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回应「大乘非佛说」论(3)
时间Thu Oct 19 19:40:30 2006
「契理、契机」之深入考量
论师证成大乘学说的方法,印顺导师应是有所体会的,因此他面对「大乘非佛说」论,不
是勉强跟人辩解,偏要说大乘经是佛陀时代的创作,反而是在声闻经律中,寻求彼此的共
识来作对话。他的时代比起古德时代又已不同,近现代文献学研究的成果已可使用,所以
他可以明确告诉南传佛教学者说:
第一,光讲「大乘经非佛说」是不公平的,事实上,连最原始的声闻经律,也统统都是佛
灭以後才逐渐结集出现的。
第二,佛法难道一定要由「佛说」才算数吗?如果说法内容能够符合缘起,符合三法印,
难道由佛弟子说就不行吗?佛弟子说的佛法,只要纯度够,岂不就是广义的「佛说」了吗
?
第三,佛弟子们在结集经典或书写、流传经典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瓶颈存在。例如,日
久年深,可能部分内容已有所忘失,可能部分内容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传持者的素质
问题,导致其对正确内容有所不知、错知或是只有少分之知。其实,连当场耳闻书写的内
容,都有可能会发生出入,更何况是佛灭後,一代一代佛弟子凭着记忆与口耳传承来结集
经典,这中间岂可能完全没有落差?谁又能保证原始经律里完全没有印度文化的渗透,没
有人类共欲的影响,百分之百是纯粹佛法的本质,百分之百是佛陀的特见,而没有印度文
化渗透进去的成份呢?如果声闻教典也不能作此保证,那又何独苛求於大乘经?
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哪些大乘经的内容,在教理上站得住脚?哪些站不住脚?第二,它
对人类有没有利益?有没有正面帮助?第三,如果声闻佛教的价值观是独善思想,最起码
兼善思想比较适合社会对佛教的期待吧!现实功利的社会,总不希望养一堆只管自己不管
别人的修行人,那麽,大乘行者是不是可以让社会对佛法的善意与接纳度提高呢?。
总的来说,若就义理而言,大乘有符应佛法根本义之处;若以功效来说,大乘理想对於社
会有正面的形象与效益,那我们又有什麽理由拒大乘於千里之外?所以,导师基於「契理
」与「契机」两方面的考量,认为应该要重视大乘并发扬大乘。
他不否认大乘经有些俯就印度神教或人类共欲的杂质,但不要忘记了,文化是无孔不入而
如影随形的,它长期塑造出印度人民的心灵,印度人民在接触佛法时,心灵就已经不是一
张白纸了,已经染上了文化的色彩,这些无论如何是不容易完全切割清楚的。大乘佛教固
然如此,声闻佛教又何尝不然?
所以印顺导师不但不因大乘已有杂质渗染,就全面扬弃大乘,反而依史学方法爬梳个中的
本质之教与权宜之教,并强调大乘正常道中,「三心六度」的深智大行。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