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初探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4)
时间Mon Dec 25 08:56:22 2006
三、修习四无量心之功德
(一)为人生善的立场
在《杂阿含经》中有记载:佛陀曾自忆说,其过去生中因修习慈心,而作大梵王、帝释天
、转轮圣王等的果报 [6]。因此,佛陀多处劝导众生勤习四无量心,发愿生梵天,此乃因
修习慈心之功德殊胜,如《中阿含经》卷39「155经」(大正1‧677下)说:
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於
慈心,乃至帙牛(乳)顷者,此於彼施(戒)为最胜也。
此外,法将舍利弗亦劝其老友梵志陀然修习四无量心,使其命终往生梵天 [7]。其实,修
四无量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止息瞋恨,而成就忍辱为最上之功德 [8]。在还未探索止息瞋
恚的方法之前,先来了解何谓「瞋恚」,如《集异门足论》卷12﹙大正26‧416中﹚说:
云何瞋恚?答:於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孽、欲为扰恼、已瞋、当瞋、现瞋、乐为过
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於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
过患,是名瞋恚。
此外,《法蕴足论》卷7﹙大正26‧483上﹚亦有相同之定义。
其次,《清净道论》在说明瞋的特相、作用、现状、近因时,更容易使我们掌握瞋之全貌
。如论中说:
它有激怒的特相,如被攻击的毒蛇;有(怒)涨(全身)的作用,如毒遍(全身的作用)
相似,或有燃烧自己的所依(身体)的作用,如野火相似;以瞋怒为现状,如敌人获得机
会相似;以起瞋害的事物为近因(下册。P53)。
瞋恚与贪欲是一体的两面,越是执於自我的绝对,瞋恚越是难於息止。但在观破根本的我
执以前,瞋恚之过患是必须先予以了解的,因为未曾有不见过失而能断除烦恼的道理。在
《中阿含经》「怨家经」(大正1‧618上)有说到瞋恚之过患,如经说:
瞋者得恶色,眠卧苦不安,应获得大财,反更得不利。…无目盲闇塞,谓乐恚人。
另,龙树在《大智度论》卷14﹙大正25‧167中﹚亦说:
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量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
《解脱道论》卷8(大正32‧435中)说的更为深细:
若人有智慧,而犹起忿恨,如人故食杂毒,何以故?从此忿恨最可弃薄,
或苦果报,如人为毒蛇所啮,自有毒药而不肯服,彼人可知乐苦不乐乐。
瞋恚之可畏,甚於毒蛇,的确真实不虚。古德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即是此义
。瞋恚心的生起,是怕自我的被否定,自尊的被蹧蹋,难怪佛陀在《中阿含经》卷16﹙72
﹚「长寿王本起经」说: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念能止诤,是法可尊贵。(大正1。532下)。
然要除遣瞋恚烦恼,必须要修习安忍之法。《南传法句经》「双品」﹙五﹚说:
在於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了参译《南传法句经》P.1﹚
不要怀有怨恨斗诤之心,要慈悲的愍念一切。可是若要离一切过患的话,佛陀则称叹说:
「当修忍辱行」──四无量心!
至于忍辱之功德,《解脱道论》卷8如此说到:
忍辱是力、是铠,能护身能除忿恨。是称誉,智人所叹,是乐令不退,是守护令护一切具
足,是晓了令观诸义,是名为起惭愧。…我有瞋恚令无瞋恚,我名声闻今实名声闻,彼檀
越施我杂物,以此忍辱令彼施主得大果报。我有信此忍辱是我信处,我有智慧,此忍辱是
智慧处。我有忿恨毒,此忍辱是我却毒药(大正32。435中)。
另《杂阿含经》亦有陈述其功德除胜於布施、持戒外,还有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等的功德
[9]。这为人生善的方便,根本上来说是不甚究竟的,但就弃恶扬善的角度而言,此亦不
失为一个趣向解脱道的前方便。
(二)通向灭尽的立场
在《杂阿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49下)质多罗长者说:
有无量心三昧,无相三昧,无所心三昧,空心三昧,……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
义有种种名。
四解脱门的说法,是溯源於《阿含经》的。佛陀曾告悉弟子:修习慈心,不但能感应大福
利,也会因俱修念觉分故,而获得离欲、灭尽 [10]。无量心解脱,实包括了适应世间与
出世间不共之二类。因此,《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9上)才会说:
取众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诸法实相故无漏。
不管是三种三昧还是四种三昧,其都是依观想的方便而有所不同,不过若从空一切烦恼上
来说的话,文异而义却同,因达到的究竟处──不动心(阿罗汉)解脱,是平等无差的。
无量心三昧,在初期佛教中,是何等的被重视呢!
--------------------------------------------------------------------
[6] 《杂阿含经》卷11「264经」(大正2. 67下)。
[7] 《中阿含经》卷6「27经」(大正1. 456上)。
[8] 《清净道论》把各别的目的分成:慈能止息瞋恚,悲能止息害,喜能止息不乐,舍能
止息瞋恨与爱着。而共同目的则是欲获得毗婆舍那之乐及有(善趣)的成就。(见中册,
p.135~136)。本文其实还是以「慈心」为主要下手处,从《大智度论》或《清净道论》
之修习方法中可清楚看出。笔者认为在谈「慈心」的修习时,已可带入其他三心的整体内
容,且四无量心所对治之各别目的,其实根本还是在对治瞋恚,这就是此法门殊胜之处,
及为什麽笔者以破瞋恚为修四无量心之主要目的矣!
[9] 《杂阿含经》卷47「1253、1254、1255经」(大正2. 344中)。
[10] 《杂阿含经》卷27「744经」(大正2. 197下)。
转自以下网址:
http://www.fuyan.org.tw/8l/06.htm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1.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