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论师的 佛陀观 5-2
时间Sat Oct 14 09:42:07 2006
柒、杂类汇编
一、佛慈悲等不缘有情
有部认为:「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大正49.16中)。
本句若从其字面来看,不易了解,而对照真谛翻译之《部执异论》:「如来慈悲不取众生
作境界,若人执众生相,解脱意不得成就」(大正49.21下),则意义较明显。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无量。无量者,普缘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何故有部主
张佛陀慈等四无量心不缘有情?他的根据是:有情众生体是五蕴和合,无有实体的我,即
「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後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如果执
取无有实体的「世俗(假名)补特伽罗」,以为真实我(有情),则不能解脱,因为那有
违「诸法无我」的实相。佛陀既然是解脱者,所以慈等四无量心,不缘有实体的有情。
有情身心是五蕴和合的,并无实体的有情,如果执取有真实「补特伽罗我」,即是恶见。
如:
问:善说法者,亦说诸法常有实体、性相、我事,而非恶见,何故外道说有实我,便是恶
见?答: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
如实见故,不名恶见。外道亦说实有补特伽罗我,补特伽罗非实有性,虚见故,名为恶见
。(大正27.41上)
二、诸佛平等
《婆沙论》说:诸佛有三事平等:一、修行等:如一佛於三无数劫,修四波罗蜜多得圆满
,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余佛亦尔,故名平等。二、利益等:如一佛出世,度无量百千那
庾多众生,令般涅盘,余佛亦尔,故名平等。三、法身等:如一佛成就十力、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德,余佛亦尔,故名平等。又诸佛皆住上品根、诸佛皆得上品戒、
诸佛皆依第四静虑证得无上菩提等,故名平等(大正27.85上--中,131中,624上)。
论主认为佛佛平等,仍一本於「诸佛世尊,皆於人中而取正觉」(大正27.893上);「佛
必无有二,并出世间」(大正27.156中)之现实人间性的佛陀观〔注66〕。
三、世尊本生
《婆沙论》说:世尊大悲,为度无量难化有情,造作难为大劬劳事。谓:
佛虽居极尊贵位,为众生故,或作陶师,或作商人,或作力士,或作猎主,或作俳优,或
贩花鬘,或赁船筏,作如是等诸猥杂业,拔济种种所化有情。或将阿难〔428下,作难陀
〕游历五趣,昼夜无间,饶益有情;或为指鬘得度脱故,延促地界,时远时近,令其调伏
,然後化之。虽复成就增上惭愧,而为有情现阴藏相,令彼见已,诽谤止息。……如是等
事,无量无边,一切皆由大悲威力。(大正27.159下--160上;428下)
世尊曾作陶师、商人、力士、猎主、俳优、贩花鬘、赁船筏等,即是世尊过去行菩萨行之
「本生」事。又《婆沙论》中,引用之佛本生,尚有一切施王(大正27.764下);忍辱仙
人(世尊)和羯利王(憍陈如)(914下--915上);释迦菩萨(890中--下);佛因提婆
达多说五百本生(660上)等。
此中,值得留意的事,是「本生」故事。有部论师论斥他师云: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如说然灯佛於灯光城、喝利多罗山,转正法轮。……答:此不须通
,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大正27.916中)
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毘尼,不可以定义。(《萨婆
多毘尼毘婆沙》,大正23.509中)
既然「本事」、「本生」、「因缘」,非是三藏,「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不可以定义」,何以《婆沙论》者作论议时,亦取入以自庄严?这除了表显了当时《大
毘婆沙论》集出的时代背景〔注67〕之外,亦多少反应了佛弟子的心声。
以大众部和有部的「佛陀观」来说,大众部的佛陀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非
常理想化的佛陀;有部是较现实人间性些,然《婆沙论》中,亦渐流露出其理想性,如前
(贰、佛身之四)佛有无「老化现象」部份中说。这种情形,应该是当时教界普遍的趋势
。印顺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曾加以详细论列,兹引导师特见一段,如
下:
我从佛法得来的理解,神只是人类无限意欲的绝对化。人类的生命意欲,在任何情况下,
是无限延扩而不得满足的。……但自我的无限欲求,在相对的现实界,是永不能满足的。
触对外界,无限虚空与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於是自我的意欲,不断的影射出去
,想像为神。神是随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发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恒的;无所不在,无
所不知,无所不能。绝对的权力,主宰着一切,关怀着人类的命运。自我意欲的绝对化,
