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uit (从菩提树下走过)
看板Buddhism
标题[分享] 不知出离‧不知出家
时间Sun Nov 19 12:16:08 2006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article_id=3586279
在《增一阿含》卷26有一赞叹出家的偈言:
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
偈文中世尊赞叹出家,表达即便是三十三天的天人,仍然会於色、受、
想、行、识蕴中执取,终究要生死轮回,不得解脱,所以在人间出家,才是
三十三天该冀求的善处,因为在人间可获得善知识的帮助而获得善利,当对
人间之苦有了正确的知见之後,才会生正出离心而出家,於正法之中获得善
利而得三达,因此世尊才会接着说:「佛世尊皆出人间
。非由天而得也。」
体认苦,是出离的第一个条件,而正出离心是对於轮回的痛苦深深的体
会後自然生起的一种心念,促使我们产生一定要从六道的生生死死中解脱出
去的强烈愿望,因此正出离心乃是以智慧、清静安祥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
而非逃避现实生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一个生起正出离心的人,即使在困苦
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行六度四摄,利益众生。有许多人虽然表面上是已经出
家了,可是实际上并非因为知苦、生厌、正出离而出家,而是因为逃避生活
的压力、或是羡慕出家生活--认为出家生活优游自在,无须辛苦劳力、无
须烦恼生活。这种现象并非现在才出现,实际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世尊住世
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种贪取出家利益、供养而在僧团混吃混喝,而这种出
家因缘不单纯、并非积极自觉、觉他的出家者,也就是如来所说「形是沙门
。心是外道」的贼住比丘。
曾经有这麽一位法师自述出家因缘:
「有一段时间,做到要贷款,因为开销太大,那时候心情就不好,因为
有压力,有压力的结果,公司那时刚好在台北慧日讲堂的旁边,...(略
)...,看到出家人这样走来走去没有事情,大家看起来那麽自在,看那
些出家人,皮肤看起来都粉红色的,都不错的样子,我们怎麽操成这样,所
以那时就很羡慕出家人。」
在这段自述中,这位以放生博得恶名的法师更以「算命的说我是出家命
」来加强自己的出家因缘,完全看不到一点知苦、生厌、正出离而出家,而
是因为逃避生活的压力、羡慕出家生活而出家。在《杂阿含》第1083经中,
世尊藉着龙象食藕的小寓言来警惕染着贪逐於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
药,而不知出离的比丘:
龙象拔藕根,水洗而食之。
异族象效彼,合泥而取食。
因杂泥食故,羸病遂至死。
正出离之比丘知道不该执取於五蕴,而坏法、坏戒比丘却未能正确的知
晓,这就好似异族象食藕,不知该将黏附其上之烂泥洗去,终将「转向於死
。或同死苦」。
比丘们应当於何出离呢?《杂阿含》第74经中,世尊告诫比丘们於色、
受、想、行、识当知出离,若执取於五蕴,则将缚於生死流转,如同「入魔
网中。随魔所化。魔缚所缚。为魔所牵」。
在这里与大众们分享相应部《众生经》中,世尊藉由小孩子堆沙堡的游
戏来解释众生对五蕴的执取:
「就像小男孩、小女孩在堆沙堡一样,只要他们没有从热情、欲望、喜
爱、渴求、狂热以及渴望这沙堡的观感之中脱离,他们就会继续沉迷在建构
沙堡的乐趣之中,欢喜、珍惜并且觉得拥有了这座沙堡。一但他们自热情、
欲望、喜爱、渴求、狂热以及渴望这沙堡的观感之中脱离,他们将会用双手
或双脚来摧毁、粉碎、破坏这座沙堡,让这座沙堡再也不适合玩。
同样的也应当摧毁、粉碎、破坏『色蕴』,让它再也不适合玩。应当练
习去停止对『色蕴』的执取,对於『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也是如此,停止一切的执取将再也不受牵绊。」
--
诸行无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灭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灭灭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盘无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从菩提树下走过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59.112.181.214
1F:→ poohkoala:感觉这篇好像是自说自话,故意写来谤僧的喔 11/19 18:43
2F:→ chuit:僧? 不清静还有资格称之为僧吗? 11/20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