瓶梅〉,《中国戏曲史索隐》(济南:齐鲁书社,198 8)。 青阳腔 1.班友书:〈再议青阳腔的起源及当时周边戏剧大环境〉,《中华戏曲》第23辑 ,1999.3。 2.班友书:〈晚期海外孤本《时调青崑》探析〉,《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2001.5),页367-378。 3.周显宝〈青阳腔的仪式生境与历史变迁〉,《戏曲研究》第65辑 4.班友书〈池州青阳腔抄本《苏秦》读後〉,《安徽新戏》,1991.6 5.班友书〈青阳滚调源起新探〉,《戏曲研究》第47辑 6.周显宝〈皖南傩戏、目连戏及其青阳腔与仪式的原生形态〉,《音乐研究》, 2004.02 7.陶利生〈九华山与青阳腔〉,《池州师专学报》,2001.04 8.班友书〈也谈《天仙配》的来龙去脉──从青阳腔到黄梅戏,没有绝对的作者 〉,《黄梅戏艺术》,2000.03 9.周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上)〉,《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周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中)〉,《音乐艺 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1.周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下)〉,《音乐艺 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2.周显宝:〈戏曲‧文学‧音乐--文化特质构成--对青阳腔进行文化人类学的 个案解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3.朱万曙〈关于青阳腔的形成问题〉,《安徽新戏》,1998.05 清代 1.颜长珂、黄克:《徽班进京二百年际:徽班、皮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文化艺术1991)。 2.洛地:《戏曲与浙江‧乱弹、摊黄与越剧》(浙江人民1991.2) 3.孟繁树:《中国板式变化体戏曲源流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6 )。 4.流沙:《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声腔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12月)。 5.华俊、洛地:〈乱弹──浙江乱弹──浦江乱弹〉,《戏文》1996年01期。 6.杨杨:〈《河南新志》中的「二黄梆子」辨析〉,《地方戏艺术》1992.2。 7.杨谷中:〈南通里河京徽班述略〉,《艺术百家》1990.3期。 8.汪人元:〈京剧声腔音乐形成发展的历史启示〉,《艺术百家》1990.3期。 9.石增祥:〈京剧发展史散论〉,《艺术百家》1990.3期。 10.戴博元:〈清末以来常州的京崑活动〉,《艺术百家》1992.第二期。 11.陆小秋、王锦琦:〈浙江乱弹腔系源流初探〉,,《中华戏曲》第4辑。 12.〈花雅诸腔的传入与发展〉,《戏曲研究》1992.43 13.孟繁树〈关於声腔剧种史的研究方法问题〉,《戏曲研究》第21辑 14.丁汝芹〈嘉庆年间的清廷戏曲活动与乱弹禁令〉,《文艺研究》,1993.6 15.朱家溍〈清代宫中乱弹演出史料(上)〉,《戏曲研究》第13辑 16.朱家溍〈清代宫中乱弹演出史料(下)〉,《戏曲研究》第14辑 17.张庚〈近代戏曲声腔研究方法管见---在全国梆子声腔剧种学术研讨会上的发 言〉,《戏曲研究》第10辑 18.王培信〈从肘鼓子到茂腔〉,《戏曲研究》第10辑 19.陈竹青〈京剧四平调的调式特点〉,《戏曲研究》第33辑 20.傅谨〈婺剧:腔调与剧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01,本篇亦 见传统艺术中心:《两岸戏曲大展学术研套会论文集》 高腔 1.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2.吴宗泽:〈辰河戏《目连》高腔探源 辰河戏《目连》高腔与傩堂腔之比较〉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熊晓辉:〈辰河高腔源流考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管云:〈南戏遗音--松阳高腔音乐探微〉,《乐府新声:渖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02期。 5.刘国杰:〈论高腔音乐〉,《音乐研究》1995年02期。 6.丁红梅、李梅:〈松阳高腔管窥〉,《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01期。 7.叶开沅、张世尧着:《婺剧高腔考》(东京市:龙溪书舍,1981)。 8.张九、石生潮:《湘剧高腔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9.