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板


LINE

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 ——「传统之继承」篇(之三) 释性广 二、增上慧学   「慧学」是佛法不共世间的要义和得以解脱生死的关键,故印顺导师对於进修慧学的 各项细节当然着墨最多,其中〈慧学概说〉一文,可说是针对佛法慧学的全面考察和完整 呈现,以下择要述介导师消化经论後的特见。 劏名义与特性   一、在名义方面,印顺导师罗列经论中与慧学相关的语词,说:「最一般而常见的, 是般若(慧)。还有观、忍、见、智、方便、光、明、觉等。」然而最精彩的还是他对於 诸多相类异名的分别解析。 如对於特别重要的「般若(慧)」、「闍那(智)」、「毘钵舍那(观)」三者的分别解 说。如说:「般若一名,……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它底安立,着重在因行的修学; 到达究竟圆满的果证,般若即转名萨婆若(一切智),或菩提(觉)……。般若所代表的 ,是学行中的因慧,而智与菩提等,则是依般若而证悟的果慧。」「……再说慧、观二名 义:慧以『简择为性』;约作用立名,这简择为性的慧体,在初学即名为观。学者初时所 修的慧,每用观的名称代表,及至观行成就,始名为慧。」   二、在特性方面,印顺导师从禅观的修证义中,特别重视「观」与「慧」。认为这二 者体义本一,通前通後,只是约修行的久暂与深浅,而作偏胜之区分。梵语「毘钵舍那」 ,译义为观,据《瑜伽师地论》中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 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观)。」   修习毘钵舍那,乃为确实明了蕴、处、界等诸法之实相,故从一连串推究、抉择等过 程中,自诸法的表面相状而悟入其缘起空。此中,思察、简择,是「观」的特性,也通於 「慧」。   论中所说「慧」是「於所缘境简择为性」,即是从「观」的分别、寻伺、观察、抉择 等功用中显发的。印顺导师举《般若经》的种种观门为例,总结慧学的一切意涵,并示其 与定学的差别,说:「般若经中的十八空,即是寻求诸法无自性的种种观门。如观门修习 成就,名为般若;所以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此,修学佛法的,若一下 手就都不分别,以为由此得无分别,对一切事理不修简择寻思,那他就永远不能完成慧学 ,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 噏次第与类别   在经论中,慧学的名目很多,这是针对「慧」的种种特性和各类修学阶段而安立的诸 多名目。   笔者观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一种文化中,对於特别擅长或特别注重的事物, 为了精确区分其中的微细差别,自然分立诸多名相。例如中国文化重视亲族关系,在意区 别远近亲疏,故诸如伯叔姨舅,堂表姑婶等亲族称谓,常让只用uncule与aunt泛称亲族中 一切男女长执的异文化人士瞠目结舌。   佛法慧学的名目多,表示了佛教对此一议题的关心之多与用力之勤;同理,印顺导师 能关顾周全,并分别解析慧学的意涵,正显示了他对於此一领域的义解之精。这比某些禅 师自行揣测式的笼统教学法:含糊统说其一生「小悟」几百次,「大悟」几十次(「哑巴 吃黄莲」——心里有数?),更让後学免於含混不清之苦,更能引介後人依之而得佛法慧 学的堂奥。   佛法的般若智慧,不是抽象的知识,更不能停留为口头的谈话资料,必须从正确的观 念和学习方向出发,循序渐进地思维、修习,以证得无漏的解脱智慧。慧学的类别,相应 於进修次第而有;学佛者须经历闻、思、修慧的阶段,才能证得无漏解脱慧。   笔者发现:在慧学方面,印顺导师多依据《阿含经》与龙树中观见,以论其纲领与心 要;至於止观辨异与禅观次第,则多依瑜伽行派论典中说。如说:「中观大乘与瑜伽大乘 ,就是秉承这一方针的。这所以中观与瑜伽,法义上有许多异说,而同被称誉为大乘正轨 的空有两轮!」   於此先就闻思修慧的轨则,谈述常被忽略的慧学观念。   一、闻慧:依於多闻熏习而成就闻慧,这是慧学的第一阶段。无论是听闻佛(师)说 ,或是自研经教,对於种种名言法相,种种教理行门,广求多闻,是为闻慧之修习。然而 导师特别提醒:「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也就是说 :不是听几堂经,翻翻佛书,就算成就了「闻所成慧」;必须能掌握佛法「不共世间的深 义」,才称得上是闻慧成就。   二、思慧:进入抉择义理的阶段,是从重视名言章句的闻慧而更上层楼的思慧。「思 惟」又译「作意」,本是观想的别名;修学佛法理应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然此思慧阶段 因修定未成,所以是不与定心相应的,散心的观察与思择。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不先修定成就,然後再学闻慧、思慧?这样岂不省却了「散心作 观」的吃力工夫?