想像为绝对的神。直觉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於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满足的,
企图从对神的信仰与神的救济中实现出来。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了
满足。所以大众系的理想佛,是将人类固有的宗教意识,表现於佛法中。可说是一般宗教
意识的神性,经佛法的净化,而表现为佛的德行。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应
该是,无始以来,人类为无明(愚昧)所蔽,所表现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痴相。总之,这样
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识充实了;「本生」、「譬喻」、「因缘」中的佛与菩萨,与现
实人间佛的不调和,也可以解释会通了。不过理想的佛陀,虽说是佛的神化,而到底经过
了佛法净化。一、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後发展到本来是佛,就是进一步的神化);二、佛
不会惩罚人,唯有慈悲;三、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样,虽永生於神的世界,
而始终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级。以理想的佛陀为理想,而誓愿修学成就,就进入大乘的领
域。」(《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169--170)
导师又说:现实人间的佛陀观,重视的是早期的经、律。理想的佛陀观则重视晚起的「本
生」、「譬喻」、「因缘」,主要是偈颂。「本生」、「譬喻」、「因缘」是「传说」,
大抵因通俗宣教而盛行起来。展转传说,传说是容易变化的,愈传愈多。不知是谁为谁说
(推尊为佛说),代表了一般佛教的群众倾向。而偈颂是创作,是各部各派的文学家,取
传说或赞佛法僧而创作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70)
《婆沙论》者对於他人所引偈颂、传说,常采取批评的态度。如:
尊者达罗达多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中有趣向彼趣,即彼趣摄。如稻谷芽,虽非稻谷,
能引彼故,亦名稻谷。」……答:彼不须通,非三藏故。文颂所说,或然不然。达罗达多
是文颂者,言多过实,故不须通。(大正27.358中)
法善现颂当云何通?如说:「白象相端严,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腹,寝如仙隐林。」答
:此不须通,非三藏故。文颂所说,或然不然。诸文颂者,言多过实。(大正27.358中)
大德法善现颂当云何通?如说:「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生悦,死作琰魔卒。
」……答:此不必须通,以非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所说,但是造制文颂。夫造文颂
,或增或减,不必如义,何须通耶?(大正27.866中)
传喻中说:「若有施从灭定起者,彼必成顺现法受业。」问:何故施从灭定起者,必成顺
现法受业耶?答: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教,但是传喻
所说。诸传喻说,或然不然。(大正27.782中)
对於文颂、传说,论者每以非三藏说,是不了义教,故不予以会通。然而,若详细检验《
婆沙论》文,却也发现论者处处引用偈颂,以强调己说;同时,有部尊崇之论师,亦有制
造文颂者。如:
问:此法供养在何处有?答:此法供养在欲、色界,非无色界,五趣皆有。地狱有者,如
慈授子生地狱中,谓是浴室,见诸苦具,便说颂言:「尝闻世间受,受苦乐非我,非他之
所作,受诸苦乐皆缘身,身苦灭无谁复受?」时彼地狱无量众生,闻此颂已,脱地狱苦,
从彼命终,生天作乐。……鬼趣有者,如发受鬼母,为诸鬼子说是颂言:「默然汝上胜,
默然汝井宿,我得见谛时,亦当令汝见。」(大正27.152下)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由五因缘,见所梦事。如彼颂言:「由疑虑串习,分别曾更念,亦非
人所引,五缘梦因知。」(大正27.193下)
尊者世友说言:「诸行无来,亦无有去,刹那性故,住义亦无。」(大正27.393下)
以上,只是从《婆沙论》中,顺手检出数则偈颂,以见论者对於文颂、传说之态度。从中
可以了解:虽然有部婆沙论师对於偈颂之说,以其非属三藏,视为非了义说,然在时代的
风潮趋势下,论主不免受其影响,无怪乎二百卷的《婆沙论》处处充满偈颂了。
--------------------------------------------------------------------------
注66:有部「佛必无有二并出世间」,大众部「十方世界有佛」,印公导师在《初期大乘
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曾加以探讨论列,详细情形,请检阅该书pp.152--159。
注67:见注18。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1.1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