张九:〈高腔曲体纵横谈〉,《戏曲研究》第23辑 10.萧士雄:〈川剧高腔的传统理论与帮腔〉,《戏曲研究》第20辑 11.陈汝陶:〈试论高腔中的帮腔〉,《戏曲研究》第25辑 12.陆小秋:〈论高腔的源流〉,《戏曲研究》第48辑 13.刘正维:〈高腔与道教音乐的渊源辨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 0年03期。 14.陈景娥:〈高腔与元杂剧〉,《戏曲艺术》2003年03期。 15.陈景娥:〈高腔与宋元南戏〉,《戏曲研究》第62辑,2003.06。(此篇据说 抄袭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一书) 16.杜建华:〈川剧高腔来源新探〉,《戏曲研究》第64辑,2004.3,页146-15 。 17.施德玉:〈戏曲腔系剧种访视记〉,《艺术学报》70期(2002.06),页103- 113。 18.邓运佳:〈川剧高腔不源於弋扬考(下)〉,《戏曲艺术》1991.4。 19.洛地:〈现今浙江高腔(腔调)中的《北西厢》《汉宫秋》《单刀会》及其 他〉,《河北师院学报》1990.2。 20.徐宏图:〈南戏遗踪高腔本《孟姜女》续考〉,《中华戏曲》第30辑,2004. 4。 21.朱喜:〈高淳高腔考略〉,《艺术百家》1991.一期。 梆子 1.常静之:《论梆子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3.吕亦非:《河北梆子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罗映辉:《梆子腔唱腔结构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5.马龙文、毛达志:《河北梆子简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6.陈芳:〈「梆子腔」释名〉,《辅仁国文学报》14期(1999.03),页223-255 。 7.周传家:〈梆子腔和说唱艺术〉,《戏剧》1994年01期。 8.焦文彬等:《秦腔史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87)。 9.王正强:〈为「西秦腔」探源寻踪〉,《戏剧艺术》1996年03期。 10.张月中:〈试论河北梆子的形成与发展〉,《复兴剧艺学刊》15期(1996.01 ),页39-45。 11.郭荣生:〈山西梆子的起源及其演变〉,《察哈尔省文献》24期(1989.03) ,页4-22。 12.敖凤翔:〈梆子戏曲之旅〉,《艺术学报》39期(1986.06),页43-62。 13.杨琏:〈「梆子腔」综述〉,《陕西文献》25期(65.04),页23-41。又见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6卷6期(1973.06),页47-56。 14.徐烨:〈论梆子腔的划时代贡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5.李双山:〈谈谈流布到张家口的山西梆子〉,《文史月刊》1994年02期。 16.刘新和:〈简述流布于西口的中路梆子〉,《文史月刊》1994年02期。 17.海震:〈梆子、皮簧的胡琴伴奏〉,《戏曲艺术》1995年02期。 18.海震:〈梆子腔渊源形成辨析〉,《戏曲研究》第64辑,2004.3。 19.杨世祥:〈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二--梆子剧种在东北的兴衰史〉,《吉林 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0.何平:〈贵州梆子的兴衰〉,《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 21.常大安:〈梆子花旦鼻祖侯俊山〉,《文史月刊》1994年02期。 22.许德宝:〈陕西戏曲形态概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3.焦文彬:〈晚明秦腔钩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 6年04期。 24.卫世诚:〈清代乾嘉时期京师的秦腔〉,《戏曲研究》第21辑 25.温余波:〈魏长生不是秦腔演员〉,《戏曲研究》第21辑 26.武承仁:〈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戏曲研究》第52辑 27.潘仲甫:〈清乾嘉时期京师「秦腔」初探〉,《戏曲研究》第10辑 28.刘文峰:〈清同光年间北京的梆子戏〉,《戏曲研究》第17辑 29.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中华戏曲》第3辑 30.登山:〈简谈京剧和京梆子的关系〉,《戏曲研究》第39辑 31.刘辉:〈张鼎望与《秦腔论》──读曲随笔〉,《小说戏曲论集》(台北: 贯雅文化,1992)。 32.任光伟:〈梆子声腔探源:兼谈戏曲板腔体制之形成与发展〉,《中华戏曲 》第4辑(太原:山西古籍,1987.1)。 