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isuretime3 (自性自度)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佛家经论见修法鬘---入楞伽经
时间Fri Oct 20 22:38:20 2006
佛家经论见修法鬘 作者:不详。
《入楞伽经》(Laok?vat?ra-s“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
说它难读,
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於禅宗,另一个为法相宗。
禅宗与法相宗,在见地与修持取向上本大异其趣,却同时以本经为依止,
足见两宗对本经主旨的体会,已各有不同的观点。至於禅宗两系,古师以一乘教讲说本经
,谓系据南天竺所传;後来则改用《摄大乘论》(Mah?y?nasamOgraha)讲说本经。
同一禅宗,对本经竟亦有不同的观点,更可见经义之难明也。
印度论师中,属「瑜伽行中观派」(Yog?c?ra-Madhyamaka)者皆重视《入楞伽经》,
如入西藏初传佛法的寂护(O?ntarakaita),即谓经中的〈总品〉已尽摄大乘佛教义理。
至於西藏密宗甯玛派,其最高法门「大圆满」,即依《入楞伽经》作为基本经典。
这样一来,便更增加了本经的复杂性,其主旨似更模糊。所以一向以来,学者皆谓《入楞
伽经》难读。笼统的说法,便谓《入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与唯识思想的经典。
然而这样标定本经的主旨,实嫌简率。盖经中处处说「如来藏藏识」,「藏识」即是阿赖
耶识,由是自可说之为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结合。但这样说时,却只实为皮相而已。
问题在於:经的要旨不能轻轻地用「结合」一词来交代。如何结合?转出甚麽义理?
这义理代表甚麽样的修持见地?如是种种问题,主「结合」说者却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
答案。若据藏密甯玛派的观点,本经实主说如来藏。《入楞伽经》本已明言,释尊下降
楞伽演说自内证智境界,此境界便即是如来藏。亦可以说是释迦的心识状态,然而
佛的心识状态,已不称为识,通常皆称之为「智」。然则何以却会牵涉到藏识呢?
《入楞伽经》对此其实已很明显,一切如来的智境都无可说,亦且不可思议,以其已超越
识境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概念,不过,如来的智境亦非不食人间般冏然独存,凡有智境,
必同时自显现而成识境,这个识境,周遍一切处、周遍一切界,用现代语言来说,
即是自显现而成一切时空的世界。──关於这点,由於时代限制,
於口耳传承中便说之为「甚深缘起」、「极密缘起」,亦即四重缘起中的「相碍缘起」
(一切时空皆因应其相碍局限而成显现)。
所以,如来藏这佛的智境,在我们的时空世界便自显现而成为藏识。因此,《入楞伽经》
是这样来定义如来藏的──「名为藏识的如来藏」(tath?gatagarbha-?layavij??na)。
不过,在旧译三种《入楞伽经》中,都译失了句义,依然笼统因循译为「如来藏藏识」,
遂令智境与识境的关系不明。笔者已据梵本将本经重译,目前复依藏译及日译作出修订,
希望一年後能够出版,读者若能读此新译,自当对「如来藏藏识」有决定性的理解。
如今,但依古义一说如来藏──简单地来说,「如来藏」其实有三种境界:佛的心识法尔
不受污染,我们将这种境界名之为「不空如来藏」;菩萨藉修习力,可令心识当下离诸烦
恼污染,我们将这种须藉修习作为基础的当下离垢心识,名之为「空如来藏」;凡夫心识
必受污染,我们将这污染的心识境界,名之为「藏识」。
所以《入楞伽经》处处提到「如来藏藏识」这一名相,实在并非是将如来藏与藏识二者
「结合」,它其实是用这名相来统称上述的三种心识境界,用来显示如来的内自证智境,
以及由修习力而能成显现的菩萨心境,与内自证智所自显现的识境。
甯玛派这种见地,在西藏本土亦已隐晦,是故许多得「大圆满」传承的喇嘛,於着述时都
未将之表出。这隐晦有其历史原因──
西藏初传佛教之时,汉土禅宗和尚摩诃衍入西藏传法,得没庐王后信仰。可是在辩论时,
摩诃衍却输了给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论师莲花戒(KamalaOOla);加上没庐王后後来又毒
