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论师的佛陀观 3-2
时间Tue Oct 3 20:07:13 2006
二、如义不如义
世尊说法是如义?是不如义?《异部宗轮论》分二种来说:一、世尊说法是否都如义?二
、经典是否都是了义说?
首先,世尊说法是否都如义?大众部主张「世尊所说无不如义」;有部认为「世尊亦有不
如义言」〔注20〕。其次,经典是否都是了义说?大众部说:「佛所说经皆是了义」;而
有部说:「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注21〕。
关於世尊说法是否都如义?此「义」,有二种解释:一、是真实不虚,又合乎义理,任何
责难,都动摇不了他的立论。二、是义利(利益),佛所说法,对众生都有益处——为饶
益众生而说。
一、真实不虚,合乎义理:如经说:
如来从昔夜觉无上正尽之觉,至於今日夜於无余涅盘界当取灭讫,於其中间,若如来口有
所言说,有所应对者,彼一切是真谛不虚,不离於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若说师子者
,当知说如来。所以者何?如来在众,有所讲说,谓师子吼。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
梵志,从人至天,如来是梵有,如来至冷有,无烦亦无热,真谛不虚有。(《中阿含》,
大正1.645中)
世尊说法不仅如法如义,真实不虚,亦合情合理,外界的任何折难,都动摇不了。如
经中记载,摩揭国那罗聚落刀师聚落主,受尼犍子外道怂恿,以「蒺藜论」问难世尊,欲
令世尊「不得语,不得不语」,经世尊善巧说明,刀师聚落主皤然省悟,欢喜忏悔而去〔
注22〕。由此可见:佛所说法,都是如义——如法如义,合情合理,真实不虚。
二、义利、利益:如经说:我今出世成佛,十号具足,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
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大正1.496上)。又
说:「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疗众生病」(《
杂阿含》,大正2.105上--中)。如此,说明了佛陀出世说法,都是为了饶益众生,对众
生都有大利益。
有部认为佛陀说法非皆如义,因为佛陀说话,有时是善,有时是无记。如问阿难天下雨否
?园中何故大声喧嚷?门应关闭,衣钵应置竹架龙牙等,这些都是无记(大正27.659中;
注23),所以「世尊亦有不如义言」。
虽然如此,但有部也认为世尊说法,皆能令有情获大利益〔注24〕。不过,世尊说法有时
是方便说,是有余说(有别意趣),不能依文释义。如说「杀父、杀母」,是说除贪爱母
、杀烦恼父,并不是真的杀害父母,若果杀害父母,则犯五无间罪了〔注25〕。
以上,是关於佛陀说法如义或不如义的问题。其次,将探讨佛陀所说经典是否了义的问题
。
所谓「了义」,有二种说法:一、依言教说:一句话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一点
含糊不清,即是「了义」。二、依义理说:一个道理已显示得彻底究竟,没有丝毫保留,
是为「了义」;若所显义理,并未彻底究竟,还可再发挥,是「不了义」。此下依第二(
「究竟义」名「了义」)而作分辨。
《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有部则主张「佛所说经非皆了义
,佛自说有不了义经」〔注26〕。据窥基法师的说法,大众部主张「诸如来语皆转法轮」
,又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教等,故知「佛所说法都是了义」,都是真实不虚。经中
说杀害父母等,乃因有情长因恚、爱生,说二结为父母,此皆契合正理,所以佛所说经皆
是了义〔注27〕。
有部以佛自说应「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故以为亦有不了义教。因为有时经中诠释义理,
并不完全,故有阿毗达磨之出;而「一切阿毘达磨,皆为解释契经」(大正27.236中)。
又经典有应时、应机的方便,不能依文而解,若彼「经是不了义,是假施设,有别意趣」
(大正27.431下),经典内容或现观次第违义时,则「应求此经意趣」,不可「辄回此经
文字」〔注28〕。
有关佛所说经典是了义或不了义的问题,大众部和有部不同主张的症结点还是在於:一、
大众部主张「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当然「佛所说经皆是了义」
了。二、有部主张「八支圣道是正法轮,非如来语皆转法轮」,「世尊亦有不如义言」,
所以「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了。
大乘佛法时代,如龙树、无着等,对於经典之了义与否,亦有精辟的解释。如龙树菩萨说
:
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盘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
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依法者,法有十二部,
应随此法,不应随人。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已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
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
,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是以故不应依语。依智者,智能酬量,
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
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
经。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後
得涅盘。」是为未了义。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
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经〔
者〕方便说,非实义。(《大智度论》,大正25.125上--中)
龙树菩萨以佛经有「易了义」,和「深远难解义」,说明世尊为应机设教的方便,故佛经
有了义说和不了义说;因此龙树立了四种悉檀,通摄当时的佛说〔注29〕。而无着菩萨亦
有相同看法,如说:「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注30〕
这两位菩萨,应是有见於当时佛教流行的现象,故尔提出抉择贯摄所有经教的方法,若佛
教学人能善解其义,定能维护佛法的纯正,以及僧伽清净的形象。而大众部的说法,则易
流演至「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入佛法中」(大正25.66中)的结论,乃至把
世尊应机设教的方便,也都当作真实,如此,则後期大乘佛法流於「佛梵一如」,也不是
没有轨迹可循的!
