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field0802 (三更有梦)
看板Chinese
标题Re: [心得] 古今
时间Fri Feb 7 13:08:16 2003
依据罗兰巴特的<从作品到文本>来看一部作品在被阅读之後,
从读者心中所生出来对於它的不同解读,称之为"文本"
文本的重点在於读者,当作品被欣赏的时候.作品就成了文本,
这是一种动态的情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作品是靠每个读者对於他的各种解读才得已存在,
作品只是固定的等待被给予新的解释.而作者对於自己的作品的解释.
也只算是提出一种参考用的价值而己吧,文学的价值是人所赋予的,
作者并不能去掌控每个读者的心中所感受到的意念,所以一部红楼梦,
每个人对於它的看法.见解都不同.提出各种讨论.因此形成了红学,
金庸小说.被广泛的讨论,不论是就小说的主角,招式.
或是深层含意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与说法,也同样形成了金学
在这两者当中.作者的参与成分有多少?
还不就任各人独特的见解,不断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的见解也都可以是标准答案
而最重要的是要回归本\原\文!诗一经过翻译就死亡了
成了翻释者的主观作品,如诗经的关?篇关?指的是什麽,
要靠你自己读来的感受作解释,毛公.朱子的说法也都只是参考而已
并不能看做是唯一说法,因此,
文学这种东西,怎麽可能会有标准答案.
联考的答案每年都有送分题,就是在於各人见解的差异性
考试的答案没有什麽标准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考试的时候,要写的是老师要的答案.
而不是你心中认为的那个答案
※ 引述《flyingcloud ( J'arrive pas. )》之铭言:
: 很可惜,就我们现在的时空背景,很难去想像古代的文人是什麽样子。
: (生活习惯、社会风气、流行时尚等等)
: 所以,很多现代的解析,都是一种揣摩,因为我们不是他他他他他她。
: 如同张爱玲写《秧歌》,马克思写《资本论》;
: 很大的部分,我们的既有印象来自於评析者的言论,可是当初原作者是怎麽想呢?
: 亡者已矣,谁会知道?
: 所以我一直很喜欢陆游〈暮春〉里面说到的:
: 开编喜见平生友。
: 只因为心意相通,或许差了百年千年,还是似好友一般的熟稔。
: 隐含在里面的东西每个人领略到的部分并不相同,
: 以孟浩然的诗句为例,很多篇章都是田园诗,可是有人说里面含了很多怀才不遇的遗憾。
: 如果说,我只单纯看那讲述田园景色的部分,或是乡村人情的热络;
: 怀才不遇吗?也许就没那麽强烈了(毕竟有些时候很无奈)。
: 上课的时候方瑜说过:每一种阅读都是一种误读。
: 把心中所想的转换成文字,是第一次的变化;
: 文字被另一个人看到,再予以解读,则是第二次的变化。
: 变化两次,不同的地方大概已经很多了吧。
: (研究《红楼梦》或是《水浒传》的诸公,可能加了很多「自己想的」进到评论之中;
: 就好像新闻报导里记者把手边的资料整理一下,串联成完整事件一样,
: 可,事实只有一个;曹雪芹或高鹗、施耐庵或金圣叹他们当初在想什麽?)
: 心得是一部份的揣度,既然每个人看到的地方都不一样罗。
: 那麽,呵呵,喜见平生友啊,真的是种,好特别好特别的朋友。
: 用个玄幻的名词,叫做「神交」。
--
龟派气功~~~
\●/ ● ● ● _ˍ▁▂▃▄▅▆▇█
▉ V▉V ╭ ▉ ▉< ▇▆▅▄▃▂▁ˍ_
∕﹨ Ω ╯Ω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8.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