死自己的亲子,西藏臣民对她非常反感,因此便造成藏土传法须忌讳禅宗的局面。
还不只这样。藏密格鲁派(黄教)草创时期,跟觉曩派竞争得很剧烈。他们都传「时轮
金刚」,然而在见地上却大有差别。觉曩派主如来藏「他空见」之说,格鲁派祖师宗喀
巴大士却主中观应成派之说,由是两宗便势成水火。後来格鲁派执掌政权,便逼觉曩派
改宗,此派一废,藏密论师谈如来藏时便十分小心翼翼。
甯玛派受到上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大圆满」的如来藏思想便只重口传。虽然,
甯玛派的如来藏见地不同觉曩派,觉曩派持「他空见」,跟甯玛派的「了义见」不同,
但受到压力则只有轻重之别而已。然而一旦掌握了这有关如来藏的见地之後,再读甯玛派
祖师的论着,便会觉得许多论着其实已贯串了这个见地,只不过未白纸黑字地将之写出来
而已。(唯据敦煌出土资料,则甯玛派古师却未受历史因素影响,所以亦有些文献,白纸
黑字表明如来藏这一见地。可是这些文献皆未繙译为汉文,姑置之不论。)
由甯玛派的如来藏思想,可以解释《入楞伽经》的传播分歧。
甯玛派的「大圆满」,本属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修习(当时则未有「大圆满」之名)。
这一派修习的特点,跟瑜伽行派不同之处,在於不以「转识成智」为究竟,而瑜伽行的唯
识今学派则以之为究竟。然则二家却亦有相同之处,即同样重视心识境界。由是即可说明
为甚麽法相宗会将《入楞伽经》视为本宗所依的经典,这应该是秉承印度瑜伽行派论师的
传统。至於汉土禅宗,由初祖菩提达摩起,至五祖弘忍,以及与六祖慧能同时的神秀,都
一直重视《入楞伽经》,这即是因为禅宗古师的见地,实同藏密甯玛派「大圆满」的见地
,皆以心识当下离垢为修持目标。後来禅宗改用《摄大乘论》来说《入楞伽经》,实已偏
离了印度论师的传统,也可以说是对禅宗古师的离异。
本经「导读」,即以甯玛派的见地作为根据。由此见地,可认为本经实全说如来藏。──
也可以这样说,本经实演说佛、菩萨、凡夫等三种心识。持这见地以读《入楞伽经》,
即无杆格难通之处。如若不然,只在名相上做工夫,或只依唯识的观点来诠释,恐怕都
未能通达本经的要旨。因此「导读」中所发挥的如来藏思想以及《入楞伽经》经旨,对
汉土学者来说应该有一份新鲜的感觉。然而我们却不妨持此观点来研读四祖道信以上的
禅宗祖师论述,当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即与此见地吻合。
至於甯玛派祖师的论着,则可用龙青巴尊者的《心性自解脱论》(Sems nyid rang grol)
、《法性自解脱论》(Chos nyid rang grol)及《平等性自解脱论》(mNyam nyid rang
grol)为例。若持上述观点研读,便当於见地上生胜解。──凡夫具心性;菩萨具法性
;佛具平等性,然而自性圆满清净则一,故任从一路而入皆可证自解脱。这便与前说如
来藏的见地一致。这个说法,亦即释尊所说的三解脱门──空解脱即心性自解脱;无相
解脱即法性自解脱;无愿解脱即平等性自解脱。
甚至持此见地来认识唯识学说,也会领悟到,这是对凡夫心识,以及对修行时所现的心识
境界,作一系统分析。盖行者必须对心识境界有所确认,始能谈得上心识修习也。
由此可见,《入楞伽经》所贯串的,实为佛法修习的最高法门,以当下自解脱为目标。这
法门,亦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及维摩诘居士所演说的「不可思议法门」。
希望本文以及「导读」,能破解学者对《入楞伽经》的疑难。若有少分利益,应当感谢甯
玛派近代法王敦珠无畏智金刚尊者的教导。
西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秋初版序
西元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四月台湾版序
西元二千又四年岁次甲申五月修订版序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
※ 编辑: Leisuretime3 来自: 203.66.45.170 (10/20 22:45)
1F:推 dirak:作者:谈锡永 220.132.37.50 03/08 16:09
2F:推 GETpoint:真的是很难懂的一部经典 但很有钻研的价值就是 04/10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