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有诗的经集(2)
时间Wed Oct 18 11:16:26 2006
二
无论任何时代,人类都喜爱诗。古代的人们较之今人更为喜爱此道。而且古代诗人
与现今诗人大为不同,现今的诗人在笔与纸上从事写作,产生的诗是写的艺术,使用比日
常用语更艰难的语汇,是由高度意识性的感觉与熟虑所支持;反之,古代诗人,不论语汇
或教养,跟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众人都是诗人。一般大众化
的民间诗歌,其所以默默无名就是这种缘故;因为这都是发生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并
且经由不断变化,从口传口,亲传子,以致演变为固定形态。这种古诗与现代诗,有一点
显然不同的是,古诗并非是特意制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自然产生出来的艺术,因为这不是
个人的产物,而是群众集体的创作之故。
然而,从这种情况中,偶然地,也会出现能作出比众人更流畅的即兴诗的诗人,这
就是古代诗人产生的过程。但像这样产生出来的诗人,也不能仅靠一己之力就产生出诗来
,乃是要藉助於众人的协助。因为如果没有人倾听他的诗作并且鼓舞他,他的灵感就不易
流露出来;因为当时的诗人不是写诗,而是即兴朗诵诗;不是作诗,而是即兴赋唱。诗人
以他的灵感骤然唤起听者的回响时,他便竭尽自己的心力唱诵出来。在释尊的教团中,即
有这样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婆耆沙」。
被集录在「相应部经典」第八相应「婆耆沙长老相应」
(Vavg?sa-thera-sajyutta)(汉译杂阿含经卷四十五「婆耆舍部」)的十二经,都是以他的
偈为中心的经集。其中,南传相应部经典第八相应。第一一经「伽伽罗池」(汉译杂阿含
经卷四十五.第十一经「揭伽池」,佛光卷四十五.第一一九二经)记述他创作偈颂的情
景如下:
有个时期,释尊造访瞻波,来到伽伽罗池畔。当时,释尊被许多比丘与居士们围绕
着,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目睹这种情景,婆耆沙的内心深处,显得兴奋异常,他这样想
:
「现在,世尊驾临瞻波的伽伽罗莲池畔,约五百比丘和七百优婆塞、七百优婆夷,
另外还有数千天人也在一起。世尊以那容光焕发的尊颜与崇高的名声照耀在他们的身上。
现在,我在世尊面前,以最适切的偈颂来赞美他吧!」
於是,婆耆沙离开座位,搭衣在左肩上,向世尊合掌礼拜,然後说道:
「世尊!我此刻涌起了诗兴。世尊!我此刻涌起了诗兴。」
「那麽,婆耆沙!你就诵念诗罢!」
於是,他就在世尊面前,诵念起适时的偈颂而赞美道:
「如晴空无云之月,
如光辉普照的太阳,
为伟大圣者的师尊,
以荣光广被照耀世界!」
依汉译本说,那时正当某月之十五日晚,大众在满月时集会布萨。於这样的时刻,
诗才由集体创作而产出。
顺便说一下,根据「婆耆沙长老相应」之次一经(南传相应部经典第八相应.第一
二经「婆耆沙」,汉译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第二十经「本如醉酒」,佛光卷四十五,第一
二○一经)所记,他回顾过去,也曾朗诵这样的歌:
「昔时我耽於作诗,
走过一村又一村,一镇又一镇;
偶而我拜见了正觉者,
我由衷生起了正确的信仰。」
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古代所谓「吟游诗人」(rhapsode)的形象,这位诗人偶然邂
逅释尊,承蒙其教化,从此迈向崭新的人生旅程。那麽,当时他所听闻的教法是什麽呢?
他继而唱诵说:
「佛陀教示我,
人类存在的真相,
我蒙受其教法,
出家成为无家者。」
在此,我试作了大胆的意译。如果照其原文一字不易地说,其前半该是「佛教示我
蕴、处、界之法」。「蕴」是构成人类的五要素,「处」是指人类六种感官的对象,「界
」就是客观的存在──世界。释尊当时为他所讲的,据说就是人类与存在的真相。婆耆沙
以其优越的教养与敏锐的感受性,得以充分理解。从此,他观察世界与人生之眼光完全焕
然一新。於是,他亳不犹豫地出家,成为佛的弟子。
「我能得入本师的门下,
真是适得其所!」
这是他对出家感想的叹咏。天生富有诗人气质的他,在出家成为僧伽的一员後,仍
丝亳不减作诗的兴致,本师对他似乎也很欣赏,偶而触发诗兴,他就亳不拘束地走到本师
的面前说:
「世尊!我涌起了诗兴!」
本师含笑对他说:「婆耆沙!那就吟诵出来罢!」
这好像是他的特权一样,真是令人羡慕,想必释尊本人也是一位爱诗的人,然而却
没有关於释尊是一位诗人的事证。也许我这麽说,一定有人不以为然,释尊本人为诗人的
证据,经典中不是俯拾皆是麽?但那不过是经典的文学形式而已。以下就这个观点再作叙
述。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