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2)
时间Tue Sep 12 22:19:43 2006
二、戒律的意义及其功能
戒律在梵文圣典中,有许多常见的名称︰(参考土桥秀高氏
《戒律の研究》页3 )
(一)「戒」为「尸罗」('sila); 「律」为「毘奈耶」,又译
又译作「毘尼」( vinaya )。
(二)「戒律 」合称不是「尸罗毘奈耶」('sila-vinaya),主要
主要是指七众佛子的别解脱戒, 称为「波罗提木叉」(pra-
timokkha )。
(三)「戒律」二字的内容, 宜为「戒律仪」('sila-samvara)。
(四)通常所称广义的「戒律」,宜含有「戒」、「律」、 「别解
脱戒」、「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samvara-'sila)
等的项目。
(五)戒律又有「学处」(sikkhapada)、「禁戒」( 'sila-vata
)、「律仪」( iriya)、「威仪」( iriya-patha)等名。
除了「威仪」单指四大威仪的仪礼容貌举止,其余指戒相,是
别解脱戒的持犯准则和各种会议的仪程规则。通称的戒律,玄奘
之前的旧译为田比尼,嗣後的新译为毘奈耶,也有译作鼻奈耶。
毘奈耶含有多种意义︰
(一)《毘尼母经》卷 1,律有「灭」义︰「毘尼者名灭,灭诸恶法
,故名毘尼。」(14)
(二)《清净毗尼方广经》,律有「调伏 」义︰「毘尼,毘尼者调
伏烦恼,为知烦恼,故名毘尼。....烦恼不起,是毕竟毘尼
。」(15)
(三)《善见律毘婆沙》卷1 ,也说律有「调伏」义︰「问曰︰何
谓毘尼义耶?说偈答曰︰将好非一种,调伏身口业,知毘尼
义者,说是毘尼义。」(16)
(四)毘尼或毘奈耶,尚有灭诸恶行、离诸恶道, 化度、善治...
等义。在《毘尼母经》卷7,又说毘尼有五义:①忏悔(所犯)
②随顺(如来教法)、③灭(恶法)、④断(烦恼)、 ⑤
舍(舍所作、舍见事)。(17)
佛经中处处都说到︰佛弟子当依法住、依律住,正法住世,
佛即住世。站在戒律的立场,正法与律,不能分割,所以名为
「正法律」。正法的功能在於净化人类心灵,断诸烦恼,净化
人间社会,灭诸恶法、恶行、恶道。戒律实则已经涵盖了正法
的功能。
通常都说,声闻七众律仪,但为净化人的身口两类行为,
到了菩萨戒,才重视意
─────────
14.《大正藏》册 24, 页 801 上。
15.《大正藏》册 24, 页 1078上。
16.《大正藏》册 24, 页 676 上。
17.《大正藏》册24, 页 842 上。
页5
念的行为。其实在阿含部及律部,均可见到戒律与三业清净是
分割不开的。例如南传长部的《沙门果经》有云︰
由波罗提木叉制禁,住於持戒,精勤正行,营造清净生活
;具足戒,守护诸根门,具足正念、正智,满足。(18)
这是说,持戒能营造清净生活,守护六根之门,六根是眼
、耳、鼻、舌、身、意,既含「意根」及「正念、正智」,也
就表明身口意三业,是相应不离的。汉译《杂阿含经》卷 11
亦有云:
云何律仪?眼根律仪所摄护,眼识识色,心不染着,心不
染着已,常乐更住,心乐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
实知见,如实知见已,离诸疑惑,离诸疑惑已,不由他误,
常安乐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19)
这段经文,是说明护六根、摄六识,不为六尘动烦恼心。与
南传的《沙门果经》所说,是相互呼应的。可知,律仪的功能,
是由摄护身口意等三业,而进入「常一其心」的禅定,开发「
如实知见」的智慧。虽是被大乘学者视为小乘的阿含圣典,已
将戒律的范围,涵盖清净三业的全部了。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