须知:若不先得正见,一下手就先修定,则或被禅定的现法乐所迷,或 被心的幻相所惑,鲜有能回归到无我慧的开发者。要警惕的是,无修(定)者还会心虚自 己的无知,有些许似是而非的禅修经验者,常自大於自己的体验。而佛法是智慧的宗教, 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三增上学则强调「依於前以增上於後」的学法次第,而实际行持中 ,则以正见为首,净行为辅,依此所得的正念、正定,才能开发无漏的解脱智慧。这就是 印顺导师所说的:「在三学中,慧学最後,为能得解脱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 为首。这说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彻始彻终的;他是领导者,又是完成者!」   像印顺导师这样精确地思择诸多经教中的了义不了义说,简别摄心修定与觉观修慧的 不同,这都是相应於「思慧」的择法功力,是吾人在散心位上就应先行学习的。当然,「 思慧」比起「闻慧」,就更重於对甚深法性与因缘果报的深湛体认了。   三、修慧:依於定力而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即成修慧。须知,思慧与修慧,同样是对 诸法作分别抉择,惟前者尚未与定心相应,後者则必与定心相应:「止修成就,进一步在 世俗事相上,观因果、观缘起、乃至观佛相好庄严;或在胜义谛中,观法无我,本来寂灭 。这不但心地极其寂静明了,而且能够於明寂的心境中,如实观察、抉择,体会得诸法实 相。从静止中起观照,即是修观的成就。……修慧虽不能直接取证,但却是到达证悟的必 经阶段。」   这是从止观双运中所引发的深慧,於此而作更深彻的简择观照,进一步才引发无漏慧 ——现证慧。   如前(第二)章所述:印顺导师检验禅法的态度,一直把握「均衡」与「整体」的原 则,所以对於慧学的进修,仍不忘提醒学人:「孤慧不足以成智」,所以须「信智一如」 ,「悲智交融」,「定慧均衡」而「理智平等」。而这其中,「悲智交融」更为大乘菩萨 的特德。 三、定慧等持   修学佛法的具体内容及阶段项目,多以戒、定、慧三学及八正道为代表,然而唯有慧 学——般若,方为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印顺导师特别彰显佛法的特胜——慧学,谈修持 时,从初始以至於完成,都扣准「慧学」以为主轴。故其论闻、思、修慧次第时,相当精 准地传达了此一意向。   就具体的修持经验而言,修定与修慧的结果,都有特殊的「宗教经验」(或称「冥契 经验」)产生;就佛法的立场而论,禅定只为慧观之辅。因为二者都可导致特殊经验,所 以禅修者更要分辨:当下是禅定的轻安,还是观慧的觉见;因为禅定只是修观的配角,所 以要留心分辨,不要让它喧宾夺主;更要头脑清醒,不要误以定境为慧证,断送了宗圣证 解脱的正事。   以下讨论印顺导师的两个重要禅观知见,即一、从定慧二学的本质差异,而作止观之 辨正,二、从止观双运的进境,以论「依空得证」的非凡境界。 劏止观辨正   凡境界都难以描述,只有不断的模拟比喻,故我人要谨慎分别定境与慧证的相似描绘 与实质差异。定慧二学容易相对说明而又极易相互混淆,兹从并比角度以分述二者之学理 差异,藉以提醒禅修者:不要因为经验雷同,而误以定境为慧证。 一、辨明定慧之性质有异 「禅定」乃心的安止状态,修「止」者学习安放其心,善摄其念使不散动,当能久久住心 一境,则名为定。智慧是明了诸法真相的状态,修「观」者,学习运用心的观察、简别作 用,当能「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而得彻见诸法的缘起、无常、无 我相,如是则能破我执,断烦恼,依於法空慧而证得甚深般若智。定慧二者,当然效果迥 异。 二、慎防雷同经验之蒙蔽   依笔者之学习经验,修止观而定境、慧境经验雷同的徵象有二:   (一)明了相:定心纯熟,则所缘境明了呈现,清晰如绘;观慧成就,则所观法明了 现见,因缘生灭。二者皆有对境明了的状态,然而因修定而对定中影像的「明了」,绝非 观察诸法无我而但见因缘生灭的「明了」。易言之,修定成功是「看到对象」——了了分 明,观慧成就才是「认清真相」——彻底觉见。故印顺导师说:「止相现前,对於诸法境 界,心地虽极明了,但并非观慧,而是止与定应有的心境。止修成就,进一步……不但心 地极其寂静明了,而且能够於明寂的心境中,如实观察、抉择,体会得诸法实相。从静止 中起观照,即是修观成就。」   (二)光明相:修定有成,则有禅定之光现前,有光明则可见平常所不能见之境,如 黯中能见诸物,仰面则远见诸天。修观有成,则有智慧之光现前,有光明则能辨色法、心 法乃至诸法之自相共相,故观於过未现三世,则但见诸法生灭,不见「人我」操控——「 但见於法,不见於我。」从此渐进而裂破无明我执,解脱生死轮回的锁链。   《清净道论》中指出:行者作观时,会由观中起光明,此时若认为:「『我今生起这 种以前未曾生起过的光明,我实在得圣道,圣果了!』如是非道而执为道,非果而执为果 。……是则名为他的观道落於邪途!」   简言之,「定光」为三界修定者皆有之普通经验,「慧光」则唯观缘起以入空慧者能 得;故「凡夫分见、偶得」之「明相」,乃为「定光」而非「慧光」。