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6)
时间Tue Mar 13 10:23:36 2007
《人间佛教论集》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原出自《佛在人间》第三章
http://tinyurl.com/2haeve )
释如正2004/12/10
2-3基於人天、声闻的菩萨乘
引言:大乘法的发扬光大,是佛灭後五百年的时代。大乘经常载着:佛灭後五百年,此经
始流通人世,这是大乘法发扬时代的明证(9)。大乘菩萨法,也是适应印度众生的根机而
施设的。真理虽遍於三世十方,但在时代性的适应上说,佛法、菩萨法,也不能不适应印
度当时的根机。
|--1、人天乘法----------世间法----------------融摄印度一般的正常行
|
佛法--|--2、出世的声闻法------出世间法--------------适应一分隐遁的瑜伽者
|
|--3、大乘菩萨法--------统一世出世间法--------成为高上而圆满的佛法
2-3-1菩萨乘的特色
印度佛教中,起初也是有菩萨的:一、释迦菩萨,二、弥勒菩萨。释迦未成佛前,是现菩
萨身,行菩萨道的。弥勒菩萨发菩提心,现在尚未成佛。释迦菩萨,弥勒菩萨,与当时声
闻僧的作风相彷佛,同样的现出家相,持戒、乞食。然如从佛的本生、本行去看,佛的智
慧、慈悲、精进与声闻的从佛闻法,急於证涅盘果,大有不同。如弥勒菩萨的『不断烦恼
,不修禅定』(10),明显的显出菩萨乘的特色。
2-3-2本生谈与大乘思想的发展
菩萨虽随类现生,主要在人身与畜类中,现天身、地狱身是少见的。而人身的菩萨,仅少
数出家,大都是现在家身的。人身中,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没
有不勇於修习的。在鸟兽中,菩萨示现人类应该效法的慈悲度生,不惜受苦的悲愿大行。
菩萨与一般的差别,是从他的精神和行为而表现出来。他未成佛以前,过去生中这样,现
在和未来也还是这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就是修这样的功德圆满而成的。
由於本生谈中的菩萨:
一、是通於异类的,所以推论到菩萨无处不在,加深了混俗和光,随类拔苦的信仰。
二、都是个人的,所以兴起的大乘佛教,也始终没有菩萨的集团。
这二点,对印度大乘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刻。适应印度众生的根机,佛教极力发扬人间菩
萨行。也由於本生菩萨是个人的,通於异类的,因此在大乘思想的发展中,拘泥形迹的大
乘者,逐渐向唯心的神秘的天乘菩萨行而前进!
2-3-3在家佛弟子与大乘思想的发扬
大乘法不是从出家比丘的基础而发扬起来的。大乘法的昌盛,与在家佛弟子有密切关系
(11) 。这有事例可证:
一、大乘经说释迦佛现出家相,是方便(为了适应当时印度外道沙门团)的示现。佛的真
身现在家相,有发,戴天冠,佩璎珞,如毘卢遮那就是这样。论到菩萨,如文殊、普贤、
观音、善财、维摩等,大多是在家的,出家菩萨是很少见的。
二、大乘法不一定是释迦佛说的,而且多数是菩萨说的。如文殊对於大乘实相,即为菩萨
说了不少经典。《华严经》几乎全部是金刚藏菩萨与功德林菩萨等说的。《维摩诘经》、
《般若经》,也多半为佛弟子说。大乘经中,佛是处於印证者的地位;这表示了大乘法,
是以在家佛弟子为中心而宏通起来。
因为一般在家佛弟子,崇仰佛的出世法,而又处於世间的立场。佛法普遍的传播於民间,
由城镇而乡村,由乡村而僻野,人间受到佛法的薰陶,即自然而然的,有以在家佛子为中
心的,重视人乘正行──德行,赞仰出世而又积极地入世度生的佛法,发扬广大起来。如
《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维摩诘经》的维摩诘居士,一是修学的,一是弘扬的,都是
以一切人类的正行,融化於佛法而使他更合理化。这一切的人间正行,即是菩萨的广大正
行。
2-3-4以人乘正行为基础的菩萨法
菩萨法是适应印度的在家弟子,以人乘正行为基础而兴起广大的。菩萨法是以人乘正行(
六波罗蜜)为基。在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中,从世间而到达究竟的出世。
布施-----------------|
|
持戒-----------------|--------人天法 (世间法)
|
禅定-----------------|
持戒-----------------|
|
禅定-----------------|--------声闻法 (出世法)
|
智慧-----------------|
布施-----------------|
|
持戒-----------------|
|
禅定-----------------|
|
智慧-----------------|
|--------菩萨法 (入世而向出世,出世而能入世)
忍辱-----------------|
|
精进-----------------|