33.孟繁树:〈上党梆子小史〉,《中华戏曲》第2辑(太原:山西古籍,1986.1 0)。 34.孟繁树:〈蒲州梆子小史〉,《中华戏曲》第4辑(太原:山西古籍,1987.1 )。 35.卫世诚:〈简析《西秦腔二犯》〉,《中华戏曲》第20辑(太原:山西古籍 ,1997.4)。 36.潘仲甫:〈清乾嘉时期京师「秦腔」初探〉,《戏曲研究》第10辑(北京: 文化艺术,1983.9)。 37.寒声:〈关於山陕梆子声腔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中华戏曲》第2辑(太 原:山西古籍,1986.10)。 38.陆小秋、王锦琦:〈梆子、梆子腔和吹腔〉,《戏曲艺术》(1983年第3期) 。 39.周贻白:〈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氏着《中国戏曲论集》(北京:中 国戏剧,1960.7)。 40.徐扶明:〈乱谈乱弹〉,氏着《元明清戏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1986. 7)。 41.徐扶明:〈西调‧西腔‧秦腔〉,氏着《元明清戏曲探索》(杭州:浙江古 籍,1986.7)。 42.刘敬贤:〈秦腔声腔起源浅见〉,《戏曲研究荟录》第3辑(陕西省艺术研究 所)。 43.何为:〈梆子声腔与板式变化体〉,氏着《戏曲音乐散论》(北京:人民音 乐,1982)。 44.孟繁树:〈论乾嘉时期长江流域的梆子腔〉,《中华戏曲》第9辑(1990.3) 。 45.刘文峰:〈多元合流,分支发展:梆子戏源流考〉,《中华戏曲》第9辑。 46.邓小秋:〈梆子流传在苏北的演变〉,《中华戏曲》第11辑。 皮黄 1.于质彬:《南北皮黄戏史述》(合肥:黄山书社,1994)。 2.张正治编着:《京剧传统戏皮黄唱腔结构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 92) 3.唐舞编辑:《皮黄谭声》(北平:人中华石印局,1934) 4.刘国杰:《西皮二黄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1989)。 5.徐凌霄:《皮黄文学研究》(北京:世界编译馆北平分馆,1936)。 6.黄丽贞:〈由南北曲、崑曲到皮黄──中国古典戏曲的主要声腔〉,《人文及 社会学科教学通讯》6卷2期(1995.08),页162-174。 7.胡忌:〈踏破铁鞋 坐穿板凳──赞《南北皮黄戏史述》〉,《中国戏剧》19 95年08期。 8.周育德:〈一部求是的皮黄戏史──喜读于质彬《南北皮黄戏史述》〉,《艺 术百家》1995年04期。 9.金芝:〈史实论精 姿丰目秀--读于质彬力作《南北皮黄戏史述》〉,《安徽 新戏》1996年02期。 10.刘小中:〈汉剧史料‧皮黄源流〉,《湖北文史资料》1998年Z1期。(本期 为汉剧史料专刊,〈皮黄源流〉部分计62页) 11.刘正维:〈汉调面世与皮黄腔的个性〉,《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 02期。 12.刘正维:〈从音乐的遗传基因为皮黄腔寻宗探源〉,《音乐研究》2004年02 期 13.邓翔云:〈徽班论〉,《安徽新戏》1998年03期。 14.蔡际洲:〈皮黄腔的流布与影响〉,《中国音乐》2000年02期。 15.滑静:〈论京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年S4期。 16.王静:〈皮黄声腔的形成及流布〉,《大舞台》2002年05期。 17.徐烨:〈论皮黄腔在戏曲声腔发展史中的贡献〉,《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 报》2003年02期。 18.朿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中国戏剧》2004年07期。又见《戏曲 研究》64辑,2004.3。 19.张民〈从京剧声腔的构成看戏曲风格的统一〉,《戏曲研究》第12辑 20.潘仲甫〈皮黄合流浅谈〉,《戏曲研究》第16辑 21.?:〈花雅诸腔的传入与发展〉,《戏曲研究》1992.43(?)。 22.龚和德:〈略谈徽班与京剧〉,《中国文化报》1990.3.21。 23.龚和德:〈试论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艺术百家》1990.4期。 24.张云龙:〈徽剧的兴起与衰落〉,《历史大观园》1990.9。 25.蒋星煜:〈徽剧声腔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国戏曲史钩沉》(中洲书画社 ,1982)。 26.汪静渊:〈徽剧流变述闻〉,《中华戏曲》第3辑。 27.杨常德:〈论京徽合流〉,《中华戏曲》第11辑。 28.吴新雷〈四大徽班与扬州〉,《艺术百家》,1991.2 29.正元等人〈徽班进京的历史意义与贡献〉,《剧作家》,1993.5 30.邓翔云〈石台曲戏的发现和徽调辩〉,《戏曲研究》第52辑 31.陆小秋〈徽剧声腔的三个发展阶段〉,《戏曲研究》第7辑 32.胡锦霞〈徽班进京的启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33.