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lean (klean)
看板Buddhism
标题生活中修行(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时间Tue Apr 3 12:50:43 2007
济群法师(摘录)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於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
一种乾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
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
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
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
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
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
功德仅次於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
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麽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
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
生命内在的嗔恨。关於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麽叫四摄?就是四种摄
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
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
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後,多多少少会在
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
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
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
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
,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
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
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
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
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
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
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
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
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於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於己。哪怕在家庭里,
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
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
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
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麽,要根据对方的
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於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
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
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麽,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
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
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
比如,我们吃饭时,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
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
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
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
。为了吃给别人看,那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
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麽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
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
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
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
好的修行,就蕴涵着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麽?」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
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
想。」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什麽都会做,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
开始!从原有的情绪式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
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
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
一个人为什麽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
烦恼也随之增多。心灵被很多事物和执着压迫着。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心事重重
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麽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看好
自己的念头。
禅宗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
的後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
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
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
我们的心念,也象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象猿
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象野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
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着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
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象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
无踪。而念珠就象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更要时常观照
着它。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此刻正在想些什麽?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麽?
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
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
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
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结果让这些烦恼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
命的主人。
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
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日常的行住坐卧
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
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
国际上颇知名一食品科学家。修硕士时,多年实验,积劳成疾。渐渐的血癌发展已有一段
时间。快拿到硕士学位前,最後必须做个实验,要杀好多老鼠,始能完成。天性的慈悲的
精神,坚持不杀生,毅然放弃学位。於是,重换题目,做个不必要杀生的实验,辛苦许久
,才拿到硕士学位。现在还到各地发表学术演讲,脸色红润。血液科医师,都叹为奇特。
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0.133.249
1F:推 rabbitmimi:推 04/03 15:36
2F:推 monicmama:推 04/03 17:56
3F:推 chakwos:推! 04/03 20:23
4F:推 shiauchian:推 简单明了~ 04/04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