------------------------------------------------------------------------
注20:《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16下。
注21:《杂阿含》卷三二,摩揭陀国那罗聚落的刀师聚落主,受尼犍外道的怂恿,问难世
尊。作蒺藜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1.问世尊常愿诸家福利具足增长否?若是否定,则与凡夫无异;若肯定,何故饥馑灾荒之
年,游行人间,带领千二百五十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残食人,从城至城,从村至村,
捐费世间?如大雨雹,雨已乃是减损,非增益也。世尊答:我忆九十亿劫以来,不见一人
施一比丘有尽有减。由长夜好施,真实寂止,致招富有,多钱财、眷属、仆从。而由九因
缘令人损减福利: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
恶子费用、以及无常。(《杂阿含》,大正2.230中--下)
2.问:世尊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耶?若否定,则与凡夫有何异?若肯
定,常欲安慰一切众生,何故或为一种人说法,不为某一种人说法?世尊答:譬如农夫耕
田,先耕土壤肥泽之上田,次耕中田,後耕贫瘠之下田。世尊亦如是,比丘、比丘尼是肥
泽上田,优婆塞、优婆夷是中田,诸外道异学、尼犍子辈为下田,此等上中下田,我都常
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後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然彼众等,於我
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复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杂阿含》,大正2.230
下--231下)
3.蒺藜论,即是两难问题,如人鱼骨哽在喉咙,吐不出,也吞不下,非常难过,所以说「
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大正2.230中)
注22:1.问:佛教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云何善?谓佛善心法所发语言
乃至语表。云何无记?谓佛无记心发语言乃至语表。(大正27.659中)
2.问:於佛教中,何者善?何者无记?答:a.阿毘达磨、素怛缆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
分无记。如世尊说:门应关闭,衣钵应置竹架龙牙,如是等言,皆无记故。b.佛教若为所
化说,应知是善;若为余事说,是则无记。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汝往观天,为雨不雨?园
中何故高声大声?如是等言,皆无记故。c.佛教若用功说,应知是善;若任运说,是则无
记。d.佛教力无畏等所摄受者,应知是善;力无畏等不摄受者,是则无记。(大正27.659
中)
注23:世尊说法非全无因,或少因故。……世尊永离无义言故,所说称量,必饶益故。依
田、依器,雨法雨故,有大因缘乃说法故。由此世尊所有言说,皆使有情获大利乐。(大
正27.173下)
注24:1.问:颇有比丘杀母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爱名为母,若杀得大福,不得罪
也。
2.问:颇有比丘杀父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漏名为父,杀得大福,不得罪也。(《
十诵律》卷五二,大正23.381中)
注25:《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16下。
注26:《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225上。
注27:如契经说:佛告比丘:此苦圣谛我昔未闻,於此法中如理作意,由此便生眼智明觉
。此苦圣谛慧应遍知,我昔未闻乃至广说。……此苦圣谛我昔未闻等,显未知当知根,此
苦圣谛慧应遍知等,显已知根,此苦圣谛慧已遍知等,显具知根。集灭道谛各显三根,应
知亦尔。
大德法救作如是说:「我思此经,举身毛竖,以佛所说,必不违义,定有次第。今此契经
,越次第说具知根,後复说未知当知根故。非佛独觉及诸声闻,得有如是观行次第,具知
根後如何复起初无漏根?若舍此经,必不应理,佛初说故;以五比丘而为上首,八万诸天
闻此所说,皆证法故。若欲不舍,复违次第,故思此经,举身毛竖。」(大德不舍经,但
回经文)
阿毘达磨诸论师:「不应辄回此经文句,过去无量诸大论师,利根多闻过於大德,尚不敢
回此经文句,况今大德而可辄回!但应寻求此经意趣。」(大正27.410下--411上)
注28:《大智度论》,大正25.59中--60上;《印度佛教思想史》,pp.126--127。
注29:《摄大乘论本》,大正31.141上。
注30:《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中;16下。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