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转录] 论师的佛陀观 4-1
时间Fri Oct 6 08:29:24 2006
论师的 佛陀观(四)
释悟殷
肆、佛智
一、智与识
《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世尊「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
〔注36〕。此中,「一刹那心了一切法」,这是约佛的「心王了别法」说,而「一刹那心
相应般若知一切法」,是约「智慧解知法」说〔注37〕。「心王了别法」,是约识所识说
;「智慧解知法」,是约智所知说。如此,首先应分别何者是智慧?何者是识?两者有何
差别?据《中阿含》卷五十八(舍利弗问,大拘絺罗答)云:
智慧者说智慧,何者是智慧?……知知,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
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识者说识,何者识耶?识识,是故
说识。识何等耶?识色识,声、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智慧及识,此二
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别得施设耶?……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以者
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中阿含》
卷五八,大正1.790中--下)
从以上《中阿含》大拘絺罗和舍利弗的问答,可知智是能知,识是能识(了别),两者不
可分别施设,因为「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
而《大毘婆沙论》时代,部派间有各种异说,如在心王了别法方面:大众部认为:心心所
法能了「自性」,因为「智等能了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灯能照为自性,故能照自他」
。法密部认为心心所法能了「相应」,因为「慧等能了相应受等」。化地部以为心心所法
能了「俱有」,因为「慧有两种,俱时而生:一相应,二不相应。相应慧知不相应者,不
相应慧知相应者」故。犊子部则以「补特伽罗」能了诸法,因为「补特伽罗能知非智」〔
注38〕。而有部的说法是:诸心心所不了「自性、相应、俱有,补特伽罗性不可得」,亦
即是:一刹那智不知「自性、俱有、相应诸法」,要二刹那方能知一切法〔注39〕。同样
的,有部认为(一刹那)识亦不能了一切法。如说:
颇有一识了一切法耶?答:无。若此识生一切法非我,此识何所不了?答:不了自性,及
此相应、俱有法。(大正27.44下)
由《大毘婆沙论》的解说,可知有部是:一刹那智和识,都不了自性、相应及俱有法,要
第二刹那,方能了知一切法。为何不知自性?因为「勿为因果」,「非境界」故。如世间
现见「指端不自触,刀刃不自割,瞳子不自见,壮士不自负」(大正27.43上),所以自
性不知自性。为何不知相应诸法?因为「同一所缘,俱时转故」。如「多人集在一处,或
同观下,或共观空,理必不能互相见面,心心所法亦如是」,所以不能知相应诸法(大正
27.43下)。为何不知俱有诸法?因为「极相近故」。如「筹沾取安缮那药,置於眼中,
极相近故,眼不能见,此亦如是」,故不能缘知俱有诸法(大正27.43下)。
虽然,有部主张一刹那智和识,都不能了一切法,但是他们认为智和识,是有各别自体的
;虽然有各别自体,但是所缘是相同的;也是俱时生的〔注40〕。
大众部「智等能了为自性」,「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据《异部宗轮论述记》,窥基法师
解释佛「一刹那心了一切法」,认为:「除佛,余心虽缘共相,一刹那心亦缘自性,能了
一切法,然不能证了其差别」;而佛陀「经多劫陶练其心,了一切心无过佛者,故佛一刹
那心,能了一切法差别自性,而能证知」。这是和其他部派的差别所在〔注41〕。解释「
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认为:「佛慧一刹那时与心相应,亦能解知诸法皆尽,圆
满慧故;至解脱道金刚道後一念之间,即能解知诸法自性,不假相续方知法尽,皆亦解知
慧自性故」〔注42〕。
由以上窥基法师的解释,也是以大众部「心心所法能了自性」为基点,所以认为佛陀的一
刹那心、相应般若慧,都能了知一切法。而有部是心心所法不能了自性、相应、俱有诸法
,所以佛陀一刹那心、以及相应般若慧,不能了一切法,必须等第二刹那心,方能了知一
切法。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大众部不仅佛陀「一刹那心了一切法」,而且「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
了自性」(大正49.15下)。亦即证得初果的圣者,在一刹那心顷,就能缘、能了心心所
法的自性,这都是基於「智等能了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灯能照为自性,故能照自他」
(大正27.42下)的观点而必然达成的结论。而有部认为一刹那心不了一切法,心不能了
知自性,是因为「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大正49.16中)故。
这两种说法,都影响後来的大乘佛法。如唯识系的安慧、难陀(火辨)、陈那、护法,关
於唯识——心境有无的见解,共有一分、二分、三分、四分说〔注43〕。依印顺导师的看
法: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瑜伽唯识学,渊源於说一切有部及经部,坚守『指不自
指,刀不自割』的原则,否认一刹那中,心能自知」。但是其中陈那的三分,和护法的四
分说,除了「坚守『心不自知』的原则,其实是融摄了大众部所说:心能知他,也能自知
的意义」。亦即「三分、四分,是为了论究心识自知而引起的」〔注44〕。
二、尽智、无生智恒随转
《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盘」;有部
主张「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注45〕。这关乎佛陀能否二心并起的问题。
《大毘婆沙论》说:尽智,是烦恼尽身中初起智,此智生起後,遍有而不失(大正27.528
下)。无生智,是烦恼已尽,不再受生死轮回之智(528中)。《品类足论》说:尽智,
是如实知我已知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无生智,是如实知我已知苦,不复知,乃
