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8)
时间Tue Sep 12 22:42:04 2006
八、营造人间净土必须遵守戒律
任何一个个人,任何一个团体,乃至成办任何一项事务,
都不能没有共通性的准则,也不能没有各别性的特色。不论是
共通性与各别性,均当有其持续性的原则,那便是在必须遵守
人与人之间的常情常理之外,你属於什麽团体的什麽身分,便
应接受那个团体的共同守则。否则你就不会被那个团体接受。
因此,家有家规,会有会章,党有党章,国有国法,宗教有信
条,佛教有戒律,乃是理所当然的事,若不遵守,你就失去资
格,也无法取得其利益。
作为一个佛教徒,目的在於运用佛法净化身心。佛法的具
体内容,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故从释尊於鹿野苑为五比丘初
转法轮,开始宣讲八正道及四圣谛,便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另
一种表现法。所谓修道,即是实践八正道、体验四圣谛。修道
的目的是在於除却一切苦难的折磨,获得解脱安乐的幸福。八
正道是修行的条件和方法,四圣谛是流转生死及出离生死的原
理原则。必须照着去做,才能如愿幸福。也就是说,为了离苦
得乐,化污秽的身口意三类行为,成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就必
须遵守修行规则的约束,这就是受持戒律的定义。
可见,佛制的戒律,不仅是为使佛教徒适应所处时空环境
的风土人情,以及社团的公约、国家的法令,更进一步是为促
成每一个人,身口意的净化,并且保障这三种
──────────
54 a. 《大正藏》册 2,页 551 上。
b. 中华佛学研究所释真慧的毕业论文《七佛通诫偈思想研
究》。 台北︰东初出版社。
55 《大正藏》册 2,页 551 上。
56 《法华玄义释签》卷 4,《大正藏》册 32, 页 843 下。
页 16
行为的不断净化,也用此净化的功能,奉献给他人、影响到他
人,以达成由净化个人而净化社会、净化国家的目的。也就是
说,营造人间净土,必须要从行为的净化开始,要想净化人的
行为,必须遵守佛的戒律。
佛陀为第一位在家弟子耶舍长者所授五戒的前四戒︰不杀
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原来是印度社会大众共同遵守
的道德规范。(57) 其他外道圣典中,亦有五戒的规定,他们的
五戒与佛教的五戒相比,前四戒几乎全同,唯有第五条不饮酒
戒,是佛教的特色。可以明白,佛制的戒律,虽有为了顺应环
境的用心,也有其独特的内容。又如,受五戒者,必依三归,
不受三归不得算作佛教徒中的在家居士,这就跟其他宗教的性
质不相同了。受五戒的标准用词是︰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
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58)
这是佛陀为第一位在家弟子授三归五戒的受戒词。 这位已
证圣果的居士,尚须接受三皈五戒,才正式成为三宝弟子的佛
教徒。若已证了第四阿罗汉果,他就必然出家,现比丘或比丘
尼相,也得要受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才算具备了沙门释子
的身分。也就是说,获证圣果,是个人的经验,接受佛教徒的
戒律,才是取得佛教徒身分的条件。例如佛陀成道後,在鹿野
苑初度阿若乔陈如等五位弟子出家,便是在他们五人闻法,逐
一证得阿罗汉果之後,分别给他们传授比丘具足戒的,据《四
分律》〈受戒犍度〉的记载是这样的︰
尔时阿若乔陈如,见法得法,成办诸法,已获果实。前白
佛言︰「我今欲於如来所修梵行」。佛言︰「来,比丘。
於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原」。时尊者乔陈如
,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59)
文中的「来比丘」,在其他律典中,称为「善来比丘」,乃是
佛陀亲自为圣弟子们授比丘戒的一种方式。受戒与证果并没有
重叠的关系,不论凡圣,受戒是成为一个佛教徒的必具条件,
故於佛陀成道後初遇两位贾客(商人)兄弟,佛陀当时尚没有
出家弟子构成的僧伽,便教他们求受二归依︰「大德,我今归
依佛,归依法。」(60) 此时的
──────────
57 参阅拙作《戒律学纲要》页 53。《法鼓全集》第一辑第三
册。
58 《四分律》卷 32,《大正藏》册 22,页 789 下。
59 《四分律》卷 32,《大正藏》册 22,页 788 下。
60 《四分律》卷 31,《大正藏》册 22,页 782 上。
页 17
「佛」是释迦如来,「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61)
可见,佛法是教人以布施、持戒、生天的世间善法为净化人间
的基础,然後以「呵欲、不净、有漏、系缚,赞叹出离为乐。
」(62) 来成就出世间的解脱功德。再进一步,以大乘佛教的圣
典而言,不论是汉传系统或者藏传系统,都承认戒律是世间善
法、出世善法、乃至也是成就无上佛果的共同善法。(63)
一般圣典的看法,多说持戒清净,是人天善业,得人天福
报,例如南传的《清净道论》〈说戒品〉,所说持戒的五种功
德,均属人天层次的利益。(64)
可是,在南传大藏经《增支部》二‧四的〈等心品〉、同
三‧三的〈阿难品〉,都说具戒而护波罗提木叉律仪,住於随
一寂静,具足心解脱,死後生不还天,得般涅盘,证三果阿那
含。(65)《长阿含经》的〈游行经〉则说,修戒定慧,得大果
报,「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66) 这是说, 若将戒、定、慧,同时修行,
便能出三界苦,得涅盘乐了。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