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angWenli (半退隐中)
看板Chinese
标题[心得] 道与技的关系
时间Sun Jun 5 10:30:28 202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
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
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
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
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
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
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上面这一段是庄子脍炙人口的「庖丁解牛」寓言故事。故事表面
上虽然是在说解牛,其实可以看成是人生的缩影。人生的一切无非是
「技术」,「技术」可以采取广义的解释,一切需要通过行动去完成
的事,都算是一种技术。比如写学术论文,一般人只觉得是理论,不
会觉得是技术,甚至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将论文看成纸上谈兵
。但要将论文写好,其实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在刚进入研究
所时,对论文也非常陌生,到二年级才比较知道论文到底在干嘛。至
於写论文能不能让作者或社会获得什麽现实利益,那是另一个问题,
在此先不讨论。
只要是技术就含有「训练」成分,最典型的大概是体育运动和文
学艺术,通过不断训练可以加强自己的球技、演奏乐器或绘画的技巧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出好文章,也需要大
量阅读和不断创作,累积深厚的学养,磨练文笔。就好像庖丁一开始
看见的牛是一头庞然大物,学习了三年以後,对牛的肌理、纹路、构
造才了若指掌,为解牛做好准备。但知识技术的学习、训练只是形而
下的层次,庖丁真正要讲的是形而上的「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道」不是用任何感官经验、大脑认知分析可
以掌握的,只能够靠当事人的心领神会,用艺术创作来说就是灵感、
神来一笔,「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为是「偶得之」所以才
神妙,如果是通过某种固定方法、程序才得到,那只是复制生产,不
神也不妙了。武侠小说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招胜有招」,不拘泥
於特定的招式。
因此「庖丁解牛」这故事值得推敲之处在於「道」和「技」的关
系,两者不能偏废。「道」固然是最高境界,身体活动或艺术创作到
达化境时,一种行云流水、从容自在的感受。但这种境界不是天上掉
下来,还是要先经历一段辛苦学习培养、累积磨练的过程。「无招胜
有招」也不是说没有任何武功底子的人,随意比划就可以打败武林高
手。但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困守形而下的层次,以为用知识、技术
就可以掌握道。关键时刻要像庖丁一样,将心完全净空(以庖丁的刀
刃没有厚度做比喻),忘掉、放下对方法的依赖,顺其自然,等待灵
感自己浮现,才能真正悟道。
--
因工作忙碌,有问题请上个人网页讨论。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161.211.34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Chinese/M.1654396231.A.6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