|
慈悲-----------------|
|
方便-----------------|
2-3-5融摄天行的菩萨法
菩萨法的发扬,更含有天行的一边。人间为本的大乘法,日见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多少融
摄了神教,天行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在家为主的菩萨法,是适应印度在家众根性──如婆
罗门等。适应在家根性为主的菩萨:一、着重人事,二、倾向天事──神化。
印度神教的三大特徵──祭祀、咒术、苦行,大乘中都显着融摄着:
印度神教--------大乘的融摄
| |
| |
| | |--佛像前供香、花、灯、涂、果、乐,造塔供佛舍利。
V V |
祭祀------------供 养---|--塔庙中挂幢、旛、宝盖,在佛前礼拜、唱赞、忏悔。
|
|--宗教仪式的修行方法,他力加持的思想逐渐发达。
|
|--文字陀罗尼,观音声色相而契入法性。
咒术------------陀罗尼--|--帝释、罗刹、夜叉等都说咒护法。
|
|--佛菩萨之一举一动,都有咒有印,而发展为密宗。
苦行------------如烧臂、燃香、舍身等。
大乘重人间救济,而神化的内容反多了,这是由於:
一、当时发心学大乘法的,多是一般平民,曾深受印度教的影响。
二、婆罗门的天法,当时又重新抬头,演成现今所称的印度教。
三、结论
1.即人成佛为佛教的真义,从上来的应机施教,可以了解人法、天法以及声闻菩萨法的
特质。而大乘法的发扬。是从适应於隐遁的天行的声闻行,而转向於入世的人行的菩萨道
。虽然菩萨道的发展,由於适应一般的民间而通俗化,摄受一分祭祀、咒术、苦行的天行
,或加上隐遁、瑜伽,发展为後期佛教的依天乘行果而向佛道。但大乘初起的真义,确是
为了适应人类,着重人行,发展为不碍人间正行的解脱。
2.佛法是怎样的重在人间!对於天法,佛又是怎样的净化他。佛法特色的声闻行与菩萨
行,虽一摄人行的根机,一摄天行的根机;而佛化了的人行、天行,都不是一般神教那样
。施、戒、禅、慧,都不离於人类的道德,净化身心的体验。从佛出人间的意境中,一重
人间,一重佛道。这我们称为人间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
,是以人间正行而直达菩萨道,行菩萨而不碍人间正行的佛教。
3.从来所说的即世间而出世,出世而不碍世间,今即称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碍为人
。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须确定人间佛教决非同於世间
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的从人而向於佛道。
---------------------------------------------------------------------
(9)大乘经常载着:佛灭後五百年,此经始流通人世,这是大乘法发扬时代的明证。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即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
生信心,以此为实…」。(T8, 749a28~29)
(10)《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T14,418c4~9):「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世尊往
昔於毘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
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
(11)关於此说,曾一度被误解为「大乘佛教思想是起源於在家众」,导师为此曾特撰专文
说明。导师说:本文所说的「发扬」「昌盛」与「起源」是不同的。并说「大乘佛教思想
的起源与出家众有关,而且出家菩萨在大乘天化的趋势中,还担负了抉择而洗链之的责任
。」「大乘佛法的弘传,还是依龙树、无着等,从部派佛教中出家而修学大乘的菩萨比丘
,才能更广大的延续下来。」又说大乘思想的起源,「是出於大众部中少壮派的青年比丘
」。此中的「发扬」「昌盛」说,意在肯定大乘初兴时,在家弟子对发扬大乘佛法的贡献
,但并非即说大乘佛教是以在家为主体;而且,即使是就大乘的「发扬」「昌盛」而言,
如龙树、无着、世亲等出家菩萨,还是居於主要的地位。参见〈初期大乘与在家佛教〉,
《狮子吼杂志》第32卷,第5期,民国82年5月15,p.2~11。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18.174.197.27 (03/14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