至我已修道,不复修。《集异门论》说:尽智,是如实了知我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
不复当尽,是无生智(引自《婆沙论》,大正27.150上)。
有部认为:时解脱阿罗汉,定成就九智;不时解脱,定成就十智〔注46〕。亦即并非一切
阿罗汉皆得无生智;因诸阿罗汉中,时解脱者〔注47〕,未得无生智故。既然非一切阿罗
汉皆得无生智,何故契经初皆说阿罗汉不受後有?《婆沙论》解说为:
答:有作是说:佛於经中随有者说,而结集者通贯经初。复有说者:结集法者,皆得愿智
、无碍解等,殊胜功德,观察世尊说诸经时,阿罗汉众若有无生智者,即亦说彼不受後有
;若无无生智者,即不说彼不受後有。後诵持者,不善简别,故通诵在一切经初。尊者妙
音作如是说:诸阿罗汉皆无後有,故通说为不受後有,不说无生智为不受後有,故不相违
。胁尊者言:若诸烦恼未断,未遍知者,皆不说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
後有;若诸烦恼已断,已遍知者,皆总说为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後有。(大正27.528中)
大众部「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盘」,是说佛断尽一切烦恼,证得解
脱,如实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具足成就一切智。之所以
主张尽智、无生智恒随转,乃因大众部认为一刹那顷可以二心俱起,同时因为佛解脱智(
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所以佛无「无记心」。因佛无「无记心」,故「如来答问不待
思惟」,「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乃至「佛所说经皆是了义」等。而有部则认为「非诸阿
罗汉皆得无生智」,佛陀也如是,因为一刹那顷二心不能俱起,所以尽智、无生智不能同
时俱起,同时活动。佛陀有时也会进入「无记心」状态,所以回答问题须要经过思惟,「
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乃至「佛所说经非皆了义」等。
以上,是探讨有关「佛智」的问题,从中,不仅可以了解:部派对「佛智」和「佛语(言
教)」的主张,有其一贯的关连性。同时,亦可体会:论师在诠释各种问题时,每每紧扣
其主轴思想,作为学理发挥的依据。吾人若能掌握其主要思想,则不管论师如何横说竖说
,总是有脉络可寻的。如此,部派佛教的研究,就可事半功倍了!
-----------------------------------------------------------------------
注36:《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
注37:《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445上。
注38:《大毘婆沙论》,大正27.42下。
注39:1.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无。若此智生一切法非我,此智何所不知?答:不知
自性,及此相应、俱有法。(大正27.42下)
2.颇二刹那顷知一切法耶?答:有。谓此(世俗)智初刹那顷,除其自性、相应、俱有,
余悉能知。第二刹那,亦知前自性、相应、俱有法故。(大正27.43上)
注40:有部认为识与智:其体各别;俱缘十二处;俱能总缘一切法;俱缘自相、共相;俱
缘同分、不同分境;俱缘三世及非世境;俱缘五蕴及非蕴境;俱缘自、他相续;俱缘内、
外处;俱缘有漏、无漏;俱缘有为、无为;俱通二支(行缘识),但随强说;有俱时生等
(大正27.44中)。
注41:《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444下。
注42:《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445上。
注43:安慧立唯一分,难陀立二分,陈那立三分,护法立四分。(《成唯识论述记》,大
正43.320下)
注44: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p.337--341。
注45:《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16中。
注46:1.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
,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俱舍论》,大正
29.134下)时解脱阿罗汉,定成就九智,谓前九智;不时解脱,定成就十智,谓加无生智
(138中)。
2.问:何等阿罗汉唯修尽智、无学正见二无漏慧?何等阿罗汉具修尽智、无生智,无学正
见三无漏慧?答:a.心善解脱阿罗汉,修二无漏慧;心慧俱善解脱阿罗汉,修三无漏慧。
b.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狭小之阿罗汉,修二无漏慧;广大者,俱修三。c.奢摩他行阿
罗汉,修二无漏慧;毘钵舍那行阿罗汉,俱修三。d.修止为先而入圣道之阿罗汉,修二无
漏慧;修观为先阿罗汉,俱修三。e.以止修心,依观得解脱阿罗汉,修二无漏慧;以观修
心,依止得解脱阿罗汉,俱修三。……f.以灭道智尽三界结者,唯修二;以苦集智尽三界
结者,俱修三。g.时爱心解脱阿罗汉,金刚喻定唯一刹那,尽智流注,长时相续。从尽智
出,或起无学正见,或起世俗心。不动心解脱阿罗汉,金刚喻定及尽智,唯一刹那,无生
智流注,长时相续。从无生智出,或起无学正见,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罗汉,皆修无学正
见圆满,而非一切皆现在前。(大正27.527上--下,a~g为笔者所加,以方便读者分项)
。
注47:时解脱阿罗汉:彼之解脱待时以得,故名时解脱。反之,不待时而得解脱者,名不
时解脱阿罗汉。待时者,有得好衣时,得好食时,得好卧具时,得好处所时,得好说法时
,得好补特伽罗时等(大正27.525上)。
注48:四神足: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观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大正27.725上--中)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2.155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18.174.192.155 (10/06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