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6)
时间Tue Sep 12 22:35:03 2006
六、戒律是实践佛法的共轨
我们法鼓山正在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人间净土
的建设,须从我们的身心净化做起,若能实践佛法,体验佛法
,将佛法的利益来净化人心、净化生活,便能净化社会、净化
人间。个人的身心净化,影响他人的身心净化,人间净土便在
个人的心中展现,也会在一个一个人间大众的生活之中展现。
净化人类身心的基础,不能离开佛制的戒律。这是大小乘
一切佛教圣典的共识,唯其戒律的范围有大小宽窄的不同,如
果不去管那微细如牛毛的戒律形式,只要了解戒律的根本功能
及其精神所在,就可发现佛法的修证,不能离开实践,实践的
佛法,不能缺少戒律。例如以下各群常见的佛法名相中,均含
有「戒」的项目︰
(一) 三无漏学︰即是戒、定、慧, 且以戒为定慧之首。
(二) 八正道︰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
方便(精进)、 正念、正定·其中的正语、正业
、正命,便是戒律行为。
(三)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四) 三福业,有二类︰①世福、戒福、行福, ②施类
福、戒类福、修类福。
(五) 四不坏信︰佛、 法、僧、戒。
(六) 五分法身︰戒、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七) 五种增上学︰善、 信、戒、意、慧。(参考杨郁
文着《阿含要略》)
──────────
45 a. 同上注。
b. 《宋高僧传》卷 10,《大正藏》册 50, 页 771 上,
也有类似的记载︰「海曰︰吾於大小乘中,博约折中,
设规,务於善焉。」
页13
(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九)七圣财︰信、戒、惭、愧、多闻、施舍、智慧。
(十)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
佛教。
因此,受戒是信佛、学法、敬僧的第一步。释尊成道後,於鹿
野苑初转法轮,即说八正道及四圣谛;八正道中便有戒行内容。
释尊的第一位在家弟子,是耶舍(耶输伽)的父亲耶舍长者,
听闻佛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以及苦、集、尽、道的四
圣谛法,即时见法得果,便受三归五戒,成为释尊所度人中最
初的优婆塞。(46)
《毘尼母经》卷 1 更说︰「优婆塞者,不止三归,更加五
戒,始得名为优婆塞也。」(47)以此可知,若成为一个佛教徒,
不论出家或在家,即使已经先证圣果,还是要受三归五戒,如
果止受三归不受五戒,也不得名为优婆塞。受戒对於修学佛法
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即使有说︰「已得禅定者有定共戒
,已证圣果者有道共戒。」还是须受五戒、八戒、十戒、比丘
或比丘尼等的具足戒。是什麽样的身分, 必具什麽层次的别
解脱戒。
除了诸部律藏,即在南传的尼柯耶,汉译的四阿含,初以
「圣戒蕴」、「圣戒聚」,遂以三学、四不坏信,处处强调戒
律。诸大乘经论,也无不主张戒律对於菩萨行的重要性;直到
中国天台宗的判教,释尊一代时教的最後一部《大涅盘经》,
也被判称为「扶律谈常教」。总之,要想净化人的身口意三类
行为,所谓三业清净、得解脱禅定、开无漏智慧,必须受戒持
戒。要想净化人间,展现清净、和敬、和乐、自在、健康的社
会环境,也必须鼓励僧俗大众,依各人发心不同的身分,受戒
持戒。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