聂世勤〈徽班的兴起与京剧的形成〉,《文化时空》,2002.08 34.朱万曙〈徽班”与怀宁〉,《安徽新戏》,2001.01 35.王长安〈无徽不成镇与无徽不成班--徽班与徽商浅探〉,《黄梅戏艺术》,1 999.01 36.薛浩伟:〈“徽班”不是徽州班〉,《中国京剧》1994年05期 西皮 1.王俊〈汉剧西皮探源纪行〉,《戏曲研究》第14辑 2.雷文:〈汤显祖与宜黄戏〉,《江西方志》1990.3 3.编委会:〈徽班‧京剧〉,《古今中外论长庚:程长庚与京剧形成研究资料集 》(北京:中国戏剧,1995.10),页347-514。 4.流沙:〈程长庚、徽班与京剧皮黄腔〉,《长庚精神照後人:纪念程长庚诞辰 185周年文集》(北京:中国戏剧,1998.1),页57-69。 5.海震:〈西皮腔渊源史料辨析:西皮腔不源於西秦腔或吹腔〉,《中华戏曲》 第22辑,页326。 二黄 1.廖奔:〈二黄渊源与徽班〉,《艺术百家》1990.四期。 2.张文德:〈试论《玉合记》不为「宜黄腔」而作〉,《艺术百家》2003年03期 3.何昌林〈从三簧说到二簧〉,《戏曲研究》第12辑 4.余洁清:〈二黄调究竟是什麽声腔〉,《戏曲研究》第63辑,2003.11。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229.230.27







like.gif 您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
icon.png[问题/行为] 猫晚上进房间会不会有憋尿问题
icon.pngRe: [闲聊] 选了错误的女孩成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张
icon.png[心得] EMS高领长版毛衣.墨小楼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龙隔热纸GE55+33+22
icon.png[问题] 清洗洗衣机
icon.png[寻物] 窗台下的空间
icon.png[闲聊] 双极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车]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门
icon.png[讨论] 能从照片感受到摄影者心情吗
icon.png[狂贺] 贺贺贺贺 贺!岛村卯月!总选举NO.1
icon.png[难过] 羡慕白皮肤的女生
icon.png阅读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问题] SBK S1安装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旧woo100绝版开箱!!
icon.pngRe: [无言] 关於小包卫生纸
icon.png[开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简单测试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执行者16PT
icon.png[售车]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战33 LV10 狮子座pt solo
icon.png[闲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购教学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产版官方照无预警流出
icon.png[售车] Golf 4 2.0 银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篮汽座(有底座)2000元诚可议
icon.png[问题] 请问补牙材质掉了还能再补吗?(台中半年内
icon.png[问题] 44th 单曲 生写竟然都给重复的啊啊!
icon.png[心得] 华南红卡/icash 核卡
icon.png[问题] 拔牙矫正这样正常吗
icon.png[赠送] 老莫高业 初业 102年版
icon.png[情报] 三大行动支付 本季掀战火
icon.png[宝宝] 博客来Amos水蜡笔5/1特价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鲜人一些面试分享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麒麟25PT
icon.pngRe: [闲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创漫画翻译
icon.pngRe: [闲聊] OGN中场影片:失踪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问题] 台湾大哥大4G讯号差
icon.png[出售] [全国]全新千寻侘草LED灯, 水草

请输入看板名称,例如:iOS站内搜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