印顺导师就此分析 定光(明相)与慧证的不同,他说:「『明相』,在佛法传入中国以前,《庄子》已说到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无疑是定力所引发的。……禅者的悟入明体,也还是依於定 力的。『法身喜』的引起,也正是修风火瑜伽,通中脉,(滚打)菩提心下注而引发的( 通俗的说是气功)。『明相』与『法身喜』,一般人也偶而有之,不过秘密瑜伽者,在这 里痛下工夫,依定力而发为一般人所没有的修验。如依『佛法』,『大乘佛法』的中观见 ,唯识见来说:般若体悟的谛理,名为空性、真如等。这是『一得永得』(『证不退』) ,为凡夫与圣者的差别所在,决没有一般人也能偶而得到的。如一般人也能现起,那只是 生死世间的常法而已!」   针对其它几种「认定为慧」的现象与偏差心理,他也作了很深刻的分析与纠正,导师 说:「有些偏好禅修的,不读不诵三藏教典,以为这只是增长知解,於修持没有多大用处 。在这种远离显了教典,专心修习,凭自己的一些修持经验,就以为了不得。由於这是离 欲的,所以觉得自己不起烦恼(欲界的),就以为断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了。由於任运的 无功用无分别心,就以为无分别智的证悟了。由於起定而定的余力相随,就以为动静一如 ,常在定中了。看作解脱的有(如说修得四禅,以为得了四果),看作成佛的也有,不知 这还是共世间定的初步呢!其实,有这样修验的人,也并不太多。有些还在修止过程中, 有些身心特殊经验,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修禅而不修观慧,以为禅那就是般若,这 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真是可悲愍的!」   这样精辟的「定慧」简别,对於一些轻视经教而得少为足的修行人,可说是非常有力 的针砭! 噏止观双运   依慧为主的学佛历程,即是从「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以至於现 证无漏解脱慧的次第。以修持的均衡原则而言,闻慧成就,即能从正见中引发正信之心; 思慧成就,则能引发具足净戒,精进善法的志行;修慧成就,乃达於定心相应的择法观察 。至此,则透过修慧的不断努力,以臻至真实无漏慧的现证。   由定发慧的修持过程中,禅定一直扮演着辅助的角色:在闻、思的散心阶段,唯有摄 心、正念之力——禅定的前行,方能让禅修者稳定、坚毅地走在修学的道路上;而进入修 慧阶段,更是以定力助成观智。这样我们可以归结定与慧的关系如下:   一、无定不足以发慧:一个散乱无力而随境逐走的心念,连一刻都无法平静,更遑论 认清法的真相。故必须有坚强的念力与定力,以觉照缘起、空性的诸法实相,这才能成就 佛法的坚固智慧。   二、孤定非即是证慧:因为无有正见净行的前置准备,则不知观慧正境,不知修慧次 第,纵使能入定千万年,亦无关於无我智慧的契证。   三、深定无益於修慧:观慧使用的是心所的寻、伺功能,以止心不起的禅定状态而言 ,二禅已至「无寻无伺」境界,其分别(事物)心都不起,何须观察,而又何能观察?故 修观不须深定,亦不能入深定。故佛说:有修禅观的根本定,曰「四禅」,而深定则是四 空定。昧於深定者,不易激扬心的观照力能,往往定境愈深细,慧力愈黯钝。 四、般若现证   修学观慧,乃为得般若之现证;现证之般若,名为「无分别智」。在修习般若时,经 中常说「不应念」、「不应取」、「不应分别」。   般若境界的不住、不取与不分别,与凡夫平常散乱的不住、不取,不分别,乃至心识 闷绝昏愦的不住、不取与不分别有何不同?   於此,印顺导师提醒学人,不要误解佛法的名词:「听说空,以为空是什麽都没有了 。听说无分别的,以为不作意,不寻伺,兀兀腾腾的什麽都不问,以为能达到最高的无分 别;也有以为少分别,少烦恼,如以为离想受可以得涅盘。佛法所说现证法性的无分别智 ,是要修加行的。……佛法的证悟,从观慧而来,不是但依深定的。有的以观慧为分别, 而专从禅定去达无分别,可说是根本颠倒了!」故或劝人什麽都不要思量,直下体会去, 这其实是以无观察的无分别定,看作甚深之无分别智证了!   须知:修定是摄念专止,得「心一境性」,对於周遭其它事物则不闻不见(能闻能见 其它,则心缘「多境」,即非「一境」),故对比多境的分散注意,显然对一境的专注心 ,是为无分别(不作其它分别)的状态。修慧则不然,须从境相作分别、抉择、观察,现 见一切皆为因缘之幻生幻灭,并无常恒不变之自性,以此证得无分别智——无「自性」分 别之智慧。   简言之,定境成就,则进入「不知分别」的状态——兀兀腾腾,呆瞪瞪;观慧圆满, 则悟入「无自性分别」的智证——见得人我而无(人我自性)分别。无分别智证的般若, 是别有一番深义的。   印顺导师曾就论义,对於离执离染「无自性分别」的智证,简别它与「无分别定」的 区别。即以六种相不现以明「无分别智」:   一、是心识能取、所取的二取相不现的「无所观」。没有所取相、能取相,也就没有 能观与所观。二、是能诠、所诠的言说相不现的「无言说」。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相对 安立的,无分别智远离相对,故一切语言文字不可得。三、是依以认知的(六)根不现而 无住。