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初探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5)
时间Fri Dec 29 09:07:46 2006
四、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与次第
当了解烦恼的过患与修习四无量心之功德後,有必要详加探讨其修习之方法与次第。因为
唯有清楚的掌握它,才有踏实、贴切的行持。大乘佛法通常一提及四无量心,即联想到佛
菩萨之「无缘慈,同体悲」,可是就凡夫地而言,岂可一开始即能达到与菩萨之三心(一
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相结合呢?是故,从实际操作的启步开始
,应如何调练我们这颗刚强难化的心?怎麽样有次第的作愿观想?等等的问题,是本章欲
一一地予以解答的。
(一)汉文系统的传承
1.《阿含经》
四无量法门,最早出现於《阿含经》中,它是通有漏无漏二边的法门。然若欲探索此四无
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的话,在古老的「契经」中,但能看到非常概述的说明,如《杂阿
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49下)说:
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
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
经中有透露以慈心缘一方乃至诸方的众生为次第,自心保持「无怨无憎无恚」的平等,如
此重覆地修习,令心普缘到整个世界,这即可名之为无量心三昧的修习方法了。至於与七
觉支俱修的作观方法,则无详尽之说明。
「契经」中的四无量观,纯属简括的概述,缺乏所观对象的层次说明,以及内心作愿的依
据。也为这样,後来的论典才会作周详的诠释。
2.《大毘婆沙论》
部派时期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师所集成的《大毘婆沙论》中,亦有收集四无量的修习方法与
次第,纵然其对原始四无量之内涵,取舍有些不同,但贵在它有很明确的次第,所以就论
中卷82(大正27‧421下)所阐明的,节录如下:
缘七有情而起加行。七有情者,谓分欲界一切有情为怨亲中三品差别,怨亲二品,复各分
三谓下中上,中品有情总为一种无差别故。於此七品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缘亲品,於亲
品中先缘上品。上品亲者,谓自父母轨范亲教,或余随一可尊重处,智慧多闻同梵行者,
於此上品亲有情境作是思惟。
次於中亲…下亲…此既成已,次于中品。
次于下怨,次于中怨,後于上怨。…渐次修习至成满时,普于欲界一切有情,与乐意乐平
等相续,如于上亲,上怨亦尔,齐此名为修慈究竟。
就此而言,在修慈心时,先从上亲开始作观。上亲即是可敬重者,包括父母、师长,乃至
有清净行的同修,皆可作为慈心指向的首位对象。然後才逐渐扩展至中亲、下亲及中人(
无直接关系者)。至于最後才对怨敌起慈观,不过对怨敌修慈则从下怨、中怨、上怨次第
而起,将忿恨最重的对象置之末後,如此才不会一起修即疲惫。当渐次修习至成满时,再
将这慈心的目标指向欲界一切有情。直至这慈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且念念相续时,即所
谓的修慈禅定究竟!
接下来「悲、喜」的修法,因次第如前,故略述。而在最後「舍」的修习,则有不同次第
,如论说:
欲修舍时,先缘中品,谓于彼起舍置意乐,中品有情最易舍故,缘亲发爱,缘怨发瞋,故
缘处中。初修于舍舍中品已,次舍下怨,次舍中怨,次舍上怨;次舍下亲,次舍中亲,次
舍上亲。先舍其怨,後舍亲者,瞋心易舍,非爱心故。渐次修习至成满时,普于欲界一切
有情,舍置意乐平等相续,无异分别,犹如持秤,缘有情类如总观林,齐此名为修舍究竟
。
在舍心的修习时,要先缘中人,因为与自己无直接关系者,最易生舍。相反地缘亲者与怨
者则不易生舍,理由是修习者的观法若失败时,前者会令起贪染心,而对後者则可能产生
瞋恨之心,所以缘中人是最恰当不过的。再来即扩展至下怨、中怨、上怨、下亲、中亲、
上亲次第而舍。依循这样的次第,原因主要是瞋恚心比贪爱心易舍故。当如此渐次修习至
成满时,才广观欲界一切有情,时时保持怨亲平等想,这即就谓舍心圆满了。
就作观想的层次及选择对象而言,《大毘婆沙论》远比《阿含经》分明的多了。为了对此
层次的明朗化,请看下图(依顺序来作观):
上品 中品 下品
对象: 上亲 中亲 下亲 中人 上怨 中怨 下怨
四种心:
慈、悲、喜 1 2 3 4 7 6 5
舍 7 6 5 1 4 3 2
虽说《大毘婆沙论》对四无量之修习法有层次的说明,可是对于修习者自心要如何作愿起
修,则没有清楚之愿文,这是颇感惋惜之处。
其实,《大毘婆沙论》对于四无量之地位,仅置于世间禅定而已,如《大毘婆沙论》卷81
(大正27‧420下)说:
无量不能断诸烦恼,但能制伏或令转远。有时四种皆对治爱;有时四种皆对治见。若依四
种近对治说,应言慈悲近对治见戏论,以见行者多瞋恚故;喜舍近对治爱戏论,以爱行者
多亲附故。
又卷28(大正27‧423上)说:
胜解作意具生假想起故。
有部系的迦栴延尼子辈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
──假想观,不能通至无漏。且在其方法中,阐扬的是渐次的步骤,不认为四无量有共相
作意之功能,故必须别别作观,不可躐等。有关「契经」中有提到与七觉支俱修的方式,
有部论师世友在《大毘婆沙论》卷83有如斯的看法:
由四无量调伏其心,令心质直有所堪能,从此无间引起觉支。觉支无间引起无量。无量觉
支相杂而起,故说为俱,而实不并。(大27。427下)
其最主要是认为说:「无量有漏,觉支无漏」故!
