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1)
时间Tue Sep 12 22:17:25 2006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释圣严
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
1997年 7 月出版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页1~23
页1
提要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
而设。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为佛
陀制戒的参考基础,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便成了有小
有大、能略能广、可浅可深,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
则。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你便不
会拘泥於枝末小节,应着重於人类之身、心、语言三种行为的
净化︰清净、精进、俭朴、有礼节、有威仪,不恼害自己,不
困扰他人,并以净化的人格,作他人的表率,用佛法的慈悲和
智慧,净化社会,净化人间。
佛陀所说的戒律虽多,却不是苛刻的要求。 事实上为使後
代的子孙,能有弹性适应的空间,故有「随方毘尼」的遗教,
并有「舍弃小小戒」的交待。因此佛教传到了中国,渐渐地出
现《禅苑清规》的丛林制度,既不即是佛世的戒律形式,也不
违背佛陀制戒的精神。不过,光有丛林制度,也不能取代全部
的戒律功能。
佛教的戒律,是相当人性化、且富於人情味的,因其重视
实用性,故也富有伸缩性。佛教虽有种种戒律,并未规定所有
的人都受同样多的戒律,那是依照各人发心的程度,来自由决
定的。佛陀及其大比丘弟子们,经常「游行人间」,用清凉的
佛法,来净化人间大众的身、心、语言三类行为,建立人间佛
教;我们现在推广人间净土的理念,就是要这样,呼吁大家,
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共同努力,来实现它·(附记︰本文撰
成於 1996 年 12 月 18 日纽约东初禅寺·由於老、衰、病、
忙,写写停停,起早带晚,费时二周始毕·)
本文曾於1997年7月19~21日「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
口头发表
关键词︰ 1. 人间净土 2. 戒律 3. 随犯随制 4. 随方毘尼
5. 舍小小戒 6. 菩萨一切戒 7. 五戒是五大施
8. 丛林制度 9.(身、心、语言)三业清净
页2
一、戒律是因人而有
戒律,是佛教徒们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净化社会的规
律,特别是和敬僧团的运作规范。
戒律是一个复合的名词, 是由尸罗( 'sila )及毘尼
vinaya )结合而成。
戒的的梵语尸罗('sila)是由动词转变成的名词,例如转
变成的名词,例如戒酒、戒烟的「戒」,是动词,五戒、十
戒、授戒、舍戒、持戒的「戒」,是名词。尸罗的原意有︰行
为、习惯、性格、道德、敬虔等诸义·例如《大乘义章》卷 1
云︰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
等如烧,戒能防消,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
能防禁,故名为戒。(1)
戒的功能,在於防非离过,戒有防止发生身口意三意的过
失作用。从纠正人的行为,调伏不良的习惯、性格等,使之合
乎清凉清净的道德标准。如《大智度论》 13 云︰
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
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者,略说身口
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
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是名戒相。(2)
原则上佛戒宜有受法,受戒而不行善道,即为犯戒,不受
戒而能行善,亦名为戒。《大智度论》此处说的尸罗,是身口
律仪,略有八种︰不恼害(不杀生)、不劫盗、不邪淫的三者
,属身业清净;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的
五者,属口业清净;净命是不邪命自活,即是八正道中的正命
,是身口二业的谋生方式清净。可见佛戒是为了净化人的行为
而设,作为一个佛教徒,理应受戒,万一因缘不具足而未备受
戒的仪式,若能依照这八种戒相行善,也有持守的功德。因此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有云︰「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
,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 (3) 也就是说,初入
三宝之门的人,信心最重要;已经发心学佛的人,受戒持
──────────
1. 《大正藏》册 44,页 468 上。 将五分法身的「戒」名为
解脱。 彼云︰「涅盘解脱,名木叉(波罗提木叉)。」又
云︰「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也。」
2. 《大正藏》册 25, 页 153 中。
3. 《大正藏》册 24,页 1020 中。
页3
戒是最根本的修行项目。《璎珞经》所说的受戒范围,则
有︰「所谓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罗蜜戒。」(4)
毘比尼藏中,则有僧俗七众的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
丘尼戒。以此可知,佛戒的范围,有略有广,有俗有僧,有简
有繁。
在阿含部及毘尼部所见的在家居士及居士妇,应受五戒及
八戒,具体的有汉译的《优婆塞五戒相经》详明五戒;(5)
《中阿含》的《持斋经》详明「圣八支斋」,(6) 或名八分戒
,(7) 一般称为「八关斋戒」及「八关戒斋」。(8) 毘尼部的
出家小众有沙弥、沙弥尼的十戒,(9) 以及式叉摩尼的六法,
(10) 出家大众有比丘戒及比丘尼戒。(11)
在诸大乘经论中对於发心的菩萨大众,有菩萨戒。(12)
这些戒的名目和内容,都是为了配合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别
的佛教徒而设,也可说是层次分明,因人而异的净化设施,乃
是为了适应高低不同、属性差异的对象。经中虽有说到︰但能
听懂法师语言的异类众生,也得受戒,但是佛陀制戒的对象,
是为了人类。(13)
──────────
4. 《大正藏》册24,页1017上。
5. 平川彰博士《律藏の研究》举出长井真琴博士所编,此经是
《十诵律》中四波罗夷法及波逸提法中的不饮酒条,合译集
成的单行本。(东京︰山喜房佛书林刊行)
6. 《中阿含经》卷 55, 《大正藏》册 1, 页 770 上~页
771上。
《长阿含经》卷 20,有每「半月三斋」的规定,即是八日
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每月
以此六天, 守八条戒,称八戒斋日。《大正藏》册 1,页
134中~页135上。
7. 《五分律》卷 18 有云︰「时诸居士, 布萨日持时食、时
饮、七日药、终身药,至僧坊供养,欲听法、受八分戒。」
《大正藏》册 22 , 页 123 中。
8. 参考拙着《戒律学纲要》第四篇。《法鼓全集》第一编第三
册,台北︰东初出版社发行。
9. 参考拙着《戒律学纲要》第五篇第一至四章。
10.参考拙着《戒律学纲要》第五篇第五章。
11.参考拙着《戒律学纲要》第六篇。
12.a.参考拙着《戒律学纲要》第七篇第二章。
b. 参考拙着《菩萨戒指要》第二篇〈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
的时空适应〉,第三篇〈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台北︰东初出版社发行。
13.a. 参考拙着《戒律学纲要》第四篇第三章。
b. 参考土桥秀高博士着《戒律の研究》页3。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