一般心识乃依根而起,依根生识而住,根既不现起,故称「无住」。四、六根不起 则境无所现,故称「无境」。五、根境无住无现,故识则「无所了别」。六、器世界本为 众生之所依住,无分别智现前,器世界不现,故经云「无依处」。   须知,一般的心识活动,皆依於根、境、识三者的相互和合交感而有,「无分别智」 的起修,仍依於我人的寻伺心所而修习观慧,所以是不离於心的;然而「无分别智」现前 时,则根、境、识三者都不起作用,决不是见到,听到或想像到什麽,这无住,无境,无 了别的境界,却又是不即於心,为安住法性——空慧的自证。这即是《般若经》中「不应 念、不应住、不应取」的意义。   般若修证过程中,最易与禅定现前的「不知分别」状态相混;而表示证悟境界的语词 ,也常与形容定境的「不动」、「寂静」、「无分别」相混。如误以定境的寂静为无分别 智,则四禅以上都是解脱的圣者了。也难怪不经闻思经教,不知分别定慧的修行人,一有 些许禅定经验,就以为证果成圣了,其实二者境界仍有天壤之别,喜好禅修的学人,实不 可不慎! 【全文完】 转自以下网址: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59/59-10.htm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







like.gif 您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
icon.png[问题/行为] 猫晚上进房间会不会有憋尿问题
icon.pngRe: [闲聊] 选了错误的女孩成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张
icon.png[心得] EMS高领长版毛衣.墨小楼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龙隔热纸GE55+33+22
icon.png[问题] 清洗洗衣机
icon.png[寻物] 窗台下的空间
icon.png[闲聊] 双极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车]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门
icon.png[讨论] 能从照片感受到摄影者心情吗
icon.png[狂贺] 贺贺贺贺 贺!岛村卯月!总选举NO.1
icon.png[难过] 羡慕白皮肤的女生
icon.png阅读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问题] SBK S1安装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旧woo100绝版开箱!!
icon.pngRe: [无言] 关於小包卫生纸
icon.png[开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简单测试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执行者16PT
icon.png[售车]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战33 LV10 狮子座pt solo
icon.png[闲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购教学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产版官方照无预警流出
icon.png[售车] Golf 4 2.0 银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篮汽座(有底座)2000元诚可议
icon.png[问题] 请问补牙材质掉了还能再补吗?(台中半年内
icon.png[问题] 44th 单曲 生写竟然都给重复的啊啊!
icon.png[心得] 华南红卡/icash 核卡
icon.png[问题] 拔牙矫正这样正常吗
icon.png[赠送] 老莫高业 初业 102年版
icon.png[情报] 三大行动支付 本季掀战火
icon.png[宝宝] 博客来Amos水蜡笔5/1特价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鲜人一些面试分享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麒麟25PT
icon.pngRe: [闲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创漫画翻译
icon.pngRe: [闲聊] OGN中场影片:失踪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问题] 台湾大哥大4G讯号差
icon.png[出售] [全国]全新千寻侘草LED灯, 水草

请输入看板名称,例如:Tech_Job站内搜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