3、《大智度论》
有部系对于四无量之特殊判摄,使得四无量法门失去本有的深义,直到初期大乘时期,龙
树菩萨才赋予彻底的评反与提倡 [11],从而再度发扬四无量不共世间之特色,及进而融
入大乘菩萨广大无量的大悲利世精神,形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磅礡气度。
《大智度论》的四无量品,最大的特色即是开显了与空相应的修法 [12]。从空相应缘起
来说,由于有情无自性,是相依相缘相成,自己非独存体,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
所以能「无怨无瞋无恚」。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即能契入空性
。此外,《大智度论》卷20亦弥补了《大毘婆沙论》在观想上的作愿依据。所以,接下来
先看看其作愿的方法:
行者欲学是慈无量心时,先作愿:愿众生受种种乐。取受乐人相,摄心入禅,是相渐渐增
广,即见众生皆受乐。
初生慈愿时,唯及诸亲族知识;慈心转广,怨亲同等,皆见得乐,是慈禅定增长成就故。
悲、喜、舍心亦如是。(大正25。209下)
在《大智度论》里所说的作观对象,与《阿含经》相似 [13]。但龙树更把它分为「广」
、「大」、「无量」三个层次来说明 [14]。以缘一方的众生为始,心念「愿诸众生受种
种乐,无有恚、恨、怨、恼」,直到心中涌现出一股与众生快乐的心情时,自然慢慢会达
到取受乐者之相。如此反覆地练习後,自能摄心入禅,是时即可把相渐渐扩展至十方五道
众生,以一慈心视之,不再生起亲怨之想,平等的希冀一切有情皆能获得利乐与安隐。这
就所谓慈禅定增长成就,或称之为众生缘慈。这种慈心多在凡夫或有学人才有。
慈心若再深入的话,则进入法缘慈。这种境界是漏尽者才有的。或许在作观时,他们所见
的亦是一个一个的众生,但他们却了解到实际上并无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们已经体
悟了不一不异的空性真理。这种心境,决非抹煞众生的生死轮回;生死还是生死,轮回还
是轮回,不过其中没有了实我,只有法的因缘起灭而已。这些三乘圣者因为悲愍众生不知
法空相,所以就世俗之法而随意令其得种种快乐,这种慈心即名法缘慈。
最後是无缘慈:这种慈是诸佛不共(二乘)之特色,因为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可是
,为了怜愍心着诸法的众生受种种轮回之苦,特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得入诸法实相智慧
,这法与众生宛然现前,即空而起的大慈,名无缘慈。
关於其他大乘经论所记载的三种慈,与《大智度论》有很明显的差异,但碍於篇幅,故暂
不处理。
其他悲、喜、舍三心亦如是,只是「悲心中取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及「舍心
中取不苦不乐人相」。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以为:若以慈是真无量,余三随亦无量。扼要说即可以慈心来通达
四种心,提倡以观共相顿入空寂性的修法。以下笔者先对本段文作一小结,若综合三者正
式起修时,笔者以为(以慈心为例):先缘一方的众生,从上亲、中亲…至中怨、上怨,
内心徐徐作愿思惟:「愿此众生受种种乐」。当心能取相成功时,才逐渐令之扩大,乃至
无量无边。接下来便要融入与舍心相应的空慧观察了,如《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10中)云:
行者如是观,常不舍众生,但念舍是三种心。何以故?妨废余法故,亦以是慈心,欲令众
生乐而不能令得乐;悲心欲令众生离苦亦不能令得离苦;行喜心时亦不能令众生得大喜,
此但忆想未有实事,欲令众生得实事,当发心作佛,行六波罗蜜,具足佛法,令众生得是
实乐,以是故舍是三心﹙慈、悲、喜﹚入是舍心。复次,如慈、悲、喜心爱深故舍众生难
,入是舍心故易得出离。
真正的舍心,当然会与空慧相应,与空慧相应的四无量心,是超越限量心的,且必须与六
度俱时而修,是时才名之为真正的无量心解脱。
--------------------------------------------------------------
[11]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11下)说:「如是四无量,但圣人所得,非凡夫。复
次,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分别着诸法,错说四无量相。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但是
有漏;但缘欲界故,无色界中无。何以故?无色界不缘欲界故。为断如是人妄见故,说四
无量心无色界中,佛以四无量心普缘十方众生故,亦应缘无色界中」。
[12]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09上)说:「取众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诸法实相故
无漏」。
[13]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09上)。
[14]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09上)。详见附表B。
转自以下网址:
http://www.fuyan.org.tw/8l/06.htm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02.39.208.171 (12/29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