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有诗的经集(3)
时间Wed Oct 18 11:18:35 2006
三
所谓「有偈品」(Sag?tha-vagga),就是「有偈的经」,而所谓「有偈的经」,就
是前述的「只夜」。若依照前述佛音(Buddhaghosa)的定义而言,「一切含有偈颂的经都
是geyya。」,而且「特别是在相应部中包含偈颂的品全部就是。」一言以蔽之,就是指
由长行(散文)与偈(韵文)配合而成的经。在这种经里,偈的使命,大致是把已经以长行所
叙述的,再次用偈颂复述一遍。所以中国的译经师们,把那种偈译作「应颂」或「重颂」
。
但是,有一次,我读到那种文学体裁的经,突然触发起一阵考证的意念。
那是「小部经典」中「自说经」(Ud?na)卷首的经(第一品第一经「菩提」),大概记述如
下:
「如是我闻:
「一时,初次现证正觉的世尊,住在优留毗罗村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当时世尊
一直结跏趺坐不动,历经七日,都坐在解脱之乐的境界中。
「七日过後,世尊起座,入初夜分(晚八时许)时,依下列的次序反覆思惟缘起之法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亦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以下与名色、六入、触
、受、爱、取、有、生相接),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若、忧、恼。苦聚的生起,当作
如是观察。
「由是,世尊洞察了诸法的缘由,即时诵出如下之偈:
「掬诚深入思惟的圣者,
当万法成为明确时,
他的疑惑悉皆消逝,
了知有因之法故。」
这只是一段短小的经,可是经中正述说本师终於完成了正觉,而住在菩提树下的那
些日子里的信息。果真如此,对我们而言,再也没有比此经更应令我们重视的了。我一再
地读诵此经,用以寻求证得正觉後的本师胸怀深处之思惟,对其所思惟的一切,我已经逐
渐能够接受。不过,同时我也注意到关於经典的文学体裁,而引起一股难以理解的疑问。
那不是别的,就是最後的偈以及其前文的一部分。我现在译为「偈」的,其原语是
「优陀那」(ud?na)。所谓「优陀那」(ud?na-breathingout),就是表露胸中所怀的一切
意念;同时也是指其所表露的部分。但其所表现的形式,大致是采用偈的方式。前述所提
到的佛音,在他解释「优陀那」时说:「应知由欢喜智所成的偈颂八十二经,就是『优陀
那』。」即是指此而言。现在於此经中,诵出此偈的释尊本人,而其所表现的,应该是释
尊胸中所怀的一切意念。可是,此偈所记述的,我怎麽也不能认为那是释尊表露本身的胸
怀而说的,此偈看起来似乎把释尊当作第三者来歌颂;而偈中说释尊是「掬诚深入思惟的
圣者」,并讴歌「他(释尊)是因为了知有因之法故,其疑惑才悉皆消逝。」
总之,偈中的正觉者是用第三人称被表现出来的。果真如此,那麽此偈的作者应该
另有其人。然而究此偈的真正创作者是谁呢?这一点确实无人能道其详。因为在古代,诗
不是刻意造作的艺术,而是灵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个人的创作,而是大众的集体作品之故
。在当时的佛教教团中所产生的诗,可以明确说出其创作者的,也只有婆耆沙一人之作品
而已。
在此,有一个途径可以探索古老时代的经典。
站在出发点上,道先必须考虑的是,对古代的人们而言,偈(韵文)比长行(散文)更
具有亲切感。这可能是由於易於背诵的缘故。所以,偈对他们而言,一定是用来帮助经的
背诵。前述的应颂(geyya)之所以采用长行(散文),再用偈颂(韵文)复述的文学体裁,一
定也是基於利用偈的这种特长所致。其例已例举於前面(南传相应部经典第三相应.第一
经「幼少」,汉译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五经「三菩提」,佛光卷四十一.第一一一三经
),请多加参阅。而此「有偈品」以及「颂偈诵」的大半经文,所用的就是这种「重颂」
。
在被称为应颂(geyya)的诸经中,往往也有不采用重颂的方式,而是将一经之中构
成高潮的部,或重要问答的部分,特别用偈颂来强调的文学体裁。现在举出一经(南传相
应部第三相应.第八经「末利」)为例:
这是释尊在舍卫城郊外只园精舍时发生的事。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访释尊,叙述当
天他在城楼上与王妃的对话。并以此事请教释尊。其对话内容如下:
「末利!你认为还有谁比你自己更可爱的人吗?」
末利是王妃的芳名。
「大王!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更可爱的人了。大王!您认为还有比自己更
可爱的人麽?」
「末利!我也不认为还有比自己更可爱的人。」
释尊听了全部的对话,深以为然,并且念了一首偈教示波斯匿王说:
「人的心思,可以达任何地方;
然而,无论到那里,
都不能寻获比自己更可爱的人。
同样地,对他人而言,
他们自己也是无比的可爱,
因此,深知自己可爱的人,
慎勿伤害他人。」
这是把一部经的高潮用偈颂诵出来的例子。
而且,在这「有诗的经集」中,存有很多这类文学体裁的经。下面再举出另一经(
南传相应部经典第一相应.第六十二经「心」,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十七经「意」
,佛光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二经),这是与前述相同的例子,在此,亦依经之叙述原本记
录如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当时,有一天神,在夜深时分,用其殊胜的光芒照澈了只陀林,来到世尊座前,
礼拜世尊,然後在身旁坐下。坐定之後,面对世尊而诵偈道:
「『这个世界上是由何而动?
又为何所恼?
该是只有一种因素,
由它统御了一切吧!』
当时,世尊也诵了一偈:
「『此世是被心所动,
又为心所恼,
只有一个心,
由它统御了一切。』」
这种文学体裁的经,占「有偈品」前二章所集录诸经中的大半以上。
在此处,是天神现身询问释尊,据说先前是恶魔出现与本师对话。这似乎成为这些
经常用的方式。那麽,这种文学体裁所意味的究竟是什麽呢?关於这一点,亦须另辟专章
叙述。
转自